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玲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经验介绍

2018-02-14饶娟指导陈玲

新中医 2018年7期
关键词:胃病胃脘陈老师

饶娟 指导:陈玲

江西新余市中医院内二科,江西 新余 338025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的病理特点,在疾病后期亦可部分出现腺体萎缩和黏膜肠上皮化生,甚者出现上皮内癌变,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1]。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2]。陈玲教授是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脾胃病科科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临证30余载,擅长脾胃病治疗,尤其对慢性胃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老师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中医学见于胃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提出胃病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金匮要略》谈到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的辨证要点,创立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等治疗胃痛的有效方剂。陈老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诸多因素有关,初期在气,实证居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等所致,且病因较为单一,常见为胃气壅滞、胃中蕴热、肝胃郁热等实证;如胃病失治,由胃及脾,脾病多虚,虚实夹杂,间而有之,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就胃痛的病位而言,初在胃,久病及脾,也与肝有密切关系;若化源不足,可累及肝胆、肾。而其基本病机多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2 辨证论治

2.1 肝胃气滞,治以疏肝和胃健运 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且相互影响,如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胃,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生化无力,症状可见胃脘痛,痞满,嘈杂,吐酸,大便溏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等。故胃痛治疗常以“通”为法[3],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通也。临床上陈老师主张以疏肝和胃理气为法,方选四逆散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此方可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健脾化湿,通过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2.2 脾胃湿热,治以辛开苦降,分清别浊 慢性胃炎久病可致湿热证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气郁恼怒,肝郁而化火,横逆犯脾,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观其生理、病理,慢性胃炎发病及加重的原因不外乎湿、热、虚、瘀,患病日久入络则可致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渐转虚,从而加重脾胃功能的下降,加重气滞、湿热等病理产物[4]。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治以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消痞散结。该方源自《伤寒论》,方中以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消痞,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胃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若寒湿胃痞,则以辛开苦降温法,选用加减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干姜、草豆蔻、茯苓)治疗。

2.3 胃络血瘀,活血理气,气血兼治 胃腑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主通降,乃多气多血之腑。慢性胃炎初起多为气机阻滞,气滞日久则血瘀,胃络不通,瘀血停胃,致气血同病,此即“初在气,后入血”。此时陈老师常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并适当配合养血之品,而破血耗血之品则忌之。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角度来看,活血可以减少胃黏膜充血、水肿、增生等情况,改善血运,加快炎症或溃疡的愈合[5]。临床上陈老师擅长使用失笑散或丹参饮加减,方中重用丹参活血化瘀,三七通利血脉,消肿止痛,二者配伍祛瘀而不伤正,也可配合四物汤活血养血。其他常用的中药还有延胡索、徐长卿、郁金、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等。

2.4 脾胃虚弱,补益消运 肝主疏泄,胃主通降,正常状态下,肝的疏泄助胃的通降,胃的通降可以防止肝疏泄太过,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中医学认为,情志内伤,肝主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病发痞满、胁痛。脾胃乃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素有脾胃虚弱,阳气欠亏,运化无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而致痞满、胀痛、肢冷、便溏等。此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曰:“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临床上陈老师常选用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饴糖、甘草、大枣、陈皮、法半夏、干姜、柴胡)治疗,该方源于黄芪建中汤化裁,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散中有收,升降相因,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

2.5 胃阴不足,益胃生津 早在汉代张仲景创制麦门冬汤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即寓养胃阴之意。至金元刘河涧谓“脾胃干涸……宜以寒润之药补阴泻阳”,实已明确提出胃阴虚证及治法,此时对胃阴虚的认识和实践基本成形[6]。临床上胃阴虚主症可见胃脘隐痛,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无苔,舌体瘦,脉细数等;胃病及脾,脾阴虚常以纳食不化,肌肉消削,四肢懒言,焦虑,涎少唇燥而红,皮肤干燥等为主症。临床上陈老师主张润养脾胃,但同时注意不能滋腻碍胃。方药多选芍药甘草汤、益胃汤、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等。所选中药多为甘寒、甘淡之品,如芦根、南沙参、北沙参、乌梅、黄精、麦冬、生地黄、天花粉、玉竹、石斛、山药等。

3 病案举例

例1:王某,男,50岁,2015年3月21日初诊。患者咽喉部不适伴泛酸7年余,伴胃脘嘈杂,口干口苦,性情急躁,夜寐不安,食后时有胀满,舌红、苔黄,脉弦细。曾行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常自服雷贝拉唑等药,用药时有效,停药后诸症复现。陈老师辨证为肝胃不和,郁而化热。治以苦降辛开,疏肝和胃。处方:黄连、甘草各4 g,吴茱萸2 g,制半夏、紫苏梗各10 g,茯苓12 g,陈皮、黄芩、香橼皮各6 g,郁金15 g,代赭石(先煎)、白芍、瓦楞子(包煎)各30 g。7 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喉部烧灼感消失,嗳气反酸明显减轻,仍感胃纳欠佳。前方加谷芽、麦芽各20 g,鸡内金10 g续服14剂,诸症改善。

按:患者表现为肝胃郁热之证,陈老师常取丹溪左金丸为主施治。方中以黄连之苦寒清心泻火,取“实则泻其子”之意,泻肝经横逆之火;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辛可制酸,热可制寒,少投辛热疏利之品于大剂苦寒药中,相反相成,达到开郁散结、降逆邪热之功。吴茱萸下气速,助黄连降逆和胃止呕,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直导肝经,清肝泻火、开泄肝气。治疗看似治肝,实则心、肺、胃兼顾,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而诸症自除。

例2:李某,女,67岁,2016年10月14日就诊。慢性胃炎史20余年,3周以来无明显诱因胃脘部闷痛,口干,纳差,大便干结,小便一般,舌质红、苔少津,脉滑数。陈老师辨证为胃阴不足。治以疏肝益胃,养阴生津。方选一贯煎合胃苓汤加减。处方:北沙参、生地黄、川楝子、麦冬、枸杞子、焦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莲子、炒扁豆、炒山药、木香、紫苏梗各10 g,当归、厚朴、炙甘草、炒薏苡仁、藿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 g,延胡索6 g。6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症状好转,继服7剂,病愈。

按:患者胃病日久,阴津匮乏,脉络失养,证见胃脘隐痛;胃津亏虚,胃纳失司,故见饮食不佳,津不上乘,故咽干唇燥,阴液不足则肠道干涩,大便干结;结合其舌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本病乃胃病久治不愈,病久伤阴,加上季节因素,内外因合为病,脾属阴,喜燥恶湿;胃为阳,喜润而恶燥。陈老师治以一贯煎疏肝益胃,主治肝肾阴虚、气郁滞证;合用胃苓汤以健脾助运。并予大剂量甘草补益脾气、缓急止痛以治标。处方用药兼顾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性,体现了陈老师从肝论治胃病的思想。

[1] 韩诚正,黄宁.育阴熄风法治疗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一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15):54-55.

[2] 张阳.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5(28):100-101.

[3] 乔智慧.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0):22-24.

[4] 张岩,张焱.中医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8(5):40-42.

[5] 刘仁慧,杨铮,等.李世增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J]. 世界中医药(优先出版),2013,3(12):14-15.

[6] 赵梅梅.慢性胃炎胃阴虚辨证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5,9(25):51-52.

[7] 李蓉,青献春.青献春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的思路方法总结[J].中国当代医药,2015,4(28):63-64.

[8]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911.

猜你喜欢

胃病胃脘陈老师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我的科学老师
走路治好老胃病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小陈老师来上课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