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金声治疗寻常痤疮经验

2018-02-14黄波谢敏袁金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贵阳550003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丹皮痤疮

★ 黄波 谢敏 袁金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贵阳 550003)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皮损呈多样性,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以青春期及内分泌紊乱的成年人群为易发人群,具有一定的损容性[1]。病情常反反复复,可持续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中医治疗痤疮历史悠久,疗效良好,袁金声教授治疗本病有独特的思路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痤疮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相关。主要病理机制为,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使皮脂分泌大量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不畅,形成角质栓。同时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大量繁殖,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而诱发痤疮。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处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对痤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作出了概括。袁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以热邪为主,或因饮食起居失调,偏嗜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内生湿热;或外感湿热,内停于血分;或外感寒湿,郁而化热,上扰头面。加之人体青春期阳气旺盛,气有余,便是火。以上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多个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其中尤以肺、脾、肝胆、肠胃等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肺主皮毛,皮毛赖肺之精气滋润和温养。热邪犯肺,肺经郁热上扰头面,气血凝滞发为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循经传于大肠,或中焦脾胃郁热下移大肠,实热结滞,腑气不通,湿热浊毒,上扰头面,博结气血,气滞血瘀阻于肌肤毛窍,导致皮肤疮疖。肝脏性喜调达,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少阳郁热上冲头面而生疮。冲任二脉统管人身阴阳之气,冲为血海,任主胞宫,与女性月经、孕、产功能密切相关。冲任不调,经气不畅,可导致月经紊乱、行经前或经期面部痤疮复发或加重。

综上所述,寻常性座疮的发生内伤与外感因素均存在,其病理机制涉及肺、脾胃、肾、肝胆等多个脏腑。此外,痤疮的发生与预后与生活起居习惯密切相关,如睡眠不足、衣着化妆不当、药物使用不当、情志不畅、营养不均衡等情况均可引起本病。

2 分型证治

袁教授认为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特点来看,以热扰上焦为直接病因,病性以实热为主。在临床上也存在虚实夹杂,甚至少量虚证痤疮,本文主要讨论临床常见之实热证,采用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将本病分为四型。

2.1 肺经风热 本型疮疹主要见于鼻翼两侧及两颊。发病急,病程短。面色潮红,皮疹淡红或鲜红,瘙痒。可伴有口渴、咳嗽、咽喉肿痛不适等症。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疗上以清热泻火、疏风清肺为原则,使肺气清肃,则火气降,上焦郁热消退,则疮疹自除。药用荆芥、薄荷、连翘、黄连、黄芩、蚤休、马鞭草、虎杖、蒲公英、山慈菇、川芎等,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

2.2 脾胃湿热 发病多与过食肥甘、辛燥食物相关。主要病发于前额、口周等部位,疮疹出油、光亮,易成脓肿,病情多反复缠绵,病程长。可伴有口气臭秽,胃脘痞满嘈杂,肢体倦怠乏力等症。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治疗上以清热化湿为主要原则,以泻黄散、清胃散为主方加减使用。药用藿香、山栀、石膏、生甘草、升麻、黄连、当归、生地、茵陈、丹皮等。

2.3 肝胆郁热 痤疮发生于两颊、颏骨部位,主要责之于肝胆。皮疹暗红、压痛明显,以丘疹、结节为主,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舌红,苔黄,脉弦。若肝胆郁热日久化火,可夹痰夹瘀上泛头面,致疮疹红肿热疼,化腐成脓,并伴有如头晕眼花、口舌生疮等上焦热盛之象。治疗上以清肝泻火为原则,以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为主方。药用柴胡、赤芍、黄连、黄芩、山栀、丹皮、车前子、龙胆草、夏枯草等。

2.4 冲任失调 此类痤疮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不仅表现为丘疹、粉刺、小脓包、结节等皮肤病变,且皮损呈月经前、经期加重,经后缓解的周期性变化。多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如月经周期紊乱、经色紫暗、痛经、心烦易怒、经前乳房或胁肋胀痛等症。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数。治以调理冲任,疏肝养血清热为原则。方用逍遥散加凉血清热之品。药用柴胡、当归、赤芍、薄荷、茯苓、丹皮、生地、红花、山栀等。

3 加减用药经验

痤疮的辨证论治以以上四型为主要纲领,临证尚需根据具体病例的兼变证特点进行加减。

3.1 通腑泄热 足阳明胃经从面部前面经过,与肺及大肠经相关,临证应重视大便情况,如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浊热上攻,面生疮疹。此时予通腑泄热,腑气一通,肺胃之热具降,上焦热邪得除,则痤疮可愈。可据证加入大黄、芒硝、槟榔、枳实等药物。

3.2 活血化瘀 本病热邪内郁,郁而成毒,血分有热,凝滞成瘀。造成痤疮红肿热痛,或缠绵难愈。故适当使用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药物也十分必要。如川芎、赤芍、生地、丹皮、红花等。此类药物还可疏通血脉,改善皮肤微循环,使药物更易到达病所,从而促进热毒消除及痘印消退。

3.3 清热解毒 痤疮急性期多有红、肿、热、痛表现,为热毒所致,故可适当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蒲公英、虎杖、马鞭草等。

3.4 避免虚虚实实 在临床实践中,本病以实热证为最常见,但也有虚实夹杂,甚至少量虚证痤疮。如实热证日久,或反复发作而伤阴,出现阴虚内热表现,则需辨证加入养阴清热药物,如麦冬、玉竹、石斛等;对体质虚弱,反复发作的病例,出现如痤疮色暗,或瘀紫,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胖又齿痕、苔白、脉弱等证者,属于气血、脏腑亏虚,则应以补益气血、培补脾肾为治疗原则。故痤疮的诊治,虽以实热证论治为主,但其病性寒、热、虚、实,变化多端,临证时需全面考虑。即使是对实热之证,也应注意清热解毒药物的用量及疗程,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4 护理及预防

痤疮治疗期间皮肤的护理与保养,袁教授不主张配合使用外用药物,以避堵塞毛孔。主张用清水热敷,每日3次,每次30min。热敷对于初发红疹可促进热毒消散、吸收,截断病程;对已发出的疮疹可促进其成脓破溃,托毒外出,加速恢复;对于已经成脓破溃的痤疮可以促进组织新生,减少痘印。皮肤的清洁方面,建议以刺激性较小的洁面剂清洁面部(以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皂为佳)。洁面后,以清洁的双手轻柔按摩面部皮肤,促进皮脂腺自然分泌油脂,以滋润皮肤,避免洁面后的紧绷感,不再涂抹其他护肤品。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化妆品。注意保持睡眠充足、心气舒畅。均衡饮食营养,忌辛辣燥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通过健康宣教,培养患者良好的生话饮食习惯,以防止疾病复发。

5 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女,23岁,2016年9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面部有少量痤疮,不影响外观。一周前进食火锅后,面部痤疮加重,以唇周为著,疮面鲜红微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心烦,口干,口臭,胃脘嘈杂。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当属肺胃热盛之证,当以清肃肺胃、凉血解毒为法。拟方:荆芥10g、石膏20g、赤芍10g、丹皮10g、陈皮10g、黄芩10g、栀子10g、蒲公英15g、马鞭草10g、川芎10g、红花10g、川牛膝10g、黄连7g、槟榔20g、枳壳20g、大黄5g后下,服6剂。药后痤疮红肿好转,未发新疹。心烦、口干、口臭、胃脘嘈杂症状缓解。大便每日一行,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情况较前稍消退,脉滑。药见疗效,热毒得退。于原方去黄连、川牛膝、槟榔,加丝瓜络、连翘续服6剂巩固疗效。并嘱患者饮食清淡,勿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作息要规律。一周后再次复诊,旧疹进一步消退,无新发痤疮,在此方基础上稍作调整,继续服药6剂后痤疮消退而愈。

按:饮食辛辣燥热食物,胃肠湿热内蕴,化火熏蒸上焦肺卫,循经上扰头面,气血凝滞发为疮。治以清肃肺胃,凉血解毒。方中荆芥、石膏清宣肺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槟榔通便邪热;川芎、红花活血化瘀通络;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陈皮、枳壳行气消滞;蒲公英、马鞭草清热解毒;牛膝导热下行,再配以栀子清心除烦。全方于清肺胃同时,兼顾活血化瘀、通腑泻热、清热解毒,使邪有去路。服6剂后热邪渐消后,去黄连、牛膝、槟榔,减轻苦寒、导下之力,以免伤正;加丝瓜络、连翘,助全方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寻常痤疮虽为临床常见病症,但容易反复发作,并于面部留下痘印、疤痕,对患者心理有一定影响。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袁师治疗痤疮在辨证明确的同时,拓宽治疗思路,重视痤疮的辅助治疗及护理,注重对患者相关生活习惯的宣教。临床用药后,急性期疗效迅速、明显,远期疗效亦佳,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丹皮痤疮
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丹皮酚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凤丹愈伤组织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
3种丹皮酚凝胶经皮渗透性能的比较
放血疗法治疗陈旧热痤疮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