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13张翠玲
张翠玲 李 健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乡村面临衰落、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的客观实际,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目标所做出的重大部署[1]。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基于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借鉴省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1 产学研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强,需要把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业产业园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聚集区,可以建立“园区+高校+企业+人才”四方参与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进、平台搭建,实现高校、科研院院所、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才互动,使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实现人才、技术资源共享。以青岛农业大学烟草专业为例,采用了“4+3+1”培养模式,4个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后3个学期到相关烟草企业进行生产考察、实践学习和科研训练;最后1个学期,根据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可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或高校进行科研实习[2]。通过这样的烟草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一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2 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在农业与二三产业不断深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培养能生产、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是农业企业的迫切需求,但是不同农业企业的需求存在异质性,可能存在需要农业与经济管理、工业、旅游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那么,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才能更切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实际,可以采用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高校根据农业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编制订单招生计划并实施招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后签订三方(学生本人、农业企业和高等院校)订单培养协议,在校期间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学生毕业时符合订单协议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企业为其安排工作[3]。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规避就业风险。通过学校和农业企业的共同培养,只要达到企业的标准就可以顺利进入订单企业就业。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订单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就要围绕着企业的实际需要展开,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性农业人才。对于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来说,可以获得定制化的专业人才。
3 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虽然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如何才能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只有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才能促使农业高质量发展。而目前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困难,制约了省内农业企业的发展,柔性人才引进模式是农业企业利用好高端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对于现代农业企业来说,农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农业高层次人才又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如何解决好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瓶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组建专家团队,实行咨询式引才
河北省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院集中了省内的主要农业高端人才,且由于地理位置上环京津的优势,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多,针对河北省内农业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聘请京津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高层次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科技问题。比如,通过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对企业的农技人员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技术指导、培训;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对农业企业开展“点对点”指导,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水平。
3.2 借助科技项目平台,实行项目式引才
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组建研究所、项目合作、聘请顾问、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同步发展。为鼓励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及地方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定期公布一定数量的项目指南,部分项目是以企业为申报主体开展,如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火炬计划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企业自身科研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与高校合作,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申报以上国家计划项目,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获得国家的项目经费支持企业的发展。
3.3 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实行合作式引才
农业企业是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参与主体,可以更敏锐地掌握市场需求状况,避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市场需求实际脱节,且农业企业为追求利润,有强烈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动机。而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研究机制、高层次人才和平台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双方的比较优势建立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共享各类信息和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的长期机制,对于农业企业的知识更新和高层次人才补充都有帮助。
4 培训班模式
从2012年开始的以政府为培育主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了持续7年的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骨干力量可以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这种培训班模式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技术,较少涉及企业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对培训后可以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也没有持续关注,难以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广泛参与度,培养效果良莠不齐、不够理想。
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由于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可以打破由政府作为培育主体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采取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及社会团体参与到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中来的多种方式培训。例如,通过对于有实力和能力承担培训任务的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合社,给予提供免息贷款和农业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当地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园区等社会力量承担培训任务。
4.2 提升培训效果
为提升培训效果,应在培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建立激励机制。第一,在培育对象的选择上,通过深入调查选择参加培训动机强烈的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员工和返乡创业人员作为培训对象;第二,培训前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教师等方面进行调研,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做好分类培训;第三,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对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通过建立受训学时、学分的换算及累积制度,学分累技达到一定积分可以获得相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为鼓励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可以将其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与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挂钩,积分越高对其获得贷款贴息和农业补贴越有利[4]。
5 内部培养模式
内部培养模式是指农业企业以自身力量对新员工或在职员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等诸方面有所改进,达到预期标准的过程。农业企业针对在岗员工开展培训,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内部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可以对员工目前和将要开展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直接为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直接贡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想跟上农业新技术的进步步伐,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培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农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全社会来讲,农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因此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是一个需要汇集全社会力量打造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及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构建畅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满足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