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2018-02-13戴伟
戴伟
摘 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对于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非常重视,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改革是当下图书资料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当前我国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是较为落后的,这对我国图书资料的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究,就当前我国图书资料分类标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管理;现状;策略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充满着便捷性。当然,人们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效率和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任何信息的处理方式都需要进行变革,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本文主要针对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因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是离不开图书资料的,但是因为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问题导致人们的时间成本增加了许多。本文将对提高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一、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现状
(一)图书资料分类标引不够充分
这里的充分指的是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标引时参考的具体元素,具有不充分性。人们在进行图书资料检索时,往往会根据一些元素进行检索,但是必须依据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特征标识进行标引。有些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喜欢将外观特征作为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特征标识,有的地方以图书资料的内容作为特征标识,有的地方以图书资料的体裁作为特征标识。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做到了充分,基本上都没有对这些参考因素进行综合,导致人们在检索资料时不知道依据哪个特征标识,或者人们无法依据不充分的标识检索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图书资料。那么这样的分类标引是毫无意义的。
(二)图书资料分类标识不够适度
图书资料分类标识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检索,因此就存在过度标识的情况和标识过于简单的情况。有些地方以图书资料的题目、作者、时间等元素进行标识,虽然能够非常方便的进行检索,但是往往检索出来的内容过于丰富,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分析。而有的地方会以图书资料的主题和具体内容进行标识,但是内容过于深入和细化,导致检索时过于困难。
(三)图书资料分类标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想要将图书资料分类标识做到位,必须要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量,才能够在大量的图书资料中找到合适的特征标识,完成图书资料分类标识。但是在现实图书资料分类标识中,很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都非常不足,甚至为了缩减成本,聘用临时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分类标识。图书资料分类标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分类标识非常混乱。
二、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策略
(一)图书资料分类标识要足够充分
这里的充分指的是完善、完全,在进行图书资料的分类标识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要综合形成特征标志。外观、作者、时间、主题、体裁等都是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分的。并且需要根据图书资料分类标识的主体进行不同的规定。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藏书的数量是固定的,学生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娱乐需求进行借阅。那么图书资料在进行分类标识时,就可以依照学生检索的具体需求制定分类标识标准。像是专业类别、作者、主题、关键词、内容方向、体裁等都是可以作为分类标识的特征元素供学生们进行检索。
(二)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要适度
同样的以上述的学校图书馆为例,在设置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元素时,可以以专业类别、作者、主题、关键词、内容方向、体裁作为分类类别,但是如何确定各分类标识的深度,则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应该要在进行图书资料分类标识时设立分级检索。比较浅显的标引可以以作者、专业类别、题目、关键词、体裁等外在的特征作为检索关键。而进一步检索可以根据图书资料的主题、内容方向等作为检索关键。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理的检索方式,让检索更加快速便捷且具有针对性。
(三)要提高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在进行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人员的招募过程中,要注意招募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宽度和广度,是否对图书资料分类标引有所研究等,都是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分类标引制度,让工作人员能够依据准确的制度条例进行分类标引,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分类偏差,将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总结
图书资料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必不可少的东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图书资料的需求就越加高涨。除了图书资料要不断引进和丰富种类之外,对于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也要不断提升。从特征标志、深度、广度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不断进行提升,從而提高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进而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刘国彬.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9).
[2]段彦彦.浅析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J].青年时代,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