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羊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措施与对策
2018-06-15张海朝林学仕
张海朝,林学仕
(1.永靖县川城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永靖 731600;2.永靖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为草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料资源,永靖县的养羊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初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水平迈进。但是养羊业与养猪(禽)业相比,在疾病控制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更由于一些养羊场(户)防病理念的落后,忽视养殖环境控制和改善,忽视防疫工作,滥用抗生素、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过分依赖疫苗等,导致羊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升高,防治难度加大,疾病变得更加复杂化,肉品质量下降,使养羊业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挫伤了养羊者积极性。针对规模化养羊业发展的初期,如何为养羊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何生产健康安全的肉羊产品,控制好疫病是第一位的;怎样控制疫病,采取什么样的理念至关重要。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是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集约化养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念,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传播的新方法。它不仅重视整个生产体系所有部分的联系及其对动物安全的影响,而且强调从实践上贯穿于生产管理始终,所以说生物安全是阻断引起羊疫病进入羊群体、排除疾病威胁的多种预防措施而集成的一个综合措施,是减少疾病威胁的最佳手段,它可以对多种疾病同时起到预防和净化作用。实现生物安全要通过构建生物安全体系来完成。生物安全体系是系统工程,是疫病的预防体系,主要着眼于为羊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羊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尽可能的使羊远离病原体的攻击。生物安全体系是贯彻对疾病“预防为主、养防结合、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方针的主要体现,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立规模羊场生物安全技术,对于新常态下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布病等人畜公患病,提高肉羊产业质量,保障肉品安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 永靖县养羊业基本情况
永靖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1 863.6 km2,海拔1 580~2 850 m之间,无霜期140~190 d,平均气温5~9℃,年降雨量300 mm左右,是甘肃省中部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人多地少,饲用粮草有限,养羊历史悠久。全县现有规模养羊小区23个,规模羊场87个,规模养殖户3 520户,羊存栏39.7万只,年出栏肉羊20.1万只。
2 永靖县规模羊场生物安全体系现状
一是没有查明永靖县规模羊场主要疫病、寄生虫病和常见疾病防控基本情况,疫病防治重点不突出,区域不明显;二是免疫抗体检测覆盖面小,不能完全代表疫病抗体总水平;三是动物防疫制度不健全,各种防疫资料不完善,没有制定永靖县规模羊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四是兽医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单薄,缺乏疫情风险评估;五是部分羊场选址不科学,设计不合理,没有隔离圈舍,养羊存在一定的疫病安全威胁。
3 规模羊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对策
根据永靖县规模羊场主要疫病、寄生虫病和常见疾病调查结果,将规模羊场科学选址、设计建造、隔离检疫、免疫消毒、监测净化、添加剂监管、无害化处理、草料搭配、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生态养殖等生物安全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规模养羊场防疫监管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发挥生物安全技术体系的综合整体效应,提高规模羊场的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
3.1 永靖县规模羊场主要疫病流行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各类畜禽疫病发病种类的不断增多,羊病的发生也有增加趋势,如羊痘、布病等已趋于控制或净化的疫病发病频繁或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为了查清永靖县规模羊场主要疫病感染状况,掌握流行及危害情况,为科学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预防计划和科学实用的综合防治技术,达到有效控制主要羊病目的,笔者采取实地调查、病原学诊断、血清学监测等方法对永靖县规模羊场主要发病种类、感染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永靖县羊只曾经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疫病有:羊痘(绵羊痘、山羊痘),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布病、衣原体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羊梨形虫病、疥癣、球虫病、羊鼻蝇蚴、胃肠道线虫病。永靖县危害最严重的羊寄生虫为胃肠道线虫、血液原虫和体外寄生虫。衣原体是引起羊流产的主要病原之一,因此永靖县羊流产高发区应对这种病原引起重视。
3.2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检测净化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牛、羊都容易感染。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患病家畜可通过流产物、血液、精液、分泌物感染给人,布鲁氏杆菌病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国内羊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羊布病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态势,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为有效控制、净化羊布鲁氏菌病,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养羊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永靖县采取多种措施,对全县规模羊场肉羊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胶体金法进行布病筛查,对筛查出阳性血样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5-2017年永靖县羊布鲁氏菌病检测统计表 只(次)
由表1可见,2015-2017年共计检测肉羊15 000只(次),检测出布病阳性羊6只,阳性率为0.04%,对检出的阳性羊立即进行了扑杀及无害化处理。通过采取肉羊布鲁氏菌病检测工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严处置”,有效控制了疫病传播。布病感染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3 规模羊场防疫设施和防疫制度的完善建立
从场界划分、羊场四周绿化带、羊场大门口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通道、生产区大门和羊舍进出口消毒池、消毒室、更衣换鞋间、兽医诊疗室、人工授精室、粪污处理场等防疫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善门禁制度、免疫制度、消毒制度、隔离制度等各项防疫规章制度 。
3.4 规模羊场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为推进肉羊及其产品的安全监管和有效追溯,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在全县规模羊场推行了以新型动物标识为载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开展标识编码、标识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查询与分析,实现对肉羊及其产品从养殖场到消费市场的全程安全溯源监管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全县规模羊场实现了二维码标识佩戴率、免疫信息上传率、检疫率、电子出证率和标识回收注销率100%的目标。
3.5 规模羊场主要动物疫病免疫程序设计
在参照国家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免疫抗体监测结果,制定出了永靖县规模羊场免疫程序。
3.6 规范规模羊场选址及布局
根据永靖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肉羊生物学特性及养羊场规模,本着投资小、用料省、占地少、利用率高、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无污染、既有利于生产管理便于防疫、最大限度为肉羊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原则,从地势、位置、饲草料和水的供给、交通、通信和生活管理区、生产区、草料加工区、隔离观察区、粪尿等废弃物无公害处理区等场址的选择和布局方面进行了规范。
3.7 规模羊场羊舍工艺设计
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适用,便于管理,满足肉羊生长发育需求的原则,从羊舍的类型、朝向、基础、墙壁、顶棚、保温、降温、通风和羊舍饲槽、饲料通道、门窗、漏粪板、运动场等工艺设计技术方面进行设计,解决了暖棚圈舍冬季湿度大、通风不良等缺点。
3.8 提升规模羊场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根据永靖县肉羊生产中存在的饲草料品种单一、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缺乏、玉米秸秆青贮技术推广面小、饲料配方不科学,导致营养性疾病多发、母羊繁殖率低、羔羊成活率不高、羊肉品质下降等问题,从品种选择、饲料配方、饲草营养搭配、人工授精、杂交改良、饲喂方式、饮水、分群饲养、阶段管理、肉质鉴定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遵循羊的自然习性,突出了“草料多样化、种羊多运动、肉羊适度育肥”等关键环节。
3.9 粪便无害化处理措施
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使羊的粪便利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和羊群健康生长,增加养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不同养羊场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技术处理利用,达到无害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3.9.1 堆肥处理 从卫生观点和保持肥效等方面看,堆肥发酵后再利用比使用生粪要好。堆肥的优点是技术和设施简单,施用方便,无臭味;同时,在堆制过程中,由于有机物的好氧降解,堆内温度高达50~70 ℃,持续15~30 d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而且腐熟的堆肥属迟效料,牧草及作物使用安全。
3.9.2 制作复合肥料 将羊粪制成颗料肥料。
3.9.3 塑料大棚发酵干燥 用搅拌机使鲜粪与干粪混合,来回搅拌,直到干燥。
3.9.4 粪便制沼气作能源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在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碳氮比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主要用于规模羊场生活。
通过不同模式处理的羊粪全部施入农田,达到了资源化利用,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目标。
4 小结
经过3年的规模羊场生物安全技术体系建设,采取切合实际的技术措施,永靖县探索出了以“14699”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羊场生物安全技术体系技术模式,在规模羊场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即:坚持一个原则(养防结合、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树立四个理念(要树立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大防疫和综合防控理念,尊重饲养动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尽可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供丰富的营养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建立六个体系(规范引种体系、科学免疫体系、环境安全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疫情应急处理体系);完善九项制度(门禁制度,定期消毒制度,隔离观察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防疫承诺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防疫
监管制度,痕迹化管理制度);落实九项措施(病原监测净化,圈舍消毒,程序化免疫,效价检测,羊群驱虫保健,饲草料营养全面,自繁自育、分段饲养,全封闭管理,病死羊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了规模羊场生物安全技术水平,增加了规模羊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金苹,林学仕.永靖县规模养场疫病防控措施与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2017,36(2):92-94.
[2] 李海英.科技支撑、监测引领,推进动物疫控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4):17-18.
[3] 陈福泉,乌兰格日乐.因地制宜 科学改善肉羊圈舍环境[J].中国动物检疫,2014,31(9):72.
[4]张文波.张掖市规模化养羊场兽医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