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治疗腰痛用方浅析
2018-02-13曹佳城黄雪莲
曹佳城 ,黄雪莲 ,2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骨伤科,浙江 杭州 310053
“腰痛”一词首见于《素问·刺腰痛》。《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丹溪心法·腰痛》载“腰痛主湿热、肾虚、寮血、挫闪、有痰积”“脉大者肾虚”[1]。张介宾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为元气之贼”的主张,提出了“真阳真阴均不足”的观点,反对用寒凉药克伐阳气,主张培补肾气[2]。张介宾治疗腰痛的特色可归纳为:辨证施治,重视虚实;阴阳互求,固护真阴;重视调治血分;不避寒凉,或以补气。
1 辨证施治,重视虚实
《景岳全书·腰痛》提出腰痛证有五辨:“一曰阳虚不足,少阴肾衰;二曰风痹,风寒湿着腰痛;三曰劳役伤肾;四曰坠堕损伤;五曰寝卧湿地”,并且认为“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当辨其所因而治之[3]。
实证腰痛包括外感实邪、湿阻、跌仆和邪火内盛。外感实邪腰痛者宜辨其阴阳,偏热宜一柴胡饮,由柴胡、黄芩、生地黄、陈皮、芍药、甘草组成,治四时不正之气,或外有邪气内兼火者;偏寒宜二柴胡饮,由柴胡、半夏、厚朴、细辛、生姜、甘草、陈皮组成,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症者,皆宜此主之。湿滞在经而腰痛者,偏表宜用金不换正气散,湿而夹虚宜用独活寄生汤,湿而夹热用当归拈痛汤,夹寒用济生术附散,水湿雍盛用五苓散加苍术,湿而一身尽痛用羌活胜湿汤。跌扑伤而腰痛者,此血脉凝滞也,宜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肉桂、延胡索、乳香、没药。邪火蓄结腰肾,而本无虚损者,当直攻其火,宜用大分清饮加减主之。
虚证腰痛包括真阴虚证,阴虚火旺证和阳虚内寒证。真阴虚证宜培补肾气,用当归地黄饮及左、右归丸。阳虚内寒治宜温补。阴虚火旺,水亏火盛,治宜滋阴降火,宜用阴八味煎或四物汤加黄柏、知母、黄芩、栀子。
张景岳认为“凡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临床辨证施治时首先分虚实,其次要分表里、寒热,治各有方。
2 阴阳互求,固护真阴
张介宾认为腰痛以虚证为主,而以肾虚为最。“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所以腰痛多为真阴不足。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指出“肾者属水”,“命门属火,居于两肾之中,为真阴之腑……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此真阴之脏,不可不察也”[4],此处强调张介宾所述命门非“左肾右命门”的观点,而是认为命门为真阴之腑,居两肾之中,既含水又含火,是十二藏化生之源。基于此理论,张介宾创制了左归丸与右归丸,用以治疗真阴不足证与元阳亏虚证。
《真阴论》载左归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龟板胶、牛膝、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组成,此方阴阳并用,寓阳中求阴;去龟板胶与牛膝,加杜仲、当归、肉桂、附子4味则为右归丸,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具有温补命门、引火归元的功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的左、右归丸与《真阴论》所载有所不同,前者重视枸杞的作用,不仅将其在方中的顺序置前,更加大剂量(由三两增至四两),因他认为此药“滋阴而不至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其次前者对鹿角胶注释有“无火者不必用”,可以看出张介宾认为鹿角胶虽能滋阴但易碍阳,故阴阳俱虚者不可用鹿角胶,以免阴阳失调。
从《类经附翼·真阴论》到《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左、右归丸的演变[5],我们可以发现张介宾重视阴阳一体,主张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一富有辩证法思想的治疗方法在其治疗腰痛中得以显现。《景岳全书·腰痛辨证施治》:“凡肾水真阴亏损,精血衰少而痛者,宜当归地黄饮及左、右归丸为最。若病稍轻,或痛不甚,虚不甚者,如青娥丸、煨肾散、补髓丹、二圣丸、通气散之类,俱可择用。”临床上用左归丸治疗真阴不足之腰痛而见腰膝酸软、下肢痿软无力等。
3 重视调治血分
《景岳全书·腰痛》:“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肉桂、延胡索、乳香、没药之类主之。若血逆之甚,而大便闭结不通者,宜元戎四物汤主之。”四物汤补血活血,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牛膝入血分,引血下行,肉桂温肾阳,助阳化气,气行则血行。元戎四物汤则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白芍改为赤芍,增强其凉血活血之效。
张介宾从血分出发治疗腰痛的思想得益于对《内经》的研究[6~8]。《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始入于皮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刺腰痛》将腰痛原因按照足六经进行归纳,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皆系于腰而为痛,各随其脉以刺之”,是故“病在血络”可以通过放血疗法来治疗。因此,淤血腰痛必从血分而治,用入血分的当归、熟地黄、乳香、没药、川芎、牛膝等活血化淤止痛药。
在真阴虚证腰痛的治疗中,张介宾亦注重血分创制当归地黄饮治疗腰痛,其组成为:当归二钱,熟地黄三钱,山药二钱,杜仲二钱,牛膝一钱半,山茱萸一钱,炙甘草八分。其中当归、熟地黄、牛膝入血分,滋阴补血活血,杜仲、山药、山茱萸补肾,全方具有滋阴补肾、活血止痛的功效,治疗真阴虚且精血亏虚之腰痛。此方亦可治妊娠妇女胎气经水亏损之腰痛脚酸之病。
4 不避寒凉,或以补气
张介宾反对朱丹溪“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2]。”的观点,认为气虚腰痛可用参补气、火热炽盛腰痛可用寒凉药。这从他的辩证思想中可以看出来,腰痛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淤血及湿邪所致腰痛为实证,若寒热不明显,根据“气为血之帅”“气为津之帅”的原则,应该用补气药如黄芪、人参,可以加强活血药物、祛湿药物的疗效;若淤血化热或湿郁化火,则不避寒凉,当直攻其火,宜用大分清饮加减主之。当然,火热炽盛所致腰痛应慎用补气药,因补气药多具有温阳的作用,易助阳化热更伤腰肾。王清任的补气活血法独树一帜,治疗各种淤血所致疼痛均用补气药,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等[9~10],与张介宾应用补气药治疗腰痛机理相似。
腰痛是临床十分常见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其病因可以分为跌扑淤血、湿阻、外感实邪、阳虚真阴不足、劳役损伤等。张介宾认为腰痛多由真阴虚证所致,而真阴即命门,含元阴与元阳,故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当归地黄饮等,这些方子一直沿用至今,具有显著的疗效。临床治疗腰痛时,首先要解除患者的疼痛感,根据张介宾的思想,可从血分论治,加补气和行气药物,立能见效。等到疼痛感解除,再以虚实寒热为纲进行辨证论治,这对临床治疗腰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