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品读·研读·诵读

2018-02-13王东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伯父鲁迅语文课堂

王东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

用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教师对母语的热情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热情。每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常先对整册书的内容进行介绍,可称之为语文课本“做广告”。我在本学期的第十二册课文学习前是这样做广告的:?

《别了!我爱的中国》,也别了《冬眠》《意想不到的灾害》,让我们迎接这个《蒙蒙细雨》的《春》。这里有《养花》,这里有《花潮》,这里有《鸟的天堂》,这里还有千山一碧的《林海》。你的《请求》、你的呼唤《我爱绿叶》换来了冰心的馈赠《只拣儿童多处行》。《景阳冈》上看武松;《凡卡》信里抒真情;《鲁班学艺》收获多;《古诗四首》记在心;《一夜的工作》催人醒,更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江姐》催人奋进,让我们永不止步!

这样衔接了全册书本的所有篇目,从而开启了学生阅读整册书本的心理阀门,阅读的期待值大为增强,为整学期的课堂教学叩开了情感的大门。

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对某个词不能读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更无从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靈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研读就是要教师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

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照参读。在教学“救护车夫”这一环节,老师在“半跪”和“清清楚楚”两个点上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学生集中到“半跪”,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这样跪了许久?孩子们从三个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说: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

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地背诵读。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师指导诵读,首先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其次要设计展开诵读的过程。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弹奏起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作者单位:京山市京山小学)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伯父鲁迅语文课堂
鲁迅《自嘲》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借给伯父一百元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