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意义探讨*
2018-02-13王瑞王河宝孙悦钟爱萍丁成华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王瑞 王河宝 孙悦 钟爱萍 丁成华(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评估、检测和预测,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或维护健康状态的过程。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医疗制度、医疗技术发展完善的同时,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现代信息学手段,针对个体或群体建立标准化的、全面而长期的健康管理的理论框架及运营模式是健康管理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1 “治未病”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如《内经》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理论是中国最早的养生保健的论述,这其中大致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都指出了精神情志方面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防治方面,《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要在疾病萌芽状态时及时干预。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体现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指出伤寒病初愈之时,若起居饮食不慎,就会发生变证,“瘥后防复”也成为防治疾病的一项重要内容。《金匮要略》还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治疗方法,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强调虽然风邪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通过“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就能较好地管控疾病。
东汉华佗创五禽戏,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丰富了中医养生防治的手段,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传承至今。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其中“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直接点明了防病的重要性观点,这与现代所提倡的健康管理预防疾病的观点一致。明末清初喻嘉言撰写了《医门法律》,作为治未病理论的重要著作,提出了许多养治的原则和实践手段。清代叶天士提出了“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历代医家不断丰富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内涵[1]。中医“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评估、检测和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辨证论治”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诸多信息。疾病作为一个病理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证型,从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这正是中医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的体现,也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中医学的辨证方法众多,包括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多种,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得中医的辨证系统趋于完备。
事实上,中医学“辨证论治”为世人提供的不只是疾病状态下的辨证,而是提供了一种对待事物的方法论的指导,即运用动态的、变化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健康状态下的体质辨证。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即使在健康状态下,每个个体的体质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客观的辨体论治与辨证论治。将中医“辨体论治”与“辨证论治”运用到现代健康管理中来,无论是针对健康、亚健康,甚或疾病状态中的个体或人群,都要注意运用辨证的思维,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调查、诊察,以采取相应的防御或治疗措施。李穗华等[2]认为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应该以中医“体质”为核心,由体质辨识中心、健康调养门诊、传统疗法中心组成。林欣潮等[3]提出“四时七养”,是以体质差异辨识和其他中医健康状态监测评估为基础的,管控慢性病和治未病的理论,根据“四时”即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进行个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心养、气养、动养、居养、术养、食养、药养”等综合调治。
3 “整体观念”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框架提供构建思路
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与自然息息相关,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同时人又生活在社会中,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中医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密不可分的整体观念。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人类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认识疾病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复杂的实际情况了,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心理状态、承受社会压力状况及所处工作、生活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依靠单一学科知识的力量不能完全诊疗或者管控疾病,而应该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工作、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健康状态的影响。
程羽等[4]提出: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这种模式就是在尊重传统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影响人健康的各种动态因素和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在整体上用各种方法(体质纠正、情志和调、饮食调养等)进行综合调理,达到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同时也积极运用病因假设检验的方法,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模式。他们要求所应用的调治方法既能靶向明确地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因素,又能兼顾对人的不适或异常状态,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把控。在面对复杂的人体时,切实做到对问题的“标本兼治”。“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这种三段式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设计,兼顾整体与局部、单因素与多因素、动态与静态的各个影响健康的环节做到针对性强,以此构建“点-面”结合的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
4 结语
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与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方法和过程。当今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疾病种类的持续扩大、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及世人由治病到防病观念的更新,既需要社会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需大力开展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法、扎实的理论根基、神奇的临床疗效,历久弥新。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医学个体化的诊疗特点、中医防重于治的“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模式不谋而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寻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对人体不同状态给予调摄,有利于实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和“既病防变”的防治境界,对维持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整体恒动”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学将以其个体化的诊疗特色、群体化的预防策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1]王思成.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J].世界中医药, 2008,3(1):43-45.
[2]李穗华,陈润东.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33(8):1 519.
[3]林欣潮,苏惠萍,练毅刚,等.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健康管理思路[J].现代中医临床, 2015, 22(2):48-49.
[4]程羽,孙增坤,袁萌,等.基于治未病思想探索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11):3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