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018-02-13梁昱阳文静倪才英刘玉娟张春林卫银蒙馨何豪苑馨月黄毅豪
梁昱 阳文静,2 倪才英,2 刘玉娟 张春 林卫银蒙馨 何豪 苑馨月 黄毅豪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2.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2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的甲壳素、虾青素、壳聚糖等高附加值产物提取技术的成熟和小龙虾深加工产业链的成型,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小龙虾亩产量难以提高,小龙虾养殖只能通过扩大面积来提高总产量。为了解决扩大养殖面积过程中遇到的“稻虾”争地的问题,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应运而生。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即水稻和小龙虾(克氏原螯虾)生产同时进行,主要模式是台田种水稻,环形沟养小龙虾,水稻收割后整个稻田覆水[1]。该模式作为一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并在我国南方各省份大面积推广。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长江中下游流域省份。据统计,2017年,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00万亩。其中,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65万亩,稻虾产业链的综合产值高达230亿元[2]。而据江西省渔业局统计数据分析,2017年江西省稻虾共养面积仅45万亩[3]。江西作为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第二大省,2014年达到5010万亩,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到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因此,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基于江西省渔业局发布的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中的统计数据,结合遥感卫星影像,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全省500余个稻虾基地绘制到30m高程的江西省地形图上,分析江西省稻虾基地空间分布格局。将稻虾基地矢量数据与河流湖泊、交通、气温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分析江西省稻虾产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最后对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2 发展现状分析
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还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全省稻虾面积为45万亩,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地区和吉泰盆地的农业大县。预计到2018年年末,全省工程化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将达到65万亩[3]。
2.1 发展规模
相比于湖北、湖南等其他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规模较大的省份,江西省的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规模比较小。截至2017年年末,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92万亩,稻虾与鱼、鳅、鳖混合种养约为45万亩,其中,单纯的水稻与龙虾共养面积约为22万亩。在江西11个地级市中,以九江市的种养面积9.9万亩最广,其次为上饶市、吉安市、南昌市。鹰潭市、宜春市、赣州市、景德镇市、萍乡市的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规模均比较小(见图1)。
图1 2017年江西各地级市稻虾综合种养
2.2 空间分布格局
由图2所示江西省“稻虾”基地分布图分析可知:江西省“稻虾”基地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流或湖泊附近的地势平坦地区。
图2 江西省“稻虾”基地分布图
其中,10000亩以上的“稻虾”基地很少且集中分布在环鄱阳湖的平原地区,如鄱阳、余干等地;1000~10000亩的“稻虾”基地数量较少,分布比较分散,主要沿河流分布;1000亩以下的“稻虾”基地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北部的环鄱阳湖地区和中部的吉泰盆地,且分布零散。
图3 江西省“稻虾”面积分布图
据图3江西省“稻虾”面积分布图分析可知: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4300亩以上的县级行政区有鄱阳、彭泽、余干、都昌、新建、永修、瑞昌、共青城、泰和、吉水等县市。这些县级行政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地区和吉泰盆地。
2.3 种养模式
目前,全省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发展迅速,养殖品种主要以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为主,少部分地区养殖澳洲龙虾(如鹰潭市余江区)。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主要以“稻虾轮作”模式为主,部分地区存在“稻虾共作”模式。以上两种模式在江西的种养总面积约为22万亩。除此之外,还有稻虾鱼、稻虾鳅、稻虾蟹混养等模式,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共计约45万亩。
2.4 产量与效益
随着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逐渐成熟,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也越来越高,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较为可观。如以南昌市新建区恒湖垦殖场为例,2017 年该场稻虾种养面积1.2万亩,亩均产虾93kg,亩均产稻460kg,亩均纯利润为2600元,效益是种植水稻的4倍[3]。除此之外,甲壳素、虾青素、壳聚糖等高附加值产物带来的收益则更高。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2017年,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为65万亩,稻虾产业链的综合产值高达2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帮助2万人脱贫致富[5]。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稻虾综合种养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社会效益显著;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效益显著;农药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于种养品种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突出。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产生因素
3.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克氏原鳌虾的培养对土质、水质、气温等环境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龙虾在水温为10~30℃时能正常生长发育[4],江西省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且降水丰沛,河网密集,工业对水源污染小。适宜的气候环境和清洁的水源均有利于龙虾正常生长繁殖,提高龙虾的产量和品质。
3.1.2 独特的地理位置
首先,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近长江三角洲,南靠近珠江三角洲,临近全国主流的龙虾销售市场。其次,交通通达度高,方便龙虾在较短时间内活体运输,并且当天就能进入沿海地区的餐桌,提高了消费品质,抬高了龙虾的价格,增加了农户养殖的收入。
3.1.3 良好的产业效益
近几年,全国农产品价格普遍低迷,种植水稻的亩利润平均仅为500元左右。而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的报告显示,小龙虾在2016年创造产值共计564.10亿元,经济总产值1466.1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万人[5]。稻虾产业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使大批农户选择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3.1.4 广阔的市场和政府的政策扶持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的农业大省,但2017年江西省稻虾共养面积仅45万亩,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左右。相比湖北、湖南等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2017年,江西政府对标准化农田改造项目资金的投入由原来每亩1500元提升到3000元;九江市和上饶市对鄱阳湖区的县(市、区)提出了“大力发展一虾一蟹产业,推动渔业供给”策略改革的全面实施;吉安市将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写入了市政府1号文件。政府的政策扶持对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2 制约因素
3.2.1 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
江西省三面环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36%为山地,42%为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地区、赣抚平原和吉泰盆地区域。目前,省内稻虾种养基地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大型基地较少,多数基地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特别是赣南地区大面积的水稻田无法进行规模化稻虾综合种养。且部分山区稻田耕地层以下的土壤含沙与碎石量较多,不适宜开展稻虾综合种养。
3.2.2 专业种养技术普及程度低
随着江西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小龙虾的繁育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而稻虾种养技术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懂得水稻生产技术又要精通龙虾养殖技术。但同时掌握两门技术的专业人员较少,不能适应规模化发展要求。由于养殖户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一旦遇到大面积的病虫灾害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7]。
3.2.3 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江西省内稻虾种养较为分散,多数为农户自己小面积种养。尤其对于赣南及偏远山地丘陵地区的养殖户组织程度低,区域间的技术、育苗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生产管理和销售渠道方面形成合力,对标准化生产、销售、运营构成了制约,从而影响地区稻虾生产,难以实现品牌效应。
4 建议
江西省作为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稻虾综合种养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江西应当解放思想,持续大力推进工程化稻虾综合种养建设,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调动农户参与稻虾综合种养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科研力度,加强种养生态机理、技术模式优化创新和龙虾产品深加工研究,进一步完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规范,提高稻虾综合种养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助推江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打造出一条“千亿级”稻虾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