APP下载

王澍的“山水画”建筑创作意识体现及作品分析

2018-02-14刘航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3期
关键词:王澍象山视点

刘航宇

1 “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手法概述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叙述方式,在画面布局往往打破一个视点的限制,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绘,所体现出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画家的视点在一段时间流程中完成的,观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间时间化、节奏化的特点。山水画的这种空间营造手法,在国内建筑有所体现。

1.1 “意向化”的空间表现意识

中国的艺术讲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受此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空间营造往往呈现为空间表现的虚拟化、虚实对比化、强调“重叠”关系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贯穿运用。我们将中国山水画的陈述定义为一个感性的活动,它在被表现的过程中并非对客观事实的单一描摹,而是融入了作画者的自我理解与对被观察者的多重情绪,画家在拒绝对实际景观拿来主义的同时,让我们能够自然地感受到画面空间布局的合理与曼妙,显然是一场主观对客体的交谈对话。

1.2 “动作化”的空间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往往以流动的视点表现空间,在有限的空间维度中表现无限的情景深意。画家在作画时,将自身融入自然、融入画面,在一系列“仰观俯察、远近取与”的动态观察中,将所观之处拍照的形式逐个记录,然后在纸幅上演变生成,是一段时间与一段时间的组和拼贴。画家的视点从不拘泥于某个焦点,而是致力于把握一个全方位的空间,讲求作画时“以大观小”,观画时“以小见大”。节奏化流动的画面使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二维空间,画中的景物是有动作的,牵引着我们的视线。

2 王澍的“山水画”建筑创作理念来源

王澍对山水画的欣赏来源于其拟人化、情感化的绘图意识以及运用“散点透视”和“流动视点”的空间表现手法。魏晋以前山水画并不存在,山水画中所呈现的世界,是画家内心的一种寄托、理想和信仰,这个世界需要文人墨客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性格特征作为前提,而非对客观世界的单一复刻。在王澍看来,山水画的微妙在于努力去建立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展开交流与沟通,主客观相融合,拒绝刻板的绘画构图模式,在完整事物本身的同时,通过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去寻求另一层面的深刻领悟。这需要画家以相当一段时间去描摹、创作。同样,对于王澍的建筑创作而言,每一次的建造都是一段艰辛的心历路程,这使得他的作品卓尔不群,有别于一些被规章制度、老旧纲常所束缚的建造师,他在了解了这个时代需求的同时,回归本土文化、寻求本真。

3 王澍的“山水画”建筑实例分析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游走于象山校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座位于杭州的象山校区不同于现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式西方建筑,更不同于当代大学的统一化建筑模式。在象山校区中我们基本上找不到一个中心点,校园的内部规划呈散点状分布,这似乎是一种规避刻意化的行为,校区的建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了当地的一些废旧砖瓦,将时代遗弃的物件融入建筑的创作之中,不经丰富了建筑造型,更加让游览者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起到了拾遗的作用,隐约之中,令行者仿佛置身于一串不忍舍去的记忆,并经历着一个故事化的情节体验。校区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适宜,散布野间的建筑物独一无二且活跃着新鲜的血液,可谓是象山足下的一个现世版园林城市,不仅充满着东方建筑的韵味,而且吐露着王澍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呼吁和本土建筑的追求。

王澍通常会制造一种“刻意”的空间营造错觉。仔细观看之后发现,建筑体整体布局几乎没有太多的拿捏之处,反倒是突破陈规,尽显趣味性。宁波博物馆是王澍众多设计作之中容易被忽视掉一个作品,仔细推敲,可以在博物馆的创作之中发现与象山校区的异曲同工之妙。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部分,大都来源于王澍从旧城拆迁处的民房旧材料,仿佛再次寓于博物馆以老城的灵魂,不光在建材上如此,在色调、形体构造上都有民居的影子,王澍采用了民房原始的橙红、灰白、青灰色的材料进行立体堆砌、叠合拼贴,营造出一种马赛克的拼贴效果。博物馆的中部步道旁与流水互为景观,并且在步道顶部运用到了与立面机理不同的反光材料,并且在屋顶部分添加了绿化铺砌的设计。王澍将建筑打造的如诗如画,而且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气氛之中,丝毫不显突兀。

4 小结

王澍对于中国建筑的贡献,其意义在于开辟了一条具有创新意识、回归本土文化的创作道路。国内建筑理当立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将当代建筑从物质化倾向拯救出来,打造山水城市从而创造宜居的环境。

猜你喜欢

王澍象山视点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象山
环境视点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