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与质控方式研究
2018-02-13郑华
郑华
(石河子市天富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新疆石河子 832000)
1 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
1.1 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十分重要,直接管护土建施工质量。通过合理应用施工关键技术,能够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高[1]。
(1)浇筑技术。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结构构件与施工部件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占据关键地位,而浇筑一般选择使用分层浇筑方式,但要保证浇筑的不间断性,对混凝土离析的状况予以合理地控制,与振捣作业相互配合,确保浇筑的均匀性。通过对浇筑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有效完成各环节的衔接任务,提高土建施工可靠性能。
(2)养护技术。在混凝土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养护技术的应用能够规避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并在完成混凝土浇筑以后,要交由专业养护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养护工作,对温度应力予以控制,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几率,提高混凝土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一般来讲,混凝土的养护要在完成浇筑以后的12h以后开展,并且养护的时间要超过两周[2]。
1.2 钢筋施工技术
(1)钢筋绑扎技术。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与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相互结合,并选用相应的捆扎方式,增强捆扎作业的有效性,以免出现松散的问题。
(2)钢筋连接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钢筋连接技术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要想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就要借助焊接与螺栓连接方式,增强钢筋紧固效果。如果是机械连接与焊接形式,要对裸露螺栓以及焊口进行控制,选用最佳保护方式,提高钢筋施工有效性。
(3)吊装技术。钢筋吊装也是建筑项目土建施工的主要内容,能够保证钢筋到达特定区域内,使得施工效率得以提升。
1.3 防水施工技术
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方面,防水施工技术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该施工技术的应用控制土建施工裂缝与渗漏点,确保砖含水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防水性能的不断提高,减少渗水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发生次数,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性以及功能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障。
2 建筑项目土建施工质控方式研究
结合建筑项目开展状况,要求质量控制施工贯穿在土建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并且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采取相对应的质量控制方式,以达到土建施工有效性与质量提高的目标。
2.1 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土建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展开质量控制工作,若无法确保施工材料质量,就会对施工关键技术应用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3]。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对检验流程进行检测,并筛选出施工现场施工材料,贯彻并落实材料保存与采购流程机制,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的不断提高。
2.2 施工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
对于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来讲,作为施工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循施工图纸与规范要求落实施工作业,不应随意更改图纸内容。与此同时,要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全面验收并审查施工关键技术,有效地保证关键技术应用的质量,促进建筑项目土建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建立并健全质量制度
为保证建筑项目土建施工质量的强化,就必须高度重视质量制度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要与土建施工具体状况相互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健全的绩效考核以及责任机制,以保证质量责任与绩效考核相互挂钩,进一步落实全面质量管控工作,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对保障制度进行完善与改进,使得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效果得以提高。
2.4 组织施工工作人员参与培训与技术交底
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质控方面,应重视施工人员培训的作用,并积极开展技术交底活动[4]。其中,要结合施工基本内容,贯彻落实施工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将月作为周期,定期落实施工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以保证其可以始终遵循施工规范以及图纸开展施工作业,实现施工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要与施工技术类型相互结合,适当地开展技术交底工作,以免出现施工盲目性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关键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方式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建筑项目的质量达标并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施工管理工作人员,则应当不断增强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与解读的深度,与施工设计内容相互结合,有效地选择最佳关键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达标。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各施工环节,采取质量控制的措施,尽量降低质量问题对于土建施工带来的影响,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实现建筑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刘兴超.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与质控方式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263.
[2]毕金伟.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与质控方式研究[J].科学家,2016,4(10):99~100.
[3]傅黄秉,郑杨洁.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关键技术与质控方式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0):153.
[4]黄晓军.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作用解析[J].江西建材,2015(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