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果为导向的实验室运行模式探索*
2018-02-14韩志俊周艳萌李明强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韩志俊,周艳萌,李明强(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提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导向性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验室作为医学专业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如何构建科学化、标准化、高效化的运行模式,是值得每位实验室人员思考的问题。该文探讨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标准化运行模式”,提出了实验室具体的管理方法,制定了导向性实验准备过程的实施方案,阐述了实验室人员的培养过程。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简称微免实验室)承担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因此,实验室需同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验课。虽然实验室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长,实验室资源变得异常紧张,实验室人员工作强度及压力激增。如何能够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实验室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运行,是值得每位实验室人员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介绍遵义医学院微免实验室建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标准化运行模式,以及取得的效果。
1 以结果为导向的标准化运行模式
导向性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具有更明确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凸显教学主体,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例如本校免疫学教研室实施的“以综述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实验室的标准化在部分高校及医学实验室已有应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质量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成效[3-4]。本校微免实验室提出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标准化运行模式是针对实验教学提出的,涵盖了标准化运行、以结果为导向两个内容,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结果具体是指学生实验的结果。标准化运行则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培养,实验材料和实验基本设备的管理,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以及实验课中涉及的生物安全等多项工作的标准化。标准化运行的实施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实验室人员合理分工、合理调配,使实验室的整体利用率提高[5]。标准化运行的具体实施要以实验结果为导向,以保证实验结果为前提,以达到趋于完美的实验结果为目的,进而保证整个实验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 实验室安全管理登记体系的建立
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实验所需实验材料比以往更加繁杂,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庞大,实验室基础设施承载压力也增大,导致实验室人员有可能没有精力了解和明确实验室库存情况,试剂、材料有效期及实验仪器运行情况。为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节省人力,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必不可少。因此,建立较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是保障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6]。具体包括实验耗材的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实验室基本设施安全管理。
2.1 分级分段互补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7]。本校微免实验室分别设置了实验材料(包括实验试剂药品、实验耗材等),实验设备及实验室基本设施安全分管人员(分管人员可以是实验准备教师),实行定岗管理,专人负责。各分管人员分别负责实验材料的预算,库存的清点登记;实验设备采购计划的报送,设备的日常报修与维护;实验室基本设施的安全检查。实验分管人员与实验准备教师进行互补分段管理。分管人员主要负责实验课课前及课后的管理与日常维护。教学任务开始时段,学生实验室的分管责任自动移交至实验准备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负责处理此时段实验室内出现的个别问题,并且对实验材料的领用作好登记,对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分管人员在向实验准备教师移交管理责任时,必须保证基本实验材料库存充足,仪器设备运行正常,实验室基本设施完好,整个实验室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教学任务结束后,管理责任自动转还分管人员。学生上课实验室以外的设备设施,教学任务以外的实验材料管理责任不做转交,始终由各分管人员负责。各分管人员由实验室负责人直接管辖,统一调配,确认管理责任。通过互补、分级、分段管理,可有效培养和增强实验室人员的责任感,增强整个实验室的凝聚力。
2.2 电子管理系统的引入 为了实验室人员能够实时了解实验材料的库存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提高管理效率,本校微免实验室特引入电子管理系统。实验室人员可通过各自的账号、密码登陆。电子管理系统同样分为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室基本设施安全三个部分。各部分由上述专人管理,负责数据的记录与更新。电子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实验材料的出入库、领用与归还、购置计划等工作情况,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分类入库和退库、维修保养、借用等工作的管理,记录实验室基本设施更换与检修等工作情况,并形成电子档案。每位实验室人员都有权限查看,对基本实验材料还有领用权限,如此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实时了解实验基本材料储备情况,避免实验材料不必要的损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实施。
3 标准化实验准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对于基础课程而言,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实验具体内容的设置、实验课程的组织开展,都需要实验教师的斟酌与精心准备和实施[8]。
同时,为有效提高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本校微免实验室在具体进行实验教学时,制定了标准化实验准备方案,即实验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实验教学顺利完成的保障,也是实验室运行模式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实验课准备工作都以操作规程为据。一旦建立,参加实验准备的教师均需按规程操作,不可自行改动。所以,实验操作规程的建立要极为严谨,并由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笔完成。
经过与各教研室的讨论,分别制定了具体、规范的实验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内容包括:(1)课前实验准备,包括课前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试剂的盛装、实验物品的摆放、实验设备的准备等。(2)课中具体的实验操作条件。(3)课后实验废弃物品回收与处置。操作规程实施的前提是保证实验结果。在实验操作规程制定过程中,要充分汲取以往实验教学的各种经验,力求使操作规程利于实验结果的完美呈现。操作规程要在每次课前再次进行讨论。课后听取授课教师与学生对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的满意度反馈,及时更新、优化。每次更新、改进措施等要详细记录,建立更新档案,以确保更改、更新过程可追溯。实验室所有实验教师都应熟悉、熟知操作规程,能够熟练操作每个实验项目。参与教学准备的老师均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使每个实验室、每个实验教师进行的准备工作整齐统一,使实验准备过程程序化、高效化。如此不仅有利于人员的灵活调配,更可以保证每个实验项目的完成度。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单纯的、传统的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某些实验教学课程的要求。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合理、适时与新技术相结合,发展实验教学的新形式,也是目前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9]。为此,本校微免实验室结合全景景象技术,对每次课前的实验准备情况进行全景展示:包括实验材料的摆放,实验物品的分配。并在全景景象中对每次实验可能用到的仪器、设备进行标记。实验室教师则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于课前将实验准备全景景象提供给学生与授课教师[10]。这样不仅有助于授课教师了解实验准备整体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室环境,实验操作内容,以便进行实验课前预习准备,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4 实验室人员的培养
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实验室的发展至关重要。实验室工作集科学性、实践性、技术性为一体。本校微免实验室同时承担多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对实验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入职的人员,实验室以“传帮带,老带新”的形式进行培养,严格要求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课程的基本实验技术,同时进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培训,并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生物安全意识[11]。
实验室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难以避免,可根据每位人员的优势,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具体工作,并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实验室人员申报、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摒弃老旧的思想与实践模式,为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新的运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实施提出新的见解。随着教改的深入,实验项目的增加,实验内容也渐渐由简单到复杂。这些同样也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再被动地根据带教老师的需要,而是自主地以实验结果为导向,根据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准备工作,从而转变其从属地位,并与各实验教学参与人员协作完成教学活动。
5 结 语
科学的实验室运行体系是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实验教学具体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12]。以实验结果为导向的标准化运行模式,提高了实验授课教师与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完成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由于其具有系统性、可追溯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实验准备及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有利于缓解学生人数增长与实验室资源不匹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