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交通管理工程人才的新路径
——基于江苏警官学院的探索实践
2018-02-13
2012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首次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交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随后,国内公安院校纷纷开始设立或筹备设立该专业。截至2018年10月,根据北京警察学院何庆老师的调查,全国开设有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公安院校共有20 所。作为新设的工科本科专业,交通管理工程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战化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应措施、实战化教学的实现途径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和培养方法等方面①参见何庆等撰写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和课程体系研究》,载《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汤三红撰写的《关于强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公安交通管理实战为导向》,载《公安研究》2014年第2期;李文等撰写的《基于警察职责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战化教学路径探析》,载《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管满泉撰写的《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载《公安教育》2017年第12期。,而有关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研究尚存空白。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将其引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在此方面,江苏警官学院已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而为我国公安高等教育及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等要素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功能,提升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根据主导者的不同,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科研院所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和高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模式①孙虎山:《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主体与主导》,《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21期。。
公安院校绝大多数是教学型高校,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所以公安院校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中更多采用的是高校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中,政府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政策引导与支持,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企业通过其对市场的灵敏反应,成为协同创新的促进力量;公安院校通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在相关领域提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服务,是协同创新的主导力量;科研机构通过其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在协同创新中起着技术引领的作用;公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用户是各级公安机关,它们是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最终的检验者,在协同创新中起着导向作用。公安院校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五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公安院校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五大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一)江苏警官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江苏警官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江苏警官学院建立了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江苏警官学院的公安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公安技术等4 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早在1990年,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就设立了交通管理专业。升格为本科院校后,该专业逐渐向治安学(交通管理方向)转型。2015年,江苏警官学院开始设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2016年,江苏警官学院公安技术一级学科被列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交通管理工程被列为江苏警官学院“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目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6 人,兼职教师5 人,具体师资队伍情况见表1。
表1 江苏警官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师资情况表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我们首先依据《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 号)、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政策文件的基本要求;其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是党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符合公安机关需求的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当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要求,具有一定的实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明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的主干学科应包含公安技术、公安学、交通运输工程、法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其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包括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与鉴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智能交通、交通工程学等知识和技能单元。由此计划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详见表2。
表2 江苏警官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带*者为学位课程)
(三)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交通管理工程实验室建设
江苏警官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其提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型公安院校”的目标。要实现学校的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熟练的警务实战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实验室对于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务实战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新设立的公安技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对完成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和促进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当然,仅凭学院自身力量,要新建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交通管理工程实验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江苏警官学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交通管理工程实验室建设之路。
一方面,学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和江苏省财政专项建设经费共计300 万元;另一方面,学院组织专门力量,负责组织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在方案的起草论证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高校和省内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专家的大力支持。此外,许多企业也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交通管理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江苏警官学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政产学研用”各方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发挥了各自优势,又构建了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了该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实现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共赢的良好局面。该实验室已于2016年6月竣工并交付使用,在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教学、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交通管理工程实验室包括智能交通管理教学实验系统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技能实训系统两个部分。其中,智能交通管理教学实验系统主要模拟实际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情况,基本涵盖公安交通管理中主要的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相当于一个微缩版的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其总体框架如图2 所示。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使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目前主流交通管理科技的应用现状,建设内容主要是江苏警官学院警务技能战术训练馆周边道路上的交通信号控制等六个子系统和整合六大子系统控制功能的交通管理控制集成平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技能实训系统则由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系统、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分析认定系统、车辆和驾驶人管理系统等三个部分构成。这三套系统既能够各自独立使用,满足《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与鉴定》及《车辆和驾驶人管理》等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公安专业学生的实战实训中使用。
图2 智能交通管理教学实验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四)基于校局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后进行,一般安排学生到对口的基层公安机关(通常是到基层的交警大队)进行20 周的专业实习,并按要求完成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学年论文)。为做好实习工作,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了校局合作育人体系,打造了江苏公安实战教学联盟,在江苏省13 个地市级公安机关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江苏警官学院和各实习基地所在公安机关成立了校局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公安机关的政工部门设立办公室或设置联络员,负责协调组织校局合作的相关事宜。同时,经过公安实战教学联盟单位遴选、推荐,学院聘任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担任公安类专业学生实习指导警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帮带。通过建立健全实习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实习基地、实习指导警师、实习学生的职责任务,制定内务、请(销)假报备、一日生活、例会等管理制度,使实习管理全过程规范化运作,食宿及警务装备的保障充分满足实习工作的各项需要。①杨骏:《协同创新培育警务人才融合发展服务公安实战——江苏警官学院建设紧密型校局合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三、结论与展望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设立的工科本科专业,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江苏警官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室建设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表明,对于政府而言,通过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可以提高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专业人才,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短期收益有限,但通过与学院的合作,提升了它们在业界的知名度,为其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用户群体,对其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对公安院校而言,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相关实验室建设水平,有利于提高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地公安机关而言,最直接的收益是短时间内补充了一大批年轻富有活力的警力,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从长远上看,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也会节省以往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的业务培训成本。因此,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互利共赢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可以说,积极引入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来全面提升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成效显著,前景广阔的路径。为此,公安院校应更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努力寻找合作伙伴,构建起更为坚实的协同创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