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18-02-13章平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高校

章平

摘 要:当前资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为缓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发展的首要地位,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观念、提高自身生态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人类社会在飞速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工业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时至今日,发展生态文明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是我们对过往发展历程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建设的重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于党的十七大会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部署,即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传播手段,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基于个体的内在精神培养进而控制其外在的行为规范,教育个体延伸到教育群体,进而渗透入整个社会,以系统、宏观的思维来推动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基于思政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进步。

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品德的主要教育方式,给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生态文明教育,将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够,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没有将生态教育放在必须、必要的教学位置,生态文明教育浮于形式,欠缺教育实效性;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逐渐将生态文明教育边缘化,有也近似无;一些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存在思想偏差,认为以己身之力微不足道很难改善环境,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够自律,同时又忙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生态文明教学的接受程度有所降低。

(二)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单薄

由于我国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在思政課程中包含有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是由于课程比较分散,阐述相对浅显,分量也明显不足,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大打折扣,教师想好好授课但又没有扎实、完善的理论做基础,再者生态文明的内容在这些课程中表现的很浅显并存在很大的隐秘性,许多知识点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分析,这就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的随意性,很多重点难点讲解不到,学生对生态文明也是一知半解,再加上生态文明课程内容有很多与思政课程相重复,没有新意,学生更会兴趣缺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急需完善。

(三)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欠缺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随附与思政教育之中,思政教育又多注重于课堂教学,学生听久自然会觉得思政课堂乏味无趣,当今社会的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大学生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拓展,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对于呆板的教学课堂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位,思政课堂教学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而课堂理论也需要大学生通过实践来亲自检验,让大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加以应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拓展思政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不力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持与保障明显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缺乏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空白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受到极大阻碍;专业教师资源欠缺,课程多为思政课程教师兼授,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学的内容空泛、授课方式单一,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接受、去认同,不利于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生内心;缺乏稳定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是学生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桥梁,是将学习成果应用实际的方式方法,实践更是学生启迪内心、获得真实感悟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场地限制而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一)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生态文明教学的比重

要想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坚持生态文明不放松,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认清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在自己的行为上进一步规范、主导,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宗旨,才能更好的将它贯彻落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可以通过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比重来一步步推进,完善生态文明教学理论,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精神,形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增设生态教育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对生态国情和生态环境的了解,突出生态教育主题,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危机的紧迫性,树立积极生态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二)注重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

教育改革一直都在倡导要改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这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教学预期能否实现,对大学生来说,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就生态文明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育局限于课堂,那么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倦怠与反感,再者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巩固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对培养学生三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双重教育方式,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经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体验等渠道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分析成因,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进而形成环保意识。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加以扶持,以确保教育的连续性、创新性、实效性,因此高校必须要提供强大的教育资源作为其坚实后盾:增加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投入,编写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设生态文明独立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理论知识基础,开展专项培训、讲座等完善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建设生态文明实训基地,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带动本地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生态实训,积极寻求本地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发展学校、企业、政府的长期合作,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辅助,也为促进企事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实现教育、经济、社会的共赢,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

[2]周怀红.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理论探讨,2015,3.

[3]明邹.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路径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高校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