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应对相关问题研究
2018-02-13周星
■周星
常州工学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逐渐改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也大不相同,加上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大,攀比心理严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暴躁、甚至有自残或伤害他人、社会的行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然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1 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同学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就读的大学不理想,或者就读的专业不喜欢,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上课躲到角落,永远都是“低头族”,看到别人顺利毕业,才意识到其严重性,接受不了现实,引起心理危机。
1.2 心理调节能力差
大学生活跟高中的学习相比有很大的自由性,有些同学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学习上来,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自由散漫,逃课率高,到后面挂科率高。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把学业当成副业,平时沉溺于手机、上网、谈恋爱,没有认真学习,没有专心听课和及时完成作业,考前背一背,考试成绩不理想。
1.3 家庭压力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思想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好,多门不及格,觉得对不起家长。有些家长在得知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疏导,反而责怪,学生在学校丢了家人的脸,对其表示出失望,使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发展为心理危机。
1.4 就业压力大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现象,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些学生择业要求过高,加上就业市场竞争性强,导致有的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认为命运不公,产生挫折感、自卑感、抑郁感,引起心理危机。
1.5 情感压力
大学生的情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性,恋爱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婚姻,有的同学经不起爱情的挫折,表现出抑郁、绝望,有的同学甚至会采取极端的过激行为。
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在师生关系中扮演多重角色,在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工作中,应该通过采取一系列干预技术和策略,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个例进行及时干预,以确保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 预防性干预措施
预防性干预是指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大学生心理危机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可以预防和及时干预的。
2.1 建立辅导员、班干部、舍长汇报制度。班级同学之间、室友之间接触频繁,便于班干部、舍长了解同学们的动态。其他老师通过给学生授课,也有机会观察、了解学生的状况。如果发现有睡眠障碍、精神萎靡不振、语言和行为反常的学生,或发现有家庭或本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都应及时汇报给辅导员或班主任。
2.2 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QQ、微信和微信群,了解学生的性格、情绪、思想动态等,及时发现有情绪异常、性格孤僻内向、思想包袱较重的学生。
2.3 学校专门设置一套系统对大一新生进行排查,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并对学生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2.4 教师给学生集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鼓励学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同时,安排多种形式的娱乐或公益活动,给学生创造快乐成长的环境。也可以通过公告栏,网页、QQ群、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指导学生,如果面临压力或突发事件如何调节,把班集体办成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的班集体。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一是可以让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二是使班集体充满友爱,充满温暖和正能量,学生心理充满阳光,可以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们认真、富有朝气、有正义感,同时他们又非常脆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作为大学辅导员,我们首先是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付出总有回报,愿我们每一位辅导员都能添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温柔以待、成为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