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新疆建省探讨
2018-02-13许奕敏
许奕敏
摘 要:晚清时期重臣左宗棠基于对新疆首要战略地位的认识,率先并多次向朝廷提出在新疆建省的主张,在其主政西北期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发,采取多项措施全面促进了新疆建省与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也具有历史借鉴作用。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几次反对外国侵略并获得彻底胜利的战役之一,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疆域完整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建省;举措;启示
左宗棠,字季高,汉族人,清末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主要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其卓越的历史功绩是在新疆建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保持国家疆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政西北期间的多项措施至今仍对我们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晚清名将曾国藩曾用“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予以其高度评价。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世纪60年代以来,阿古柏占领南疆地区,沙俄占领伊犁地区,英国也趁机觊觎南疆,可以说清政府对于新疆整体地区的统治几近丧失,新疆已面临被瓜分的紧张局面。左宗棠能在危机时刻力排众议,屡次上书强调“海防”,推翻李鸿章等人放弃新疆的主张,并独缆收复新疆的大任,对于后期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且在新疆建省,规范新疆地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已多次在新疆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平定准噶尔之后还在伊犁设立了军府地方政权。嘉庆和道光年间,清朝的国势已呈现由盛转衰的趋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也日渐激化,以农民为首的起义运动此起彼伏,而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兴起,他们对清王朝的紧逼和对我国疆土的觊觎无异于雪上加霜。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变局,自此以后中国的独立主权开始逐渐丧失。
19世纪60年代,沙俄和英国不断向新疆地区侵略和扩张,企图达到自己吞并大片疆土并在该区域建立自己殖民地的目的。19世纪70年代,英国入侵云南,日本强占台湾,敲响了我国“海防”和“塞防”的警钟。而此时的清政府已面临国库空虚,兵备废弛,想要同时抗击英国、日本的入侵本就力不存心,更难的是还要面对皓罕国等的趁火打劫。鉴于存在此种危机情势,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新疆,其重“海防”和撤“塞防”得到大部分同僚的附议。陕甘总督左宗棠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多次抗争并屡次上书朝廷,终于力排众议,被清朝朝廷任命为赴新疆“钦差大臣”,掌管相关军务。为抗击侵略,清政府进军新疆,并于光绪十年(1884)在新疆正式设立行省,该项举措对于后期恢复和发展新疆,巩固边防和捍卫我国疆土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左宗棠在推动该项运动的达成方面可谓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到1878年1月,除沙俄仍然占有伊犁地区以外,清政府基本拥有新疆全境的主权,为之后收复伊犁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左宗棠与新疆建省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与李鸿章等人有关“海防”和“塞防”的争辩中,左宗棠曾以“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进行游说,并以“国家领土寸尺不能让人”严正自己的态度,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观点,并任命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坚决主张出兵收复新疆,自受命以来,左宗棠昼夜筹划,主要从练兵、布兵和筹粮、筹运两方面进行精心准备。练兵和布兵对于遥远的边疆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而更难的是对于军粮的筹备和转运。当时的满清政府财政可谓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且西北自然条件恶劣,运输物资的车辆还需要翻越沙滩、戈壁,翻天山、涉河流,可谓艰险重重,运输阻力很大,粮饷的缺口也很大。为了使新疆重回满清政府怀抱,左宗棠权衡利弊借外債,并指示张曜的“嵩武军”在哈密大兴军屯,以谋自给。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部署收复新疆,并以“夫西征用兵,以复归疆为义,非有争夺之心”说明收复新疆乃收复失地,实属正义之举来激励众将士的士气和稳定地区人民的心。在战略部署上,首先根据敌人重南轻北的观点,率先攻击阿古柏军的“软肋”,速战速决。同时采取软化俘虏政策,发给他们衣服和粮食,使本已不稳的敌军军心更加涣散。光绪二年(1877)夏,老湘军总统刘锦棠率1万余人作为主力出关,先后攻占黄田、古牧地和乌鲁木齐。而另一支西征军由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率领攻克了玛纳斯南城。光绪三年三月(1877 年4月),刘锦棠部南下达坂并与嵩武军张曜部和蜀军徐占彪部合力克复吐鲁番。至光绪三年十一月(1878 年1月),南疆全部光复。在接下来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虽年近古稀(69岁),却一直以精忠报国的斗志和捐躯沙场的决心做好持续斗争的部署,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妥协,终以于光绪七年(1881)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为结。至此除霍尔果斯河以西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外,新疆大部分地区重回祖国怀抱。
(二)左宗棠开发建设新疆
1.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使左宗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对其后期建设新疆提供了依据。左宗棠认为,开发建设新疆和保障新疆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发展经济。左宗棠结合之前积累的执政经验,在开发建设新疆过程中坚持“兴农实边”,同时提出以水利建设为基础、以兴学育才为根本的策略。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考虑到新疆全境水草丰饶且十分适宜农业、畜牧业的开展,左宗棠主张大力发展农牧业,这不单单解决了当地人的温饱问题,更使军食可以就地采运,极大地提升了军事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左宗棠对区域稳定同样重视,对民族分裂主义给予严厉打击,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左宗棠认识到必须采取适当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维持各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的长治久安,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建省,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2.开发建设新疆的举措
(1)恢复经济生产, 发展文化教育
左宗棠认为恢复经济发展是保证新疆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新疆的稳定至关重要。而做到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休养生息直到做到发展生产,离不开屯垦和农业生产。屯垦政策要惠民,也要利兵,因此左宗棠提出“民屯与军屯相结合”的政策,预先富其兵,必先富其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新疆土地肥沃,水草丰饶,本着因地制宜的理念,左宗棠主张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业经营规模,并请专人指导当地牧民,最终不但使得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而且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左宗棠认识到良好的教育对维持社会稳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随之训令各地设置义学,重视早期教育,以儒家经典著作和儿童启蒙读物为主,对少数民族學童免收学费,给予生活补助。左宗棠对技术教育同样重视,从内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到新疆传授生产技术,这种把发展教育作为发展大计的思想对以后新疆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2)实行民族团结,缓和民族矛盾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员相对复杂,各民族风俗迥异,必须将各民族团结起来才有希望达成该区域的长治久安,因此适当的民族政策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必不可少。就新疆当时局势而言,长期的政治动乱根源就是民族政策不当,各民族都在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完全没有一致对外的决心。因此左宗棠重新调整了民族政策,如在收复达坂城的战斗中,明确表明只有外来侵略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他选择了释放被阿古柏武装裹挟参加叛乱的回族、维吾尔族、土尔扈特蒙古族群众,让他们将“敌人”和“朋友”的关系明确摆清,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左宗棠还对其中一部分俘兵做好安置工作,给难民发赈灾粮,这都为之后顺利平叛新疆打下了坚实基础。
(3)建立行省,加强对新疆的统治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提出在新疆建立行省,以乌鲁木齐副都统驻地为省会,以新疆巡抚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同时设置呼图壁、济木萨知县管理民事。首先,左宗棠从国家安防角度考虑,认为“立国有疆,古今通义”,且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较东南更为严峻,在新疆建省和设立军府为大势所趋。其次,左宗棠从维护边境稳定和发展新疆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新疆“足水草,富牲畜”,且民众多以畜牧业为生,如果能够得以收复全境并设立行省,对朝廷和新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经过多次上书奏表,左宗棠据理力争,其提出在新疆“设行省、改郡县”的主张终于得到朝廷认可,新疆地区于1884年设立行省并设置迪化城,刘锦棠任新疆第一任巡抚,至此新疆建省暂告一段落,为之后维持疆土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三、左宗棠在新疆建省的价值与启示
左宗棠对新疆的开发建设是中国近代以来在新疆边防的第一次勇敢尝试,为我国保全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左宗棠主张“塞防”和“海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不但收回新疆,而且更加用心经营,为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巩固国防和捍卫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上做出突出贡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建设西北的重要性,除了保卫西北和巩固国防,也要努力开发西北资源、发展西北经济和弘扬西北文化,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己任,共同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四、结语
在近代历史上,左宗棠对于维持我国西北疆土的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新疆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相信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让西北建设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啸. 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评述[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2).
[2]左文襄公全集[M] .文集,卷3.
[3]曾问吾. 中国经营西域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268.
[4]罗正钧. 左文襄公年谱[M].北京: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9: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