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平原湿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2-13李如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江平原牲畜畜牧业

李如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也是种植者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畜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都备受人们的重视,其发展水平象征着当前人类社会文明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是衡量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推广发展畜牧业,推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可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值。近年来,黑龙江省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产品结构链,拓展农业经济收入空间。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全省湿地面积约500万hm2以上[1],其中,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和中国重点保护湿地名录。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快,湿地面积锐减,湿地资源的破坏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土地盐碱化、灾害性气候频发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国家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出台湿地保护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2],湿地面积锐减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三江平原作为黑龙江省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农业技术开发必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创造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兼顾,统筹安排,力求做到畜牧业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同步进行。

1 三江平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1 三江平原概况

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处于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三江汇合地带。其南北长达520km,东西宽为430 km,总面积约为9.81万km2,占黑龙江全省土地面积的21.5%。全区地貌分为山地、丘陵漫岗、平原低湿地3种类型。其中,平原低湿地占57%,水系发达,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湿地总面积为 156 万 hm2[3-6]。

1.2 三江平原湿地及畜牧业发展现状

三江平原湿地主要位于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及浓江、别拉洪河、七星河、饶力河、嘟噜河、穆棱河岸流域地区[7-8]。湿地类型主要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为主。主要植物群落有芦苇、河草沼泽、苔草沼泽、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群落,河岸及高地上有柳树灌丛等[5]。其中,湿地中有高等植物600余种,高等动物兽类四十余种,鸟类200余种,两栖类和爬行类10余种,鱼类70余种[9],其中有很多国家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由于三江平原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加之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导致湿地大量被垦殖,湿地面积逐年锐减。在垦建初期三江平原内耕地面积仅有1.33万hm2,但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耕地面积至少已达124万hm2,增加了约93倍之多,由此可见,湿地减小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10-12]。另外,即使没有被垦殖的湿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破坏了原有的湿地自然环境,生态状况逐步恶化。湿地资源锐减也造成了诸如土壤盐碱化、水体污染严重、灾害性气候频发、动植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黑龙江省有着农区和牧区的天然优势,经多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的奶牛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肉牛、肉羊生产发展快速,优质生猪、肉鸡、蛋鸡产业发展稳定,形成特种养殖的生产格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地湿地保护政策的逐渐实施,数量众多的草食牲畜的养殖数量将受到限制,散养的方式逐渐被禁牧舍饲所替代,这就势必增加了牲畜的饲养成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种肉类的供应数量和价格。随着政府对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强,在短期内畜牧业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3 三江平原畜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三江平原在畜牧业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三江平原畜牧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保护及恢复湿地多元化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生产关系中紧迫、严峻的问题,如草地生产力和品质的下降、资源种类减少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1.3.1 草原生产力和质量下降:草原的生产力和质量是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三江平原主要以灌丛湿地植被、草地湿地植被为主体。近年来,由于牲畜数量急剧增加,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大量植被被破坏等诸多原因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环境的破坏导致降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加之气候变暖,2015年草地旱灾发生频率较2005年增加了约40%,直接导致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草原的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三江平原草地面积的逐年缩小,对该地区草地的生产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产草量锐减,建国初期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为150 kg/667 m2左右,20世纪60—70年代降低到100 kg/667 m2左右,目前产量已降低到50 kg左右,低产地块更低,667 m2产量才 25~35 kg[13-14]。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牲畜与草原数量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草原长期以来处于超载过牧的状态,加之人为的破坏,更加剧了草原退化的进程。优良牧草因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消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土壤严重板结、贫瘠。草地利用制度不合理,造成草地在不同地段的严重退化。另外,病虫害频发也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湿地和草原质量的退化。

1.3.2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数量急剧膨胀,在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外,还给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三江平原地区的牛、羊、生猪的养殖数量目前均已占到黑龙江全省总数量的20%左右[15],牲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不能及时处理,畜牧场自身环境的恶化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虽然近几年为了防止对草原环境污染的加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其中就包括由传统的小规模、管理分散的小牧场向集约化管理较高、规模更大的现代化牧场过渡,但是,现实情况是,无论是集约化的现代牧场,还是传统的管理水平较低的分散式小牧场,家畜粪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一现象始终都没有得到改观,更不要说根治了。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地露天堆放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另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养殖者滥用抗生素、微量元素等防病治病,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这些都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广泛流行,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保护区畜牧业的长足发展。

1.3.3 畜禽品种差与效益低:畜禽业是三江地区的传统产业,但传统品种养殖不合理,品种逐年退化,使得畜禽养殖一直只能成为农民家庭副业之一。三江地区以土种牲畜为主,却存在着基础母畜、良种及改良畜存栏比例低,饲养周期长,投入大而收益低等弊端。再加上草原生态恶化和草场退化的双重压力下,优良家畜品种难以生存,即使是地方品种也开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以三江平原为例,当地的奶牛单产量仅为4.11 t,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13.21 t的水平,该指标甚至比国内某些畜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还要低。如将该地区奶牛的单产量提高到7.5 t这一水平,在不增加奶牛数量的基础上,年产总奶量将增加约13.5万t左右,单头奶牛的产出增加了约3 100元左右,单头奶牛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6]。同样,生猪养殖也存在品种老化严重,新杂交品种占比不高,分散养殖的质量控制难度大,再加上品种质量较差,猪肉质量和成本不能形成应用的优势,饲养规模小,饲养技术低,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

2 促进三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保护和建设三江平原生态环境是发展畜牧产业根基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与畜牧业间获得协调发展,这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面对社会上对畜牧业的质疑,结论应该是明确的,即,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要加大力度,畜牧业还要稳定发展[17]。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兼顾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短期内用大量减少牲畜的办法保护植被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牲畜既是农牧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大量减少牲畜,势必要减少农牧民收入,甚至丧失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所以,是任何一级政府都很难办到的。况且,在保护区离开了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但缺乏群众基础,而且缺乏必要的建设条件。当然,对于那些生态极度恶化,丧失生存条件的地区,结合生态建设,把农牧民及牲畜转移出去,让退耕还草还林还湿地区尽快得到恢复也是必要的。总之,根本的出路就是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2.2 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饲料作物

在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耕种面积中有近八成的是粮食作物,用于牲畜喂养的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偏少,农户还是以种粮为主,畜牧为辅[18]。该种农作物种植方式已经和该地区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形成了不协调的局面,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方式,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广开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一是种植优质牧草,二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要实现上述目的,不但要加快产业整合的步伐,严格落实退耕还林和粮食补贴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的种植,还要开发秸秆饲料产品,积极探索秸秆饲料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模式,为充分利用秸秆饲料养殖摸索方向。

2.3 大力发展规模化、舍饲型畜牧业

当前,三江平原地区的畜牧业还是以靠天养畜、自然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该种分散化的畜牧业由于存在管理水平低,肉类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缺点,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被管理水平更高、集中养殖、集中屠宰生产的方式所替代,这也是纵观国内外畜牧业发展史的普遍规律。对于三江平原地区来说,该种自然放牧、分散养殖的方式对该地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显现,有些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要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牲畜棚圈建设,加大围栏舍饲工作力度,将草原围栏和舍饲圈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农牧户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已经变成当前工作的重点。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三江平原畜牧业的发展既有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有本地区特色的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最终才能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马向东.三江平原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3(4):18-19.

[2]张建龙.湿地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陈志辉,王祺宝,陈志峰.浅谈三江平原湿地现状及退耕还湿实施意见[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3(3):208-213.

[4]宁佐敦.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初探[J].林业建设,1999(5):29-31.

[5]李国春,王志刚,王继河.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4(4):55-56,94.

[6]国家林业局.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王志高,孙东立,刘正茂.黑龙江垦区湿地恢复建设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85-187.

[8]姜文谦,刘继凤,孙白妮.黑龙江省湿地变化趋势分析[J].北方环境,2004(5):56-58.

[9]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4):344-360.

[10]邓波,洪绂曾,高洪文.试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J].草业学报,2004(1):1-8.

[11]刘明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1-05-11(5).

[12]刘春燕,赵凯,孙庆申.生态畜牧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3):225-227,231.

[13]王宝维.发展生态畜牧业[N].中国畜牧报,2003-12-07(9).

[14]沈长江.关于生态化进程中我国畜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5(1):5-7.

[15]徐大节,周元军.试论我国生态畜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家畜生态,2004(3):1-3.

[16]安立龙,效梅,曹五七.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88-191.

[17]王锋,黄明睿.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及其防制措施[J].家畜生态,2002(3):64-67.

[18]周娟,严平,黎永华.畜牧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黄牛杂志,2004(6):33-35.

猜你喜欢

三江平原牲畜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交换牲畜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三江平原地区农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