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等与解放
2018-02-13葛世林
葛世林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说法,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物,常常成为社会的滞后群体。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人的发展的问题,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倡导者严肃地提出了女性生命尊严与主体性问题,吹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运动的主旋律。
关键词: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女性;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女性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宋,在其发展历史上呈现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特点。在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深刻道德危机、国民迫切需要先进伦理思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涌现出来,站在了为女性争取自由、平等的第一线。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从经济背景上来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促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英法美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寻求海外殖民地的背景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目标。在国家内外受困、经济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的关键时刻,“实业救国”的号召让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趁着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间隙,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工人阶级开始团结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新文化运动随之爆发,对女性迫害最为严重的封建女性伦理成了这一时期论战的焦点。
其次,从政治背景上来说,许多阶级不懈的尝试、探索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在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相互勾结、相互压迫,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社会,地主阶级希望用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中华民族重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希望建立西方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来恢复往日的中华盛世,但沉重的历史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器物和制度的效仿已经无济于事,只有学习先进的思想,在思想上解放人民群众才是可行的。
最后,在文化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早在明末,思想启蒙家李贽就倡导“夫妇,人之始也,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1]观点直指“男尊女卑”的封建不平等礼教,他认为男女只是称呼上的差别,没有天赋差别,即“高低”“上下”之分。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也严厉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说法,他认为女子无知是造成国家贫弱、民无斗志的一个主要原因,提倡“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2],让女子接受平等的教育。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断的冲击着中国顽固的传统意识形态,也成为了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根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对于“阶级解放是女性解放的根本出路,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阶级压迫才能根本解决女性的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进一步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女性伦理革命和女性解放的发展。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伦理变革的主要特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伦理思想抗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戊戌维新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并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女性伦理革命的领导者是一批先进的男性知识分子。认真审视我国近代的女性伦理革命,不难发现中国女性伦理革命不是由具有魄力和开创性的女性领导的,而大多为男性知识分子的带头反抗,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女性伦理革命的被动性,革命的路程注定艰辛。
2.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女性伦理革命起了很大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或多或少的会对国人产生影响,很多先进的国人通过介绍西方女性争取独立自由的事例来证明女性伦理革命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
3.女性伦理革命坚持对封建道德体系不遗余力地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矛头直指以“三钢”为核心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例如程颐所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3]这分明是一个人的偏见,近千年来却成了“天理”,害死了无数的妇人女子。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极大地摧残女性的个性发展、压制了女性的自由,往往成为首先批判的对象。
4.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同时深切关怀广大女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国人看到了广大女性所受的非人压抑,把解决女性问题放在了变革的矛头,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表现了对女性深深的同情与关注。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盛行的女性伦理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伴随着国家日益衰败的危机和西方先进思想的流入,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都从女性解放入手,纷纷学习西方“平等”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蓬勃进行。
1.革新的女性伦理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海外求学七年回國的胡适,在深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影响的同时,耳闻目睹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坚定了对中国吃人礼教的否定与批判。作为女性伦理革命和妇女解放思想启蒙的理论先驱,胡适提倡让女子成为“健全的人”,构想“超于贤妻良母”式的女性理想人格,即女子自立。对于封建的贞操观,胡适认为:再嫁的妇人在社会上几乎没有社交的资格;再婚的男子,多妻的男子,却一毫不损失他们的身份[4],这是一偏的贞操论,必须要解放,而女子解放的途径,就是教育。
同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之一周作人则更强调“个体解放”的重要性,他以性科学为武器对传统女性伦理进行批判,提倡破除“不净观”、立健全的贞操观,呼唤着性知识的科学化、性道德的现代化。他关注女性的现世幸福,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2.保守的女性伦理思想。1911年至1920年,时任《东方杂志》主编的杜亚泉以此为阵地,主张将西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他,清楚传统伦理道德特别是女性道德规范的根深蒂固,他极力赞美女性自身的优点,倡导以恋爱为基础的自由婚姻观。杜亚泉认为“男女平等为自然不易之至理” [5]。他提倡重视女性的健康,以缠足为例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迫害;他主张教育改革,普及性教育;他笃信只有造就、培育有觉悟、有良好品格和素养的现代新型国民才是救国、救济社会的根本方法。
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新青年派)相比,以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东方文化派)在当时社会不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但站在现今的角度,他强调中西文化调和论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并有一定深度的。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性伦理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科学社会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就如何改变妇女地位、争取妇女权益等问题展开实践。
李大钊以提高妇女地位为出发点,从对封建伦理思想的抨击入手,对害人的封建婚姻观、贞操观严厉批判和无情歼灭,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陈独秀则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鲜明地阐述了女性备受家庭和社会歧视及社会地位低贱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独立,。作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倡导者与传播者以及新思潮的推动者,他倡导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用积极进取的精神来获取自己的独立。虽然他们的论点有的不太成熟,但其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深深的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6]。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变革的现代审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伦理思想变革,是在不断继承、吸收和创造的过程中建立的,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觉醒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先进的思想家们批判孔门道德,但不完全排斥传统道德,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中诸如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优秀部分并通过批判封建伦理、兴办教育、宣传科学知识等方式努力改变女性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女性的全面解放。在这一时期,从最初“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最后到“女性的觉醒”,这样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
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在当今社会,诸如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用政策隐形歧视女性;婚姻中两性不等,女性多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教育地区分化程度大,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这些在就业、婚姻和教育中的男女不等现象仍然是社会中无法根除的顽疾。回顾历史,“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的极端主义都不适合我国的伦理道德发展。展望未来,我们仍要继续发扬自由、平等、博爱等有进步意义的伦理观念,借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道德的梳理,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伦理思想放在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取有益而去不足,改变落后思想对人们的不良影响,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真正的让历史上的伦理思想变革为社会主义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所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贽.李贽文集:第五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2]严复.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书局,1986:469.
[3]程颢.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8.
[4]欧阳哲生.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5.
[5]杜亚泉.论蓄妾[J].东方杂志,1911,8(4).
[6]唐凯麟,王泽应.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27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