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奶牛破伤风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报告
2018-02-13翁永刚沈文斌陆红慧
翁永刚,沈文斌,陆红慧
(1.上海市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金山 201599;2.上海市金山区种畜种禽繁育中心)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锁口风,是由产生强大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破伤风梭菌侵害神经组织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患牛以运动神经中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该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及动物粪便中,繁殖体对外界抵抗力不强,煮沸5 min即可死亡,一旦形成芽孢,则可存活数年至几十年。2017年7月,我区某奶牛场陆续发生牛只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诊断为疑似破伤风梭菌感染,经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
金山区某奶牛场存栏306头,其中1号牛舍饲养成乳牛132头,2号牛舍饲养发育牛及犊牛174头。7月5~6日,中心接报该牛场连续2头牛只突然死亡,临床症状相似,牛场兽医怀疑为传染病,但未能诊断。7月10~14日,该场又陆续发病并死亡4头牛,总计死亡6头,另有相同症状发病牛5头,症状较轻微。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本次发病以6~16月龄青年牛为主,分别是1号牛舍南1头,2号牛舍南6头、北4头,呈点状分布。发病率3.6%,死亡率2%,未治疗前病死率达100%,发病率不高,呈散发性,但病死率极高,两次发病时间间隔在4~5 d左右。该场同外界以围墙隔绝,外来人员、车辆及犬猫等动物一般不能进入生产区。饲养方式为舍饲栓系式饲养,不放牧。牛只均为自繁自养,没有从外引入奶牛史。主要饲料如全价配合料、苜蓿草、青贮玉米等均来源于同一供应商,近期未调整日粮结构。牛群整体体格发育良好,牛舍内潮湿闷热,地面环境差,后备牛牛体较污秽。通过环境和牛体表初步检查,未发现铁钉、竹片等尖锐物,也未观察到明显外伤痕迹。
进一步检查询问得知:该场20 d前全群免疫口蹄疫A/O/亚洲1型三价灭活苗,针头煮沸消毒,但注射期间没有更换。为保持牛体清洁,在采用去势环断尾法未完全自然断尾脱落的情况下,于15 d前对全部牛只采用大力剪直接人工断尾,且剪刀和断尾处并未消毒。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牛颈部、四肢僵硬,站立不自然,驱赶时不愿走动。典型症状为眼部瞬膜明显突出,尾部肌肉震颤,抖动不止。大部分患牛不食,少数勉强舔食,饮少量水,两三天排便一次,状如鸡蛋。一般前期体温正常,症状也不明显,后期则体温迅速升高达41℃以上,且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一旦出现高热,则病程发展迅速,多数在24 h内卧地而亡。死亡病牛解剖可见:心脏严重出血,呈黑紫色,浆膜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疑似破伤风梭菌感染,依据如下:①该牛群有免疫注射和断尾创伤史,且注射针头连续使用,断尾器具及局部伤口均未作消毒处理。注射和断尾至发病时间间隔在15~20 d左右,符合该病潜伏期一般规律。②本次发病来势凶猛,预后不良,初期以消化不良治疗几乎无效;前期病死率曾达到100%,但发病率并不很高,以零星散发为主。可基本排除一般传染病、常见内外科疾病和饲料中毒等发病规律。③临床颈背四肢僵直,瞬膜外露,尾巴震颤等神经症状和食欲几乎废绝,肠蠕动减弱等消化道症状及体温前期正常后期迅速升高等典型症状,完全符合牛破伤风病特征。该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综合各种因素,临床判断为牛破伤风感染。
5 防治措施
前期牛场兽医自行采用促消化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牛只仍陆续死亡。后期经过明确诊断,我们采取了如下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情,未再有死亡病例。
5.1 死亡牛及病牛处理
死亡病牛按法定程序立即送化制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牛严格隔离饲养,对其饲草、排泄物作焚烧处理,对病牛及假定健康牛创口处彻底清除脓汁、坏死组织及痂皮,并用10%碘酊作防腐消毒处理。
5.2 消毒措施
全场大消毒,及时清理牛床、过道的粪尿、垫料和饲草等,牛床使用生石灰拌木屑铺洒消毒,路面环境以过氧化物类、含氯类等消毒剂喷洒。
5.3 治疗措施
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1 500 mL、氯化钾40 mL、复方氯化钠1 000 mL、0.9%氯化钠1 000 mL、维生素C50 mL,1次/d,连用4 d,注意控制滴速,监测心肺,以维持基本需要;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0万IU,1次/d,连续2 d,以中和游离的外毒素;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800万IU、磺胺嘧啶钠600 mL,抑制病菌繁殖,防止继发肺部感染等;中药国槐枝1 kg截成小段上锅煎30 min,取其煎液灌服辅助治疗,1次/d;根据兴奋强直症状镇静解痉,方法:静脉注射25%硫酸镁注射液80-100 mL或氯丙嗪250~500 mg。
6 分析与讨论
本地区规模化牛场管理较为规范,防疫制度健全,极少见到破伤风临床病例,导致初期误诊,造成了较高的病死率和一定的恐慌性,所以,明确及时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对本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毒性极强,能引起特征性症状,溶血毒素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非痉挛毒素对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时应本着标本兼治原则,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毒素侵害。
破伤风梭菌一般经伤口感染,严格厌氧,牧场需重视防疫卫生制度的有效落实和细节管理。应当加强环境卫生和预防性消毒,在采用断尾断角、接产助
产、外科手术等易产生闭合性伤口的行为前,需要对器械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如条件许可,可使用预防量的抗毒素进行预防。一旦发现铁钉刺伤等产生的各种创伤后,及时采取严格的清创、消毒、包扎等处理;在疫苗免疫、注射治疗时,做到彻底消毒和“一牛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本次发病牛以瞬膜突出、尾巴震颤等神经症状和不食不拉等消化道症状为主,但未见流涎、牙关紧闭、瘤胃鼓气等其它症状,可能与毒素种类、毒力和侵袭部位相关。患病牛应激性增高也不明显,体温一般正常,仅在临死前快速上升至41℃以上。故在诊断上应注意与中毒性疾病、狂犬病、脑炎、魏氏梭菌病等具有类似神经症状的疾病相区别,防止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由于条件所限,本病例未能经实验室确诊,如需确诊,可采集创口渗出物或坏死组织涂片镜检、厌氧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等。
破伤风病为人兽共患病,应做好职业防护。牧场管理者、兽医及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在局部受到创伤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需采取清创、消毒等处理措施,如有必要及时注射人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200-202.
[2]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119-121.
[3] 梁伯先,黄世金.注射引起牛破伤风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1995,21(6):34.
[4] 任立平.牛破伤风的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2(5):105-106.
[5] 王全福,李阳香,苏浩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破伤风的临床体会[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