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细小病诊治

2018-02-14宓现芹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病鸭鸭群细小

宓现芹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兽医局,临沂 273300)

0 引言

鸭细小病毒病,俗称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的一种家禽疾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研究鸭细小病毒的国家之一[1]。1985年,福建省莆田县的家禽养殖场和专业养鸭场开始发展,1988年,从患病鸭肝和脾中分离出2种鸭细小病毒(MPV)。由于鸭具有良好的消费价值,中国鸭养殖数量逐年增加,繁殖次数和发病率的增加导致鸭细小病毒病的出现,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病原特征

该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与小鹅瘟病毒相似。病毒基因组是单股DNA,由5 600个核苷酸组成,在电镜下呈晶格排列、无囊膜,病毒直径为22~25 nm,内径为15 nm,衣壳厚度为5 nm,衣壳上壳粒的直径为3~4 nm,边对边直径为24 nm[2]。可以将雏鹅流行病毒与具有交叉中性测试的病毒区分开,并且鸭具有高滴度的朊病毒鹅抗体。鸭细小病毒可在鸭胚胎和鹅胚胎中繁殖,导致胚胎死亡。在鸭胚成纤维细胞扩散期间,细胞表现出病理变化,在细胞核中复制,用荧光抗体染色,细胞中出现黄绿色荧光[3]。鸭细小病毒能在pH=3.0和pH=5.0的酸性环境中持续1 h以上,并且可在65 ℃水浴中耐受1 h,在75 ℃下存活超过15 min,该病毒对紫外线敏感。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死鸭和带毒鸭。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通过蛋垂直传播。易感家禽为3周龄内的幼鸭,传播媒介为被病鸭排泄物及分泌物污染过的水、料槽、水具、种蛋、孵化室及周围环境等[4]。鸭细小病毒病可一年四季发病,冬、春季发病率略高[5]。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这种疾病仅发生在3~21 d的雏鸭中,通常在第7天开始,在10~18 d达到高峰,20 d及以上的鸭很少发生。这种病毒只会引起幼鸭发病,幼鸭和其他没有疾病的禽类、成年鸭不易发生此病。

3 临床症状

鸭细小病毒病的病程长度与初始发病年龄密切相关[6]。根据疾病病程的长短,鸭细小病毒病可分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3种类型。①最急性型。鸭在发作后6 d内比较常见,迅速蔓延并患有短期疾病,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内影响整个群体。有些患病鸭精神不振、羽毛松散,大多数鸭子突然死亡,死亡前,鸭子两腿游泳,头部和颈部扭到一边。②急性型。大多数发生于7~21 d鸭。患病鸭最初表现出精神不佳、翅膀弯曲、害怕寒冷、食欲不振或消瘦、软脚等症状。在患病鸭中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绿色大便、白色或白色液体脱水,甚至水与絮状物混合,直肠附近的毛皮被粪便污染。严重的患病鸭在最后阶段出现眼泪、鼻孔浆液渗出、呼吸困难、病鸭伸展喉咙并摔倒等症状。③亚急性型。多数由急性型转化而来。

4 病理剖检

尸检后,鸭心肌颜色变浅、心壁松弛、心脏圆形、心包积液,肺部通常表现为单侧出血或血瘀、肺泡数量减少、肝脏稍微扩大、胆囊增大和阻塞、有时可见血斑或灰白色坏死斑点;脾脏略微扩大,肾脏表面有灰白色条纹,肠道粘膜有轻重不等的充血和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肠;后部和直肠粘膜病变最严重,肠内容物形成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并带有颗粒。病鸭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粘膜有大量出血点,形成卡他性急性炎症;背部和空肠、回肠的粘膜也逐渐脱落,回肠后部和去角质肠粘膜混合物中出现的渗出物炎症,容易形成假“栓塞”,少数病鸭会出现盲肠黏膜的出血症状[7]。最急性型病鸭因为发病较急,发病时间很短,大部分病变在肠道,严重染病鸭出现全身性败血症状,急性病例可出现典型症状。

5 鉴别诊断

鸭细小病毒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和鸭病理变化进行评估,但很容易与非典型感染的雏鹅病和病毒性肝炎疱疹混淆,后者依赖于病因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这种疾病。目前诊断该病常见的方法有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凝集试验、核酸探针技术和PCR等方法和技术。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管理

农场(家庭)应根据鸭的总数和场地规模制定一个共同的消毒计划,并始终消除细菌,以防止感染的传播。为鸭选择一种细小病毒敏感消毒剂,定期对鸭进行消毒,对所有设施进行消毒,如鸭舍和工具,保管人和车辆财产,防止人或物被用作感染媒介,并确保人员安全。如果鸭被感染,应采取应急计划隔离病鸭并在疾病期间使用消毒程序进行彻底清洁,消除疾病来源,预防疾病的发生。根据需要将患病和垂死的鸭彻底净化,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患病鸭。养殖人员还可以通过增加鸭子的饮食改善鸭群的质量。养殖人员必须合理地调整饲料组方,夏季可以加入更多的电解质,以确保鸭体的电解代谢平衡。随着鸭子数量的增加,养殖人员应迅速引导鸭子腾出空间进行活动,防止鸭子喝水时拥挤过度出现问题。同时,育种者需要优化营养,并应尽量减少食物库存,避免在最高温度下进食以预防鸭细小病毒病。同时,养殖人员需要优化营养,并应尽量减少食物库存,避免在最高温度下进食以预防鸭细小病毒病。

6.2 疫苗接种

定期免疫也可提高鸭的免疫力,选择疫苗类型应根据鸭群发病的主要原因。鸭群第1次接种鸭细小病毒疫苗时应该选择毒性较低的鸭细小病毒疫苗,出壳48 h内的幼鸭选择皮下注射鸭细小病毒疫苗,种鸭于产鸭蛋前25 d免疫1次,时间相差15 d再免疫1次。鸭群接种鸭细小病毒疫苗的方式较多,有饮水、翅下刺种、滴鼻、点眼、气雾、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入等。

6.3 治疗措施

鸭感染细小病毒后,通常用高血清或血清皮下注射治疗。剂量通常为0.5~2.0 mL,使用1~3次,其效率高达80%。治疗后3周左右及时接种疫苗,建立有效的体内防预机制,使用抗菌或中草药防止疾病继发感染,提高患病鸭的治愈率,减少养殖经济损失。

7 结束语

鸭细小病的预防在鸭养殖中至关重要,饲养人员需不断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掌握创新的养殖方法,并运用于养殖实际,才能预防鸭细小病的发生,提高鸭的产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促进肉鸭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病鸭鸭群细小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小小的小里
鸭群中的鸵鸟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鸭霍乱病诊治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