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2018-02-14安少杰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9期
关键词:轴压延性限值

安少杰

(铜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贵州铜仁 554300)

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抗震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设计质量和效果对建筑整体安全有直接影响,必须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切实根据结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以此保证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 材料和体系

我国建筑高度超过150m的建筑,所用结构体系,均为其它国家常用体系。但在地震区,主要采用钢结构,我国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约占90%,从抗震角度讲,还未经受太大考验。我国对混合结构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很大的争论。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其用钢量少于钢结构,还能缩减柱子的截面,业主容易接受。在混合结构中,内筒需要承受至少80%的剪力,部分可以超过90%。因结构的重点是核心筒,在变形控制方面需要将结构位移限值作为设计基准;因内筒有较大高宽比,侧向移动很大,采用钢框架来减小这种侧向移动,除了会增加结构整体负担,还难以发挥最佳效果,需要增加刚度来满足规范要求;为保证安全,现行规范对框架提出了其承担的剪力需要达到底部剪力1/4,最终导致钢材实际用量大幅增加;对混凝土筒而言,其轴向压力和高度呈正比关系,为满足延性要求,需要增加筒壁厚与配筋,使实际用钢量同样明显增加。另外,因钢柱和内筒结构竖向变形性能有所不同,温度和徐变等会使结构产生附加内力;从构造角度讲,部分结构为有效增加结构刚度,把内筒和钢梁做成刚接,在增加施工操作难度的同时,降低连接可靠度,对加工精度相差极大的构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连接是很困难的,通常无法实现刚接[1]。

采用核心筒结构体系,能节省一定量的钢材,但可以节省多少,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已不再是能节省材料才最好。针对混合结构,其抗震性能和提高性能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有深入的认识。比如,某结构高度在30~40层范围内,内筒和外框架的侧向变形偏差与竖向变形偏差较易协调,该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如果结构高度更高,则要仔细设计,设计的合理性和所用措施要进行认真研究。另外,该体系内筒结构以钢骨混凝土为宜,确保钢骨和钢梁能可靠连接。

筒中筒结构体系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在国外,尤其是地震区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密柱深梁框筒,要达到梁铰屈服是有很大难度的。对此,采用该结构体系时,应对框筒能否达到梁铰进行深入考虑,确认能否达到延性要求。应注意,为便于设计,在相关规范中针对不同设计条件都给出了一定简化,工程师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判断[2]。

2 构件的变形能力和轴压比

对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建筑,一般为了对柱轴压比进行控制,需要增加柱截面,但其纵向钢筋采用构造配筋,即便为高强混凝土,柱截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减小。轴压比主要和塑性变形能力有关,而变形能力还会对结构延性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柱处在小偏压的实际受力状态,混凝土一旦被压碎将失去承载能力,减小了塑性变形能力。现行规范提出,对于三级抗震柱,其轴压比限值是对称配筋柱数值偏压的界限。要向放宽这一限值,需要减小柱的延性。然而,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情况:①在框架中如果可以做到强柱弱梁,并且梁具有一定岩性,则柱不会进入屈服,可对这一限值予以放松;②很多高层建筑的以下几层柱尽管长细比在4以内,但可能不是短柱,当剪跨比在2以内时才算短柱。另外,即便能对限值进行调整,增大也会受到限值,柱截面不会因为限值的增加而有所减小。对此,在抗震设计中能否使用这一结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

剪力墙也存在变形能力方面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剪力墙受到压弯作用,和柱相同,若处在小偏压实际状态,墙体延性相对较差,而且即便处于大偏压实际状态,如果轴压比相对较大,则受压区边缘处的应力相对较高,若混凝土无约束或现有的约束不足,混凝土会产生竖向裂缝,严重时将产生压碎,导致构件失去变形与承载能力。相关试验表明,除轴力之外,所有对受压区高度有直接影响的因素,都会对剪力墙自身变形能力造成影响。

在当前的设计规范当中,未提出轴压比限值,并且边缘处构件实际配筋量和墙体实际受力状态没有直接关系。造成轴压比相对较大的部位,其约束箍筋梁不足,而轴压比相对较小的部位,其约束箍筋量却较多。相关研究表明,在设计规范中对上述要求做明确规定是极为必要的。

对有抗震需求的建筑,钢骨混凝土积极有利,除了可以减小柱的截面,减薄墙厚,而还能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我国已经投入大量研究与实践,同时编制了相应的规程,预计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将越来越多。同样,钢管混凝土也能减小柱的截面,但其传力性能和节点构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3]。

3 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

在现行抗震设计工作中,通常是将承载力作为基础进行的。表示为,采用弹性方法对结构处于小震条件下的位移和内力进行计算;根据组合能力对构件的截面进行验算,保证结构具有足够承载能力;而位移限值则是使用过程中的要求,能对非结构构件予以保护;结构自身延性与耗能水平需要采取构造措施来获得。对构造措施而言,它的目的在于防止结构在大震过程中发生倒塌,但很多设计人员都无法掌握其实际性能。

从过去的地震灾害中可以看出,结构产生倒塌与破坏的原因为变形超过预期,超出构件可以承受的极限。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应开展定量分析,保证结构自身变形能力可以满足受到地震作用后的要求。在设计中所指的预期地震,主要指的是大震。所以除了要对构件承载力进行验算,需要对位移延性比进行严格控制;以构件变形和结构位移之间的关系为依据,能确定构件实际变形量。同时,以截面应变实际分布与大小为依据,还能确定具体的构造要求[4]。

确定大震条件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其移值,是抗震设计关键内容,其本质在于确定最大震害程度,并实现地震后结构可以正常使用的目标。基于不同目标进行的设计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大震后建筑可以正常使用,或仅作简单的维修即可使用,则位移角限制将较严格,构造尺寸及配筋应较大;如大震中结构可以破损,则可适当放松要求。在现行规范中,框架受到大震作用后,其位移角限值等于1/50,此时,柱将出铰,整体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失去使用功能,但不会倒塌[5]。

那么在大震条件下位移限值多少为最佳,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①抗震投资,大震重现期至少有2千年,建筑设计基准期只有50年;②针对不同种类的结构体系,位移角和结构破坏间应明确关系,做量化分析。其中,第一点和基本国情有关,而第二点则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对于钢筋混凝土,其层间位移角实际能力及其和结构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和塑性铰区具有的变形能力存在直接关系。对于截面变形能力,主要由受压区实际高度决定。混凝土可以达到的最大压应变,和箍筋约束力有关,也就是箍筋形式及含箍特征值。基于此,塑性铰区截面上存在的约束箍筋,需要根据变形能力具体要求来确定。

以高宽比在10以上,配筋为对称形式的剪力墙为例,通过试验可知,如果顶点处位移的实际延性比等于3,并且截面和受压区之间的相对高度在0.12以内,则无需在墙端处采用约束构件;如果压区高度等于0.28,则要设置长度为墙肢截面长度20%的约束构件,且含箍特征值应能达到0.3;如果压区高度超过0.28,则需要更大的约束作用范围和更高的含箍特征值,否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6]。

从钢筋混凝土结构角度讲,确定塑性铰区中的约束箍筋过程中,其变形能力必须满足超出变形要求。当前在我国设计规范中要求的建筑抗震等级,有按照要求对配筋构造进行区分的模型,但和预期的定量分析及量化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应切实加强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为做好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首先要对普通结构发生的变形和配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完成根据变形要求来设计构件;然后对结构达到弹塑性后和普通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但这要求在小震计算的基础上,按照大震开展变形设计,即二阶段的结构抗震设计。为使这一设计更好的应在实际工程中,还要分析和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层间位移交和结构发生的破坏之间的关系,截面性能和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不同重要性结构对破坏程度提出的要求怎样区别,实用且可靠的弹塑性研究程序,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容易投入应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7]。

4 结束语

经济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技术政策。事实上,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多被其它方面占据,真正用于抗震的很少。对目前抗震设防标准进行适当的提高,费用增加往往有限,但能带来很好的效果,安全度能得以大幅提高,使结构功能和国际接轨,最终使国家与人民得利。

猜你喜欢

轴压延性限值
复合材料修复含裂纹圆管的轴压承载特性研究
ICNIRP限制电磁场暴露的导则(100kHz~300GHz)解读
安徽省《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解读
基于强震动数据的等强度延性谱影响因素分析
2017年北京将实施“世界最严”锅炉排放标准
矩形钢管截面延性等级和板件宽厚比相关关系
B和Ti对TWIP钢热延性的影响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长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轴压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塑性铰特性研究
北京:修订发布《汽油车双怠速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等3项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