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2018-02-14刘芳芳孙春艳代正忙
刘芳芳,孙春艳,代正忙,刘 敏
(1.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淮南第六中学,安徽 淮南 232038)
近年,随着人们受教育意识增强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长,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很多学生甚至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分析原因,除了受整个就业环境的影响,这与学生自身缺乏竞争力,在学校没有打好相应的专业基础,没有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有很大关系。如何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学校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给予适当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室和高教厅相继发文,要求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1]。且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撑作了明确要求,并提出“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自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很多高校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出现。经过多年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高校和学生重视度不够、缺乏相关专业老师,课程内容空没有针对性、实践性不强等,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环境下,学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够,甚至出现有的学校未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者开设不规范。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安排专业课,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九、十节课,而且由于缺乏授课老师,都是三四个班级合班上大课,很多教学方式无法开展,如分组讨论等,教学效果很受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专业课等已经让他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像就业指导这样的课程,学生能按时上课很不容易,更不要说花费精力去参加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很好地执行,会使就业指导课沦为形式上的指导课程。
1.2 师资配备不够完善,专业性不强
参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专职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往往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把握比较准确[3],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教师培训,不够了解学生,上课经验不足,对课程的把握不够到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专职辅导员平时和学生交流较多,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但是辅导员所学的专业背景,和所带学生可能并不一致。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谓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本,这也造成指导工作的难度加大。
1.3 教学内容宽空泛,缺乏针对性
当前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礼仪、简历制作等,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2]。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也不同。以师范专业物理学为例,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物理教学基础和物理实验技能,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显然,用同一套理论去指导所有学生,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
1.4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大多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有的老师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相关数据不及时更新,新形势下的相关政策把握不准。而且现在媒体资源相当发达,学生想要获得想要的信息,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就业指导课仅仅成为学生为获得学分,能不去就不去的课程,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1.5 没有形成全程化的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指导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仅仅在学生毕业前开设,重点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没有和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学工作相联系,没有形成全程化的教学模式。此外,学生有兴趣、性别、性格、能力等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在踏入社会之时,会有很多心理或者职业规划方面的不适合困惑,这就需要将心理状态分析和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开展个性化指导,以人为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2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学校和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
学校层面上,加强对就业指导课重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4]。学校不仅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还要根据需要策划一些活动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等。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层面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加大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锻炼学生就业能力;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结合身边实例,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在求职中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被骗。
2.2 加强教师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校通过业务交流、专业培训等方式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和创业指导课教研室,稳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示范课活动,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授课老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教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让理论学习更加深入,而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课堂上,也会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
现在很多高校学院各专业之间实行系部主任管理,系主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部所有事务,所以对本专业的培养体系最为了解。高校可以聘任各系主任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特聘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分专业上好专业导论课,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识,将来可以在社会上从事怎样的工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更具目的性。此外,可以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或者中小学教师(师范专业)到学校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程,他们更了解企业或者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的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
2.3 根据专业特点,在不同阶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高校可以分专业、分阶段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年级重点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以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例,这个阶段他们需要进行普通话练习,加强教师技能的培养,为成为合格的教师做准备。三年级着重加强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锻炼,比如就业形势的准确分析、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流程、创业的基本流程、心理调适等问题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增强创业意识。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对前期的学习进行总结,参与到微格教学这样的实践中来。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需要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如求职礼仪、简历制作、面试模拟、求职信息的寻找和筛选等,提高求职能力。
2.4 重视课程实践性教育,让内容更具实效性
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理论课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企业里,可以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更加清楚各种岗位的职责,有效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转化成社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5]。此外,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式教育,一方面,校友中有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友的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增强学生对就业和创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每年学校内部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招聘会,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增强他们就业的紧迫感,强化他们的就业意识[6]。
2.5 指导老师全程辅导,个性化服务
对大学生从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整个学习阶段全程进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以某高校的物理学专业为例,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需要完成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微格教学、毕业论文等相关教学任务,且都需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从大一刚进校开始,给学生分组,并指定物理学专业的授课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该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小组学生4年的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这样做的优点是,通过长时间合作,学生熟悉专业老师的工作方式,专业老师对学生也更加了解,做起工作来也事半功倍。此外,专业老师结合背景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就业指导,也会更加准确及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有效性于一身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摆正在社会中的位置,了解社会需要并根据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而且能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加强对课程本身的认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成为学生喜爱、学校重视、教师欢迎的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