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究
2018-02-13刘湘
刘湘
摘 要:关于大学时期的教育本质,全国各大高校都应该以“协同育人”为首要目标。要想加强大学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创新化的教育思路出发,明确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大力的推进协同机制的改进策略,把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统筹高效内外的各类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各子系统协同共振的作用。为此,本文将详细的探究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系统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前言
当前阶段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思政素养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如何切身实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的进行提高,是每所高校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从目前阶段来看,很多研究者的目光更多地只是放在了“人才培养 (理论和技能层面)”和“协同育人实践现状与创新”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协同育人重视力度不够。所以,我们急需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协同育人机制,要确保教育管理者、教师等教职人员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因为,只有校内校外共同协和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关于协同理论,其实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1976年所创立的,事实上最开始它是一门系统科学,其核心理念是:“协同导致有序”。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协同理论逐渐从系统科学转化成为一种能够协同效应、相互作用的管理机制。
以协同理论的管理机制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个有序的育人系统,里面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它能够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进而促成最佳的育人效果。一般情况下而言,高校中的协同育人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学校党委组织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党委书记以及各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领导;其二,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是否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态度[1]。因为学校的领导体制其实大抵上都是由校领导负责编制,从学校的管理架构上来看,党委书记是最能协调各个具体育人目标的灵魂人物,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直接领导人。另外,即便是学校党委书记与其他领导制定的协同制度再怎么完善,也要依靠一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有能够积极落实工作的队伍才能把协同育人的价值发挥出来。
三、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现阶段的各大高校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协同育人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的落实到位,其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问题:
(一)重专业技能培育,轻视思想教育
比如:很多高校的育人目标,其侧重点都是在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认为只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课余之后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几乎鲜有人去关注。如此一来,很多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学单位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而学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门则进行削弱。久而久之,学校将思想政治课方面的课程浓缩,导致思想政治课渐渐的被边缘化。以上情况,相信很多从事思政教育的从业者深有体会。
(二)对应思政部门缺乏协同,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在对应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面,必须要有完善的共青团干、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思政课教学部门等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现实的情况当中,往往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政,互相之间沟通的非常少,导致整体的协同育人合力不足,有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只是走走形式,未能从深层次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大学各个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协同合作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事实上需要多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独有的资源优势,若只是单一部门进行思政推动工作,其效果是十分薄弱的。要知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每个子系统必须不断的进行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比如:思政辅导员只能负责大学是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上面十分有限;心理咨询部门也只有在学生主動来咨询心理问题的时候指导老师才能发挥出作用;如果每个部门之间只关注自己的部门的事务,那么就会导致资源分散,各个部门也没有办法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构建成一个长期的协同机制,这对学校而言就是一种行政资源与教师资源的浪费[2]。
四、协同育人背景下要求必须协同育人
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系统、艺术审美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和统一的教育使命,以上这些共同点都作用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上,并且不断的外化成为他们个人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当中,这几种较为复杂的教育系统常常处在互不协同的状态,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在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协同育人”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外紧密相连的关系,它们是大学育人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写哦天哪育人,是从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两方面共同推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从根本上来不开内外环境的支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的整合课堂内外的综合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于课堂内部,也存在于课堂外部。
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整合校内各种不同的协同力量。当今正处于21世纪新时代,社会环境多远而开放,大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加灵动、复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社会环境带来的一些的客观性挑战。这样的话,就要求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去分析问题,综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广泛的协同外部力量共同教育学生[3]。只有在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产生强盛的协同力量,让二者之间共同作用,一起解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协同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责任与使命协同,培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心育人精神
大学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道者、组织者,首先自己一定要明道信道。可是,现实中有部分大学教师的理想信念有偏差,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渐渐在弱化,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成为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观”的“留声机”与“传声筒”。要想改变此类现象,必须不断的提高大学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教师孜孜不倦的全新育人精神。一方面,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理论成果的总要思想武装头脑,时刻把这些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活学活用。另外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正是言传身教、思政统一,要确保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都落实到位,与学校的德育教育部门、教学服务部门甚至是后勤部门进行协同合作,一切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让学生成为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二)坚持教学与管理协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格局
要想全面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一边抓专业教学、一边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且两边都要保持高度的专注于协同力。不过,经过长时间的事件证明,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管理与教育部常常各自为政,不仅没有形成“琴箫合奏”的的协同格局,而且还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碎片化”。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必须让教育和管理齐头并进、两手都抓,进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员育人格局。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层的管理,首先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凝聚彼此的合力,比如: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项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担任组长,再由其他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且成立党委组织部、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组成协同统一的组织关系,每个部门必须分工明确,并且互相团结协作,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另外,还要针对队伍进行强化,提高各个教职工、心理咨询师以及辅导员等人员的协同意识,让彼此之间合作紧密。同时,必须整合彼此的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科学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合作体系,让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无所不在、随时都有。
(三)坚持内容与形式协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育人效果
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搞好“内容”教育这一核心要点,同时也要注重“形式”这一基础要点。以往的思政教育内容,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刻、不到位,导致出现重重“理论灌输”轻“寓教于乐”,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感悟”等情况,很多学生因此而讨厌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
针对此种情况,一定要强力的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三个关键阵地的协同育人,切身实地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提倡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理念。为此,广大高校不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编写思政教育课堂教材,并用心的指导青年教师如何讲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思政教育教的内容更加适新时代之需,更加贴合大学生的认知定律。另外,还要革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把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为说理式教学,变传统灌输为趣味互动,变课内为课外,把对应的思政教育专项课程讲灵活,让学生从中获益。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协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目标
要想全面化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论必须与实践内容相互统一。当前阶段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当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太过侧重于理论内容的灌输,忽略了社会现实意义方面的实践,有部门的思想政治从业人员只是照本宣科,自说自话,对当今社会上的很多现实问题没有关注,阐释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大抵是因为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内容进化成有强大说服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体系。
所谓的理论与实践协同,是指知行合一,既能促使受众的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又能满足学生唯物辩证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应的思想政治就理论课堂上注重开展生活情景模拟体验活动,同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上强化社会实践能力锻造,让学生全程体验从课堂的理论灌输到参与社会实践转变过程。
六、协同育人机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目前阶段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育人职能相对十分分离,彼此之间的工作环节十分独立。从表面上看,教师与辅导员好似形成了一股合力,但在现实中依旧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思想观念的不协同。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割裂开来,认为专业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协同具体表现在,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定位不准。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构建一支专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让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协作、相互提高。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参与的思政专项教学会议机制,彼此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问题探讨、活动规划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工作。
第二,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考评机制。防止只重科研和学术的考评机制,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应算工作量,规定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从事的最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同时,强化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度,使第二课堂部分地课程化、模块化,为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提供必需的制度保障。
第三,建立思政课教师担任班导师的强制机制。可以让思政教师担当班级的思政政治导师,老师必须及时的跟踪学生的思維恭泰,让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导师在工作落实的期间可以和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相互沟通,协同育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可以通过和专业课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更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而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专业课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的沟通,明确自身也承担着一定的思政教育任务,对自己的定位更加精确,增强一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协同方案
建立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协同方案,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增强自身的思政素质与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与实践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再次基础还可以适当的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让他们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考核方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项思政政治、道德品行、行为、职业规划等各方面进行评定,并通过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鼓励学生发扬自我个性,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出来,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拿到合格的综合素养分数才能拿到毕业证。对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分可以一学期为考核周期,在学生临近毕业前把每个学期的得分汇入个人档案之中,这个得分还可以作为党员发展、毕业生鉴定、政治审查等工作的基本参考数据。这样一来,相信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毕竟关乎自己将来的毕业分数[4]。
七、结语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各大企业当中工作,往往企业主看重的也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技能。所谓“协同育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培养,有时候企业更加看重的反而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与政治思想是否正确,因为只有三观正统、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和自己的工作团队协同合作,也才会忠于自己的公司。总之,进行协同育人机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因为这关乎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良华[1].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1);15-17.
[2]刘俊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协同育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0(1);52-55.
[3]李玉强.协同育人机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阳干部学刊,2017,0(3);55-56.
[4]韩雪青[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