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双元制”与中国集团化办学
——人力资本的视角
2018-02-13孙江萍邢明非
■孙江萍 邢明非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1 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人力资本分析
目前,技术、技能类人才短缺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最突出的结构性特征,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这个情况变得愈发严重,甚至是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同时,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从供给侧这个方面来看,超过半数(52.9%)的市场要求求职者具有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证明或一定的技术等级证明,不过这个要求的强制性环比竟然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超过3个百分点,同种情况同比就出现了下滑的现象,下降超过1.6个百分点,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中,应试者中真正拥有一定的技术等级证明的仅占34.1%,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明的更是寥寥无几,只占总人数的18.8%;再从市场的需求侧来看,同样是超过半数的人才市场,明确要求应试者能够拥有一定的技术或者专业技术等级职称,这一情况相比供给侧来说更为残酷,因为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发现该市场中有这样要求的企业数量,同比、环比均成上升趋势,甚至是环比出现史上新高4.6个百分点,其中,34.8%的企业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20.2%的企业对专业职称有要求。根据以上信息数据的供求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在各个行业都会出现专业技能职称或技术等级岗位空缺和实际求职人数的比数均远大于1。”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高端产品会因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导致服务品质不能得到提升,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市场份额减少;第二,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型人才,就会不断加大对该类人员的招聘,从而导致在这个方面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这里所说的技能人才其实准确来说是一种对于某些设备具有很多经验的人才,他们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通过成百上千次的操作和练习,这种虽然看起来有些笨拙的方式,却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通过不断地摸索,才能将原来别人的东西逐渐变成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摸索中探索以前的遗留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去解决。相反的,技术人才则是指新时代的具有策略与谋略的人才,他们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会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从而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引进新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的例子。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构建一个国家的工匠精神的基石,保障一个国家产业的顺利升级和经济产业的转型、品质的提升都取决于以上两种人才的数量。
技能、技术型人才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高低的主要是因为信息不能高度对称的道德危险和机会主义造成的。一是当人力资本的供给与真实收入等之间产生偏差时,供给水平高低就会成为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因为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后期的企业会更加谨慎的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二是企业员工在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时所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低层次的就业质量,因为,该类人才在刚入职时,会有很多岗位是在底层中,因此拿的薪资就处于整个公司中的最底端……因为职业的发展情况在未来的局面是难以被预测到的,所以很多人的薪资待遇是比预期低的,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员工对此类岗位的投入要低于所谓的高端职位。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为了保障本国企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在相当于我国高中的阶段,推行“双元制”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也通过这种方式为“德国品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在看来,德国“双元制”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职业型教育模式,尽管模式自身也会有不足,但是包含的教育思想、制度体系及方法和关键技术都对全世界的职业型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院的自主办学的自由性低于我国的职中,而且它的制度和办学理念都要受法律的制约。在德国此类学校主要是“工商总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立。学生的主要来源是一些能够提供学徒职位的企业的实习生,虽然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学校,但是一般会直接交给相关的行业协会,由协会来进行相关的专业协调和分配。因为,工商总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管理,德国的这类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力度很小,所以,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也会有所取舍,虽然如此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依旧很高”中国的职业叫也会不断强调“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同时又将二者作为基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动,在设置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引进先进资源,然而,学校仍然会将企业作为整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入到培养计划之中,尽管如此,教育的主导权仍是学校掌握。德国的“双元制”则与之有很大不同,它更多的主导权是在企业手中,更多的计划是由企业决定。
3 总结
德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打造出“双元制”职业教育,为自己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我国市场则出现的是缺少大量技术人才,这就反映出我国人才结构中现有的矛盾,以及制约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这就要求我国及时进行相关的发展模式转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鼓励,使其积极带动其他企业加入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中,根据自己和市场的需要为国家培养相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共同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为集团化办学奠定基础,也让我国能够完成一次新的转型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