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018-02-13杨阳
杨阳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在理论渊源、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核心问题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习比较两门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融。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趋势,探求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丰富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两者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看似相同,实则不同。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學的关系。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从未停止,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不断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黑暗统治,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对立斗争的社会现实,直接促使一些包含“进步”思想的思想家提出致力于摆脱剥削压迫、建立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1]可以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注定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石,使其寻找不到推翻资本主义的力量和途径,终究被束之于高阁之中。但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蕴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的思想材料,同时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来源
19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逐渐凸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广泛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各种政治、经济和哲学等社会思想活跃,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使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理论基础看,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都科学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但从理论来源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一元性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来源是多元性的。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和核心问题
(一)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他们的后继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次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怎样发展以及去向何处。也可以说,它体现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道路问题。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包括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过程,也包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最后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只能囿于自身循环的桎梏之中。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为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物质力量。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综上,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出发,剖析了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作用,阐明了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这表明社会经济基础是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政治反映着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阶级关系,经济层面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表现为政治层面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关系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宣告了政治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阶级斗争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国家政权,维护阶级统治。那么,国家政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家体现了社会公共权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关系和形式的发展规律。
(二)逻辑起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历史的考察,需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使资本不断积累,力量逐渐增强,社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这种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生产,并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逐渐暴露,社会化生产要求并呼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形态。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对基本矛盾的政治表现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是社会化生产的代表者,是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出发,深刻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发展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新的社会化生产,新的社会化生产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解放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逻辑起点是人本身。这里的“人”指的是现实社会活动着的人,而是不抽象的或臆想的人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启示我们,考察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就是这些现实的人,这些现实的人又与社会政治过程紧密相联。而对于人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一是必须从事物质生产,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从事物质生产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关系。二是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社会群体,必须在群体中考察人。三是具有能动性。人不仅依赖自然,而且能改造自然。新的政治生活有赖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力量就是人的能动性。四是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运动是一种永恒的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同样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过程中,人的发展过程推动着政治生活的发展。五是经验的人。这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经验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可以被经验的确定的。由此而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社会政治现象。
(三)核心问题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代表社会化生产的无产阶级必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就是《共产党宣言》指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有条件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不会”的原理,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两者结合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国家从社会经济生活中而来,其本质植根于市民社会。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从国家产生开始,就鲜明地代表着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利益,鲜明地体现着那个阶级的意志,由此而产生的国家政权,也必将被那个阶级所掌握。统治阶级之所以要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归根结底是要利用这个政权来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国家体现了政治现象中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权威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然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关系和形式的发展规律。因此,国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
综上,从研究对象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具有相对宏观性,横向层面研究的内容更广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相对微观性,在纵向层面研究的历史更长;从逻辑起点看,科学社会主义以生产方式为前提基础,把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研究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前提基础,把对人本身作为研究起点;从核心问题看,科学社会主义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侧重研究整个阶级社会历史中国家问题的一般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指导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4]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有助于分析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形势,更好的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增强理论自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助于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正确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制度,增强制度自信。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内容广泛,其阐述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理论的高度凝练,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比如,习主席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汲取力量,规避风险的思想武器。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政党理论以及政策和策略原则等,有助于广大党员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政治能力。有助于防范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等执政风险,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教条,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方法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只是政治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是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具有方向性的政治规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于具体政治问题的研究,也将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页.
[2]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頁.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