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研究
2018-02-13张志禹
张志禹
摘 要:早在党的十七大中就已经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战略目标,而其关键就是培养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众所周知,高校就是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然而,至今为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结合延边大学“化学科技创新社团”(以下简称科创社团),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具体现状以及问题入手,理清问题所在,阐述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些必要措施。
关键词:自主 ;引导;大学生;科创社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意义
就目前而言,高校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科技创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助推器。具体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竞争力不仅仅指国家竞争力,还包括个人竞争力。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科技含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己经成为国人共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高水平、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人才。
其次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最近几年而言,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部分高中为了自己的升学率在校内开展的活动极少,有关创新型的活动就更不用说了。有的不仅不会给予学生支持,甚至会打击、阻止学生进行此类活动,觉得做这个是浪费时间,只会影响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也由成绩好坏来决定。高中就只是一味地敦促学生学习,这样一来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来在学习上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有的人一进入大学便想尽情地放松自己,从而对娱乐性强的社团活动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有关学术性,要求有一定创新精神的社团兴趣不高。经过对“科创社团”最近两年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5%的学生在高中生期间无法进行实验实际操作,3%的学生能由老师讲解动手操作部分实验,仅有2%的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实际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的中学学习方式到自由发展的大学生活,科技创新应该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它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缓解高校“大撒把”式教育教学带来的不适。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存在基础,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体现状以及问题
近几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有关高校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体现为“挑战杯”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但总体来看,科技创新活动层次还不够深入,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有关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不高。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其次,就学校制度层面而言,缺乏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往往是“备一时之需”,缺乏“备一世之用”的制度安排。学生和教师针对具体项目临时组织的情况多,有计划、常态化进行科技创新的机会少。这一方面是受到资金、时问、精力的约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有关的长效制度安排,致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流于表面,重视短期成效,忽视长期投入。最后,大学生自身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角色颠倒。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本应当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不可以替代,教师的有效指导也不可或缺。但是,在大多数高校,却出现了以下两种极端现象:一、指导老师“反客为主”完全替学生做科研,二、指导教师对所应该指导的学生个体或团体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完全放手。前一种现象完全颠倒了师生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位置,抹煞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对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利,后一种现象使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之外,会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陷入盲目无果的地步。下面根据 “科创社团”进行实例描述:
根据对 “科创社团”从成立至今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来看,社团成员普遍存在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项目不确定的现象。据社团成员反应,出现此类现象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研究性实验不明确,达不到学以致用。而社团管理者也不能提供一些明确的研究项目,平时所做的研究发明型实验创新性太差,久而久之,导致社团成员兴趣降低的现象发生。同时,社团成员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社团管理者安排的基础性实验学习。而社团管理者反应,创新型项目需要自己发现,指导教师不予提供,对于社团管理者本身也存在研究项目缺乏现象。平时也不能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社团,导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出现一些资金短缺,仪器短缺,药品短缺现象,部分基础操作实验也不能正常进行等现象。上述所在问题也就造成了学生科研含量低,效果不突出以及积极性较差的现象。
三、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对策
第一,在思想上进行创新意识教育。要创新离不开想象。而说到想象力,有的大学生连小学生都比不上。小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而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及家庭甚至社会等重重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显得更为中规中矩,呆板,缺乏创新。因此想要提高新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外界对他们进行引导,这个外界可以是学校、教师、社团等等,要让学生了解到创新的意义。可以开办一些类似讲座和参观之类的活动如“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讲座”等。而讲座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一些创新成果,最好是贴近生活的,或是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参观也一样,应该参观一些创新成果,而且创新人与新生的年纪越相近越好。人大多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激发新生创新的热情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都可以,这样可以在思想上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知识的学习、创新、应用的有机系统。指导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科门类、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思想观念甚至性别、年龄的不同确定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比例和次序,分层次、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
例如,就“科创社团”对新生而言,要求完全创新只会给予他们巨大的压力,而无多大的作用。虽然说压力可以促进人的进步,但要适度,过度的压力只会使人想要逃离。因此,对于新生,在创新方面要多加引导。如在创新型的社团活动中可以给出一个具体一点的创意,可以让新生以此为据点,进行创新。而且在课题上要有所选择,不宜过深,也不要太浅。新生刚入学,所学的知识有限,对于过深的课题,新生难以产生创意,太浅则没有意义。新生参加创新型活动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型且正式的活动难以让绝大多数人参加,同时大型的创新型活动会让新生觉得难度很大,因此可以在校内自行开展创新型活动,如社团内的活动——“透明皂制作”等基础性操作实验。这样的活动一来可以将难度调整,不会让新生觉得难以触及,二来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增加学生创新的机会,三来这样的活动功利性小,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个完整而单纯的创新机会。在活动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奖励机制,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既然是社团活动,就不要弄得在课堂一样严肃,但如果是进行实验,仍需保持该有的严肃,以避免不该有的意外发生。对于新生应该降低创新性,增加趣味性和学习性,然后在逐渐增加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比例。
第三,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在课程中开设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课程,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的培养都是有很强的教育功效。同時也对学生在创新方法上有了相应的培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社团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情况下都是在很少有老师手把手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可是有课课程体系的保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操作上更加规范,也能得到老师的启发,使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问题来源,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大幅度提升,同时可以利用自己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学生社团内部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探求新领域,也可以解决学生创新成果的应用问题。
第四,想要提高整个学校科学创新风气,那么制度创新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大学应当成立以教学部门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其职能主要是对全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学校科技部门、各院系、共青团等部门作为辅助部门参与活动的组织领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应当设在教务部门,具体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各院系同样应设立由教务部门牵头的学生科技工作管理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学校政策、监督学生科技工作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核实并申报指导教师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李飞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要素分析.中国电力教育CEPE2009年12月第150期.
[2]郭加书.王鑫.罗征宇.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
[3]于蓬勃.成桂兰.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月第15卷第1期.
[4]许涛.张春艳.吴君.陈延娜. 基于制度建设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