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三步曲”
2018-02-13陈玉萍
陈玉萍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能力。而相对于加法、减法、乘法来说,除法更是四則运算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首先,除法竖式不同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书写格式,然后除法竖式计算在试商的过程中还夹杂了估算的内容,也包含了乘法和减法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也给很多教师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建立笔算除法的计算模型,没想到实施以后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我要求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为例,我让学生按照除法横式的写法,比如12÷3,让学生先写被除数12,再写除号,接着写除数3。因为学生对横式的书写已经很熟练了,所以这样写起竖式也得心应手。
众所周知,在笔算除法中,试商是最难,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提高学生试商的速度和准确性呢?首先要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然后我教给学生“首位试商法”,比如12除以3,因为除数3比被除数十位上的1大,所以商不能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只能写在个位上。再比如121除以45,因为除数45比被除数前两位的12大,所以商不能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只能写在个位上……以此类推,可以让学生正确地找到商的位置。找到商的位置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试商,商是试出来的,不要害怕出错。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计算的方法,而这又离不开学生对除法算式每一步的理解。我将这一过程分解成三步:
其一,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从而得出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还是以12÷3为例,拿12根小棒,让学生平均分成三份,学生分后很快发现每份是4,继而引导学生商应该写在个位上,而不是十位上。
其二,在学生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看分了多少根小棒。因为每份是4,一共分了3份,所以学生用4×3很容易就知道分了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在竖式上来看就是用商4乘除数3,得到12。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这里要重点引导学生区别两个12的意思:上面的12是题目中的被除数12,下面的12是4×3算出来的12。
最后,再算一算小棒分完了没有。很显然,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正好把12根小棒分完,也就是12-12=0。
综上所述,我认为正好把笔算除法归纳为“先商、再乘、然后减”三步。
有了这三步做基础,有余数的除法笔算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了,只是要强调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同理,这三步也适用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36÷12为例,在学生写好竖式之后,让学生把12看作10来试商,发现应该在个位上商3,再用3×12,发现正好等于36,然后用被除数36减去分的总数36,说明正好分完,没有余数。当然,有余数的时候也要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遇到商是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除法计算,这三步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比如360÷15,让学生先用除数15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36,会发现十位上可以商2,再用2×15=30,然后用36-30=6,做到这里显然没有算完,让学生理解余下的6表示6个十没分完,加上个位上的0,接下来要分的是60,所以个位上的0要移下来,学生很形象地说要把0“落”下来(一个“落”字正好告诉学生它是从上面“落”下来的,所以照写就可以了)然后用60做被除数再开始新一轮的平均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把笔算除法的过程总结为“先商再乘然后减,落下来再商乘减”。有了这个计算模型,学生再也不用害怕除法的计算了。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知识、活跃思维、锻炼胆量、练习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笔算除法“三步曲”,可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行笔算除法的学习。
(作者单位:钟祥市承天小学)
责任编辑 陈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