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控

2018-02-14宋东磊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病病猪红细胞

宋东磊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绥中 125200)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附红体病,又称猪赤兽体病、红皮病,也曾被称黄疸贫血病或类鞭虫病。病原体主要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等处。该病常呈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觉,已被误诊或拖延。该病受环境、气候的应激因素影响较大。

附红体于1932年由美国首先在以贫血和黄疸为特征的猪群血液中先发现,病原体为类似立克次氏体样或原虫样小体,寄生于红细胞上。1950年Splitter将其确认为附红细胞体,后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1982~1983年我国罗杏芳等最先在广东的广州等5个县市病猪群中发现附红体,后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灵寿县的高热病猪群中发现。该病在我国已经流行30多年,很多科研人员对此病进行研究,但因其属于寄生虫病,病原具有多变的特点,不易体外培养,所以,至今也没有特别好的防疫方法。

1 病原特点

目前国际广泛采用1984年版《伯吉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的分类,将附红细胞体归属为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附红细胞体有14种,分别为牛附红体、绵羊附红体、兔附红体、山羊附红体、犬附红体、鸡附红体、人附红体、猫附红体、猪附红体等等。

附红体的形态因宿主不同而有所不同,附红体有宿主特异性。比如,猪只感染猪附红体和猪小附红体,而且,猪小附红体基本无致病力。猪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8~1.0μm,大个的为1.0~2.5μm。多为环形和半月形。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上,以单个或成双排列;也有杆形、球形和出芽状。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或淡紫色。电镜下附红体呈圆盘状,包着一层膜,无细胞壁和细胞核。附红细胞体分凹凸面,以凹面单个或呈丛集状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一部分埋入红细胞体内,有的游离于血浆中。在显微镜下附红体的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的宝石(红细胞)镶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体),一般每个红细胞上附着7~8个附红体,少的有1个,多的可达20多个。

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体运动性很强,可以前后左右翻滚和扭动,大个附红体的活动性比小个附红体运动型弱,附红体聚集成团后活动力也减弱,仅呈现滚动和摆动,寄生在红细胞上的附红体看不到活动力,随红细胞一起活动。

在电镜下证实附红体在红细胞上是以二等分裂出芽法增殖的。目前附红体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不能体外培养和传代。实验室常在敏感动物体内培养。附红体在感染动物体内的分布是骨髓中浓度最高,全身末梢血次之,动静脉血中很少。

附红体对化学药品和干燥比较敏感,消毒药几分钟即可杀死,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4℃下保存30d仍有运动性,加入15%甘油的附红体于-70℃保存80d仍有感染力。

2 流行病学特点

附红体对宿主的要求不是很严苛,山羊、猪、兔、马、牛、骆驼、绵羊、驴、骡、狐狸、犬、猫、鸡、水貂、鼠和人等都可感染。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无地域特点,无季节性,但以5~10月蚊蝇较多的夏季多发。目前对该病的传播途径不是很清楚,但一致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有学者报道,人、猪和牛的垂直传播率可达98%~100%,但鸡不能垂直传播。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和环境的突然变化密切相关。

附红体的感染性很高,有报道:奶山羊100%,马95.8%,猪95%,绵羊88%,骡85.7%,山羊82%,牛 80%,及 75%,兔66%。但多呈隐性感染,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猪除外)。不同宿主的附红体有些可以互感,如绵羊附红体可以感染人;猪附红体可以感染小白鼠和兔,有些不能互感,如牛附红体不能感染绵羊、山羊和鹿等。

3 临床症状

3.1 怀孕母猪

怀孕母猪产前表现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发生流产、早产,正常产死胎。产后母猪表现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不愿站立,食欲废绝,消瘦、皮肤苍白无光,眼结膜苍白黄染,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不发情或不孕。

3.2 哺乳仔猪

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症状明显,出现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吮乳减少或废绝,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呈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治愈仔猪也生长不良变成僵猪。

3.3 保育猪

断奶仔猪一般在转入保育舍3~5d发病。腹泻是最明显的症状,病猪排黑褐色稀便以致水泻,肛门红肿。眼结膜初潮红后苍白,有少量黏性眼屎,体温升高至40.5~41.5℃,少数体温正常或偏低。精神不振,少食或不食,喜扎堆。病猪会阴部、两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及唇部等部位皮肤出现暗红色瘀斑,指压不褪色,又称“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被毛逆立,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病程3~7d,或死亡或转为慢性,推迟出栏。

3.4 病理变化

贫血及黄疸。皮肤及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

4 诊断

附红体病的确诊必须以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血液检查为依据,进行综合判定。不能单以血液中发现附红体为依据,因为猪附红体的隐性感染率很高,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病。目前该病的诊断方法可大致分为3类:形态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4.1 形态学诊断

此法是通过不同方法制片、染色,在显微镜或电镜下观察附红体的形态。

(1)鲜血压片法:操作简单,直观,但特异性和灵敏性差,在感染早期易检出附红体;

(2)血液涂片法:由于染色方法不同,又分:Wright氏染色法和Giemsa染色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易行,利于基层推广,涂片脱水封固后易于保存,但染出率不高,前者为20%,后者为30%,易出现假阳性。

姬姆萨与瑞氏混合染色法:两者结合提高了检出率,操作又简便,易于基层推广吖啶橙染色法、Feulgen反应法和荧光Feulgen反应法,其特异性强,检出率高大于85%,不受红细胞形态和附红体数量的影响,荧光显微镜比较贵,不易在基层推广,且荧光片也不易保存。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利于红细胞和附红体的细微结构观察,但太昂贵,一般小单位用不起。

4.2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有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PCR、套式PCR、DNA探针技术、原位杂交技术、DNA杂交技术。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率高,检出快速。适合任何阶段感染猪只的检测。缺点是实验要求条件高,实验仪器比较昂贵,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不易基层推广。目前市场已有附红体PCR诊断试剂盒供应。

5 防控措施

根据猪附红体病的流行特点本病应作如下防控:

(1)做好养殖场内及周边环境的卫生工作,定期清扫、消毒和杀虫,杀灭一切病源和蚊蝇,切断一切感染和传播本途径。

(2)不从疫区引种,必须引种时,要做好隔离观察和检疫工作,多次检测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3)根据猪只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做好日粮的营养配比工作,提供全价饲粮,增强猪只免疫力,抵抗各种应激反应的影响;

(4)在该病的多发季节,将四环素或土霉素添加到饲料中进行预防;

(5)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并对厂区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将病猪全部淘汰;需要治疗的病猪可采用贝尼尔、黄色素和土霉素治疗。有报道用敌百虫-葡萄糖液治疗,治愈率100%。

猜你喜欢

体病病猪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