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牦牛、绵羊泰勒焦虫病防治及中草药品研发效果的实验总结—以九龙县牧区为例
2018-02-14汤富彬
汤富彬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农牧科技局呷尔镇兽医站 626200)
1 病理变化特征
焦虫性结节的形成与坏死,病畜往往会全身出血、发生毒血症和各重要器官的机能、代谢出现严重障碍从而引起死亡。
2 发病机理
焦虫有两个不同的繁殖期,一个在牛体内(中间宿主),另一个在蜱体内(终末宿主)。
3 发病季节
在康定县折多山牧区、九龙县瓦灰山牧区,作为焦虫最常见的宿主之一,白纹璃眼蜱,在6~7月间活动最频繁,当雨季来临,气温达到8℃~20℃,空气湿度达65%~70%时,大规模的发病往往呈暴发性的出现,10头牦牛往往死掉3~4头,造成巨大损失。不同之处:折多山牧区以大牛为发病主体,农牧区以犊牛为最。折多山牧区病牛临床症状以血尿为形式,2~3d后死亡,瓦灰山牧区病牛临床症状以血粪 (以肠糙膜脱落)为表现形式,1~2d后死亡。
4 试验动物及地点
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成年牛100头,成年羊200只,羔羊300只作为试验动物,同时采血涂片,镜检验证,对照组选择无临床症状的健康牛、羊。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组
将自然感染的牛、羊分为口服组和注射组按不同剂量用药。 口服组剂量:牛 40~50mL,成年羊 30~40mL,羔羊 20~30mL。肌注组剂量:牛 20~25mL,成年羊 15~20mL,羔羊 10~15mL。在治疗期间,采盘、涂片、镜检。
5.2 预防组
在已有个别牛羊发病的畜群中,选择无临床症状的牛、羊用药量与试验组相同,打上记号放回牛羊群中,在疑有病原的牧地继续放牧。
5.3 药性对比试验
贝尼尔:为农业部州生物药厂生产,批号920106;用贝尼尔、咪唑苯脲分别治疗牛、羊各5头(只),与青蒿制剂进行疗程,疗效、剂量、治愈率等药性比较。
5.4 药物毒性试验
选择成年牛、羊2只,肌注3~5倍用药量观察中毒症状。
6 效果判定
6.1 试验组
对发病牛羊在用药前进行临床检查,测定体温、呼吸、脉搏,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取耳尖血、制片血,在治疗过程中每天需测定体温等指标,直到临床症状消失,每隔12h制血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的变化情况和进行治疗前后细胞感虫数的测定,以制定其疗效。
6.2 预防组
预防用药后的牛、羊在疑有焦虫病病源的牧地继续放牧,后5d、l5d、30d 的观察,判定无牛、羊发病。
6.3 毒性试验组
在用治疗量的3~5倍剂量注射于试验羊体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测定体温、呼吸、脉搏,确定羊体的耐受性及药物对羊的安全性。
7 结果
7.1 青蒿制剂对绵羊泰勒氏焦虫病的疗效试验
7.1.1 按年龄及药物剂量的不同,分为羔羊组和成年组,按用药途径的不同又分为口服和注射组。口服组:用药后,无不良反应,12h后体温开始下降,24h后体温、呼吸、脉搏逐渐恢复正常、开始采食。成年羊平均疗程为5d,羔羊为6d,成年羊治愈率为88.62%,羔羊为94.23%。注射组:注射药物后,注射部位无肿块及其他不良反应,12h后,体温、呼吸、脉搏逐渐恢复正常,开始采食。成年羊平均疗程为4d,羔羊为5d,成年羊治愈92.64%,羔羊为96.46%。
7.1.2 血清镜检结果:虫体在细胞中的形态主要是梨形和椭圆形,均小于红细胞半径,感虫率为30%左右,白细胞减少。用药后12h观察红细胞感虫率降至20%以下,24h观察红细胞感虫率降至5%~10%,48h观察红细胞感虫率降至l%~5%,52h后观察红细胞感虫率降到l%以下,同时还可见红细胞边缘有许多颗粒,部分红细胞中有虫体样空泡,有些红细胞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7.1.3 药性比较试验结果:使用贝尼尔治疗绵羊泰勒氏焦虫病,治愈率为80%,平均疗程为l5d;使用咪唑苯脲治疗绵羊泰勒氏焦虫病,其治愈率为90%,平均疗程为7d。
7.1.4 预防组结果:2年中共预防羊1021只,预防注射后5~15d内未见发病羊只,l5~30d内有个别羊只发病;保护期为1个月左右。
7.1.5 毒性试验结果:由于经费不足,没有对药物的致死量进行测定。只进行了加大药物剂量3~5倍试验,用药后,羊只除精神萎顿,注射部位有肿块外,体温、呼吸、脉搏均正常。
7.2 青蒿制剂对牛双芽焦虫病疗效试验
口服组:参试牛50头,平均疗程为5d,治愈率为88.7%。注射组:参试牛50头,平均疗程为4d,治愈率为l00%。预防组:2年共预防牛200头,预防注射后5~l0d内未见发病牛,10~30d内个别牛发病,保护期为1个月左右。
8 结论
通过药性比较试验证明该药具有价廉、使用方便、疗程短、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且甘孜州资源丰富,宜于开发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