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畜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8-02-13才让卓玛
才让卓玛
(青海省海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青海 海北 810299)
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青海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州辖4县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拥有天然草地256.9万h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 238.6 万 hm2, 草畜平衡区 10.7 万 hm2[1]。2007—2017年的10年时间里,海北州畜牧业生产总体发展良好,海北州稳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畜牧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了牧民收入[1]。
1 海北州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通过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海北州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能繁母畜安全越冬产仔,瘦弱畜、幼畜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从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看,这几年全州农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水平,在市场和消息价格的带动下,农牧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农畜产品销售价格高位运行不下。2008年全州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 386元,而2017年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714元。
2007年,海北州年末存栏大小牲畜334.59万头(只),其中,牛50.22万头,羊280.06万只。繁活各类仔畜158.55万头(只),繁活率83.54%;能繁母畜191.42万头(只),母畜比例57.21%;成畜损亡5.17万头(只),损亡率1.54%;出栏各类牲畜155.45万头(只),出栏率46.41%;总增各类牲畜151.45万头 (只),总增率46.41%;出售牲畜141.18万头(只),商品率42.16%。
2017年,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27万头(只),其中,羊273万只,牛50万头。繁活各类仔畜184万头(只),繁活率89.26%;能繁母畜数211.73万头(只),母畜比例64.76%;成畜损亡2.95万头(只),损亡率0.9%;出栏各类牲畜188万头(只),出栏率57.44%;总增各类牲畜188万头 (只),总增率57.5%;出售牲畜178.75万头(只),商品率54.67%。
2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中的特点
一直以来,海北州始终以推动畜牧业“提质效益升级”为目标,按照“示范引领、由点向面、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三农三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1 推进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深入发展
高度重视农牧业项目的编报与争取工作,选准时机,合力行动,主动衔接,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对接、早落实”。2011—2017年,海北州累计投入农牧业各类项目资金达到37.18亿元,全州100%以上的牧户实现了水、电、路、定居点、草场围栏、羊圈、贮草棚等“七配套”建设。游牧民定居、畜用暖棚、草原生态补奖、农牧机械购置补贴及农牧民技能培训等重点项目工程和补助资金得到全面落实。
2.2 坚持生态为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落实
坚持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促进草畜平衡,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制度[2],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切入点,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要求,做到以草定畜[3],合理核定草场载畜量,将超载牲畜从天然草场核减下来转为舍饲养殖。海北州各县依托生态项目,认真落实草原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使示范点草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到切实加强,草原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促进了草场的持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11—2015年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共发放补助资金8.4亿元,涉及牧户4.85万户22万余人,牧民户均年受益将近0.35万元。2016年以来,海北州制定了《海北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 实施禁牧面积 78.7万 hm2、草畜平衡奖励面积159.9万hm2,年落实补奖资金2.05亿元。
2.3 推进“良种工程”科技实验与推广成效明显
为保护发展好藏羊和牦牛两大特色优势品牌,保证海北牦牛、藏羊传统优良品质,使海北州成为青海省草原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颁布实施了《海北高原型藏羊保护条例》。大力推广藏系母羊“两年三胎”,有效探索了符合海北州高寒牧区藏系羊高效养殖新模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4 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2015年以来,全面启动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示范区试点,依托股份制合作社试点开展以生态保护机制、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体系、多种经营体系等为主的机制模式创新工作,海北州组建试点创建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0家,入社农(牧)户467户,整合草地资源3.6万hm2、牲畜4.98万头(只)。坚持机制、体制创新:一是创新草地生态保护新模式。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了退化草地治理力度,并不断完善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提高了草原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促进了草原生态修复,有序实现了草原休养生息。在创新治理方式上,依托青海省内草业科研团队,对祁连县境内重度、中度、轻度退化草地采取“封、围、育、种、管”等综合措施,进行了补播、施肥、灌溉等人工干预增草技术,治理黑土滩0.5万hm2,治理沙化草地333.3 hm2,逐步将沙化草地和“黑土滩”变成天然优良草场和草原原生植物种子制种基地。在创新放牧方式上,根据气候特点和牧草生长规律,以合作社为载体,积极组织探索“春季休枚,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的天然草地放牧新模式,并对牧草返青期禁牧草场辅以施肥、封育等人工干预技术,多途径诱导牧草的补偿性生长。积极推广饲草青贮技术形成了以“农牧互补、草畜联动”草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牛、羊按群专群饲养、草场按类划区轮牧的要求,优化畜群结构,以试点合作社为载体,将草场划分为母畜草场、种畜草场、幼畜草场,实现按草配畜的目标[4]。二是创新了畜产品销售新途径。创新以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为主的畜产品销售新机制,成立了由试点合作社入股的农牧业产业化公司,主要以实体体验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质产品宣传、推介、销售。利用山东省对口援建海北州的有利条件,组织参加山东及其他省组织的各种农畜产品推介博览会,以重点的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青海海晏夏华、祁连亿达肉食品加工公司及股份制合作社为主,开展“千头牛、万只羊”进山东等活动,带动牛羊活体及系列产品销售订单协议,拓宽畜产品销售市场。围绕打造有机、绿色产品品牌,扎实推进了有机养殖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宣传推介,以品牌战略提升产品价值。三是创新了农牧民增收新渠道。促进股份制合作社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合作社紧紧抓住一产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做大新型产业,为促进稳定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奠定了基础。
2.5 树立品牌意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海北州制定并落实了 《关于促进海北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意见》《海北州加强草业建设实施意见》《海北州种畜群管理办法》《海北州藏羊保护条例》等政策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了海北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截至2017年底,海北州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达136家。并精心培育、发展和提升海北州农牧业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发展与建设特色养殖基地相对应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进行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走“龙头企业+基地+牧户,以工带牧、以工促牧”之路,引导龙头企业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了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海北州通过省州级认定的龙头企业有39家,其中通过省级(青海省)认定的9家、州级(海北州)认定的30家。自启动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以来,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品牌,提升海北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创建国家著名商标、青海驰名商标以及海北知名商标。
2.6 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随着海北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全州试点合作社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海北州将加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列为发展合作社工作的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组织入社社员讨论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生产、放牧、防疫、财务、分红、劳动力转移、资产管理、一事一议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合作社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根据草畜平衡管理要求,对草场进行了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入社牲畜进行了分群饲养管理,社员进行了按技能分工,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合理转移。规范财务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将所投入资金重点用于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资金。合作社试点创新、基础设施、藏羊与牦牛高效养殖、绩效考核奖励等建设内容,全部通过合作社社员大会表决后备案实施;为了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所有省级(青海省)财政专项投资全部以股份形式量化给股民,也为合作社后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3 今后发展思路
海北州畜牧业生产在10年时间里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理清思路,认清新的形势,全面掌握和分析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3.1 挖掘优势,提档升级主导产业
围绕促进转变方式、生产发展、要素整合、融合发展的要求,探索形成现代畜牧业[5]产业体系,以积极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农区在确保粮油稳产稳增的前提下,种优质草,养良种畜,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施好门源县粮改饲工程,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形成农牧区优势互补的草畜联动新机制。重视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畜牧业科技运用[6]。牧区以“种业、幼畜、精养”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采取四季均衡出栏的方式,加快牲畜周转,提高出栏率、商品率,以合理的畜群畜种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好高寒草地畜牧业潜在优势。以祁连、刚察2个县为重点,实施牦牛产业振兴计划,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牦牛产业水平。继续推进国家级、省级产业园、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推动藏羊、牦牛、饲草产业化进程。
3.2 以质创牌,打造地域特色新品牌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是规模上不去,品牌打不上去,价格提不上去,虽然生产经营方式大有转变,但传统的营销方式和生产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一直处在低价、低谷、低迷之中。海北州应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推进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品牌强牧;立足海北州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抓好藏羊、牦牛、饲草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名优特”新品牌,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带。
3.3 共享共用,推进智慧产业新发展
以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组织实施“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成藏区“互联网+”智慧畜牧业、智慧草原、畜产品质量安全、业务协同管理、政务协同管理、综合信息服务、GIS智能管控、电子商务、智慧乡村、应急指挥、农牧业大数据,深化大数据在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加快推进农牧业信息化进程。
3.4 科技引领,抓好畜牧业提质增效
本着“降成本、易推广、增效益”的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重点做好“草、畜、种”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在草产业先行发展的同时,以提高母畜比例为抓手,种公羊集中管理为突破口,继续抓好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在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推广藏系羔羊四季均衡出栏技术,推行精细化饲养管理,发挥好海北羔羊产业[7]优势。抓好高原型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作,重点做好纯牧业村杂色羊淘汰工作,提高良种对畜牧业经济贡献率。
3.5 安全为本,抓好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
紧紧围绕“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目标任务,牢固树立抓产业必先抓安全的理念,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继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质量交叉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养殖业生产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