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育人本位 探“跨界融合”

2018-02-13常元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跨界校本

常元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清晰的目标指向,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开始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依赖各学科教学,依靠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本质的魅力,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真正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基于此,我校尝试立足育人本位,探索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的“跨界融合”。

一、跨界融合的生态课堂,孕爱育心

1.绿色文化,融会贯通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如果不能融入学校文化理念,就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只有当学校文化理念转化为学校生活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才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为使学校“以‘绿育人 润泽生命”的绿色文化实现落地生根,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形”,学校力求将学校文化理念融入、落实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

同时,借助学校十三·五科研课题“孕爱育心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研,探索理想的“孕爱育心”生态课堂。学校提出生态课堂的“六原则”。一是“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二是“关注”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三是“赏识”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四是“优化”原则,设计的问题充满思维含量;五是“学法指导”原则,注重“授之以渔”;六是“自主性”原则,课堂充满向上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鲜明的“五入” 生态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创设绿色情境——入课;自主合作探究——入脑、入情、入心;深化拓展延伸——入行”。同时,提炼了生态课堂“人文、智慧、本色、成长”的“四个维度”标志特征:(1)充满人文情怀。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充满关爱,师生关系和谐相处。(2)闪耀智慧光芒。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思维活跃。(3)追寻本色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教对,教会,教出学科味,体现质朴、自然、高效。(4)散发成长气息。立足学生及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教学相长,结伴成长。

2.学科课堂,互通互合

当代的学校教育正在走向开放、多元的态势。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更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学校尝试把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互通互合,通过跨界合作、跨学科融合、推动教学变革,营造蓬勃的教学生态,推进课堂转型和改革,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学习策略,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提升生态课堂教学品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课程资源的跨界融合。即超越学科的局限,补充或删减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科更好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发挥多学科的“融合”优势,使一个学科对另一个学科丰富和强化,或几个学科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双向探究,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学科教师的跨界融合。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智慧,能够根据核心素养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学生的需求,共同合作,开发、实施教学,能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师单独授课的界限,整合、建构、创生优质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实现整合贯通。

(3)师生角色的跨界融合。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可以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是教学者,师生互为合作伙伴。在“孕爱育心”的生态课堂上,教师当学生倾听,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当小老师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打破传统的學科框架,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全面整合学科资源,让“师—生,师—师,生—生”在相互学习、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结伴成长”新局面。当学校的绿色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在跨界融合的生态课堂时,核心素养也就落地生根。

3.“教书育人”,共生共融

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态课堂,孕爱育心,科学人文,相融则‘绿”——这就是我校生态课堂最好的诠释。孩子们良好的习惯与优秀的品质就在这里逐渐养成。

课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生态课堂”开课时常会听到这样真诚的声音,如:“绿色大兴 孕爱育心”“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师生之间相互赏识的评价,架起了情感的第一座桥梁。

课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生态课堂”中,也常常会听到老师们积极向上的评价:“你一笔一画认真写字的神情真是可爱!”“说话时请面带微笑!”……无论是书写、发言、合作,老师的终极始目标都在育人。

课终——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缭绕延不觉。到课的结束处,依然会响起一阵阵这样悦耳的童声:“下课要两清,桌面清,地面清。”“课间‘两操和‘三跳,合作游戏不打闹”……孩子们整理干净桌面、地面,然后到操场玩耍。天长日久,他们的行为一定转化为一种优秀的习惯和品质。

“生态课堂”,承载希冀梦想,带领教师抵达心中的“彼岸”——宁静、真实、美好而富有生命的张力……“生态课堂”,凝聚责任、思考、格局与尊重,呈现绿色教育的魅力。小小的课堂因此其乐融融,毫无边界,也因此联结大大的世界。

二、跨界融合的校本教研 ,多元开放

尝试“跨界教研”新型教研模式,突破常规教研的思维限制,采取“走出教研看教研”的思维方式,跨越学科、视野、时空等影响因素的限制,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组成教研团队,使他们相互融合,能在研讨和交流中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自主生长,令校本教研展现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1.跨学科,主题组团教研。跨学科教研,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我们尝试跨越单一学科的限制,不同学科的教师聚焦“生态课堂”师生的行为观察,按同一研究主题组成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呈现出新的方式和途径。

“同一主题”是指教师在这个学期要探究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困惑、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的一种学习能力或自己要掌握一种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例如“怎样有效提高生态课堂学生的倾听力”“如何提高生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生态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等等。主题比较小近实,指向明确,有针对性,所以有助于提升教研的实效性。教研活动也从单纯的以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主转变为“生态课堂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

教研团队的组建、教研主题的确定、教研方式的选择,都会随着教研活动的推进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互补、融合、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教师的学科本位意识,帮助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

2.跨视野,时事话题教研。跨越视野,时事话题教研其实就是跳出传统的学科教研视野,瞄向更为广阔的、与教师生活工作更紧密联系的、教师更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如“漫话手机控!”“STEM教育,你了解吗?”“减负到底减了什么?”等等,这些话题也与教育建立链接,成为教研的内容,为校本教研打开了一扇链接生活的窗户,找到一条激活教研的便捷路径,让教师发现教研的另外一种景致,同时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与活力。

3.跨时空,全景呈现教研。在“互联网+”时代,校本教研要跨时空,将集中的校本教研和非集中的研修融合。学校尝试建立全景式教研,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限制,聚焦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的分享、讨论,聚焦教育教学疑难问题的剖析、解决,将最激动人心的感受及时呈现、分享与交流。学校建立QQ群、微信群、掌通宝等多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教师根据兴趣和需要在群里研讨各种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互动欣赏激励。

多元开放,跨界融合的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模式,相对传统的教研活动显得丰富、完整、立体。在点上,教研活动的内容有了明确的专题,更具指向性;在线上,研究领域被拉伸,使活动面得到大幅延展;在面上,教研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全景立体发展。这些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跨界融合”,其实是对校本教研的重新审视,是在关注教师素养提升背景下对校本教研的再思考,更是对激活校本教研内在动力的探索与实践,其终极目标依然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

立足育人本位,跨界融合的“生态课堂”使孩子们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它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完整的学习经历,让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品行,健康的身心,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立足育人本位,跨界融合的校本教研,把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与精神交流,从而达成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跨界校本
跨界
跨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