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2018-02-13罗宇宏
罗宇宏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553000)
狂犬病是一种以恐水、吞咽困难、狂躁、流涎和意识丧失为主的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且人和动物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死率高达100%,是发生在人和动物身上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且该病遍布世界各地,对人类危害极大,是一种重要传染病,其流行情况不容忽视。
1 狂犬病的基本信息
1.1 病原体
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成员,是呈子弹状的单股RNA病毒。经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群有4个血清型。最典型的狂犬病病毒为第1型 (原型株为CVS11)为;从尼日利亚以果实为生的蝙蝠体内分离到为第2型(lagos蝙蝠型);从人体内分离到的为第3型(mokota型);从南非人体内分离而来的为第4型(duvenhage)。
狂犬病病毒是嗜神经病毒,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细胞内可增殖,也可在禽类组织细胞内增殖。其性质不稳定,紫外线、酶、酸及自然光、热等可迅速破坏病毒活力,要使病毒灭活反复冻融即可。但它在自溶的脑组织中7~10d仍可保持活力。
1.2 传染三要素
1.2.1 传染源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的主要自然储存宿主是野生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易感动物可为传染源;发展中国家中病犬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其次为狼和猫;发达国家的犬、猫狂犬病已受控制,故其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红狐、蝙蝠、臭鼬和浣熊等。由于狂犬病毒可以隐性感染,故健康带毒动物为狂犬病的潜在传染源。
1.2.2 易感动物
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容易感染狂犬病病毒,而犬科和猫科动物是主要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与性别对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但不同种间敏感性不同。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是蝙蝠、狐、狼、臭鼬等野生动物。
1.2.3 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中有五成以上机率含狂犬病病毒,故病毒自被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的皮肤处侵入机体是大部分狂犬病的传播方式;被患病动物触舔肛门黏膜、溃疡表面感染等通过黏膜传播的方式为少数;病毒也可通过气溶胶或呼吸道感染的特殊情况传播;野生动物可因食用掩埋不深的病尸而感染。
2 全球流行情况
目前为止,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之外,全球范围内其他各大洲均存在狂犬病。就全球来看,狂犬病仍在人间、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循环,特别是在亚非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
2.1 各大洲流行情况
2.1.1 非洲流行情况
在非洲,由于经济落后,基础设备、医疗药品、生物制品供给不足,加之人们比较重视疟疾、艾滋病而较少关注狂犬病,导致严重的狂犬病疫情,使其年发病数高达5000~15000例,基因1型为非洲狂犬病的主要类型。其他3中血清型也常见。基因5型即欧洲蝙蝠Lyssavirus病毒是从一例南非病死患者和蝙蝠中相继分离出的。由于非洲的病原型复杂,故其感染来源也很复杂。
2.1.2 亚洲流行情况
亚洲人口众多且很多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故亚洲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印度是狂犬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在中国,1998年以来狂犬病发病人数呈增长趋势。近年中国每年年报告中显示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超过2400人;在越南,人的狂犬病病例从20年前的每年数百例降至近年来每年数十例;斯里兰卡发病数相对较少且较为稳定,每年60~80例。
2.1.3 美洲流行情况
狂犬病发病率在拉美地区已持续多年呈下降水平,而加拿大和美国只有少数病例发生。但是美洲动物间的狂犬病流行情况依然十分严峻,携带狂犬病病毒的蝙蝠数量呈上升趋势,此外其他野生动物包括狐狸、浣熊、臭鼬等也可传播狂犬病。
2.1.4 欧洲流行情况
欧洲的动物狂犬病已有所下降,其狂犬病患者与野生动物均有较大的联系。病兽有2/3以上是野生动物,红狐是主要发病群体。
2.2 各类疫情流行情况
2.2.1 人间疫情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将近7万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min有1人死于该病。由于亚非地区人口众多,且对狂犬病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属高风险地区,其中因狂犬病死亡的病例数超过全球总数的95%。在发展中国家,儿童与流浪犬猫接触较多造成其被咬乃至发病的风险增高。全球狂犬病病例显示,农村地区发病率高达80%。
2.2.2 家养动物疫情
目前,动物狂犬病的流行以犬、猫病例为主。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统计,近 3年来,共有 91个成员通报了 1.5万个犬、猫病例,另有76个成员通报了1.05万个家畜病例。在此期间,OIE的180个成员中,62.8%的成员报告过狂犬病疫情。犬间病例的区域分布与人间分布重叠,故犬间病例、人间病例的发生与人类饲养犬的情况密切相关。
3 中国流行情况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很广,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狂犬病。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国家,也是遭受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
3.1 时间分布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有关于狂犬病的记载,可以说狂犬病的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狂犬病的流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3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1次,死亡人数超过1900人;20世纪80年代初为第2次,期间报告死亡数都超过4000人。1981年是狂犬病死亡数最多的一年,死亡人数为7037人;21世纪初期为第3次,2010年的死亡数为 2014例、2011年的死亡数为1918例、2012年的死亡数为1361例,由此可知我国狂犬病疫情依然比较严重。
3.2 地区分布
狂犬病疫区在我国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51年只有5个省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14个省份发病,2007年除西藏和青海2个省以外,全国共有28个省市报告了狂犬病。2003年~2007年期间,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四川为狂犬病的死亡人数最多的前5个省份,同期,这5个省份的总报告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60.85%。
3.3 各风险因素
就中国而言,狂犬病主要来源于犬和猫,狂犬病的流行与中国境内的犬、猫的情况密切相关。
3.3.1 饲养管理情况
中国的农村多于城市,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了狂犬病的流行。虽然城市中多数人饲养犬、猫以圈养的方式为主,但是在农村却以放养的方式为主。据沈朝建、贾智宁等关于犬狂犬病流行相关风险因素的调查表明,全国8个省市区中,农村有80.8%的犬均为放养,其中两广、云贵等南方省份农村犬放养比例明显高于北方省份。
3.3.2 免疫情况
调查表明,农村犬狂犬病免疫率为48.7%,在犬狂犬病疫情严重或人间疫情严重之地,由于普遍重视狂犬病的免疫工作,故免疫密度相对较高,而其他地区免疫密度普遍较低。针对21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中110个宠物医院的调查显示,每个宠物医院每天平均接诊犬9.7只,其中免疫犬平均有5.7只,城市中犬的整体免疫率约为59.3%,明显高于农村犬。
4 贵州省流行情况
贵州是狂犬病的高发区,呈现由农村向城镇及中心城市流行。2001年~2010年贵州省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723例,死亡26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72/10万,年死亡率为0.71/10万。其中报告病例主要以农民、学生、儿童为主。分析原因为农村养犬的方式以散养为主,增加农民患病的机率;而学生与儿童因为防范意识薄弱并且较调皮比成人更爱逗犬,从而导致被犬咬伤的机率增大。
以地区来看,2008年~2010贵州省的年报告显示狂犬病病例共798例,其中黔南 (126例)、黔西南 (108例)、安顺 (104例)、毕节 (92例)为分布最多的前4个市 (州),超过全省病例的1/2;而2014年贵州狂犬病人间流行情况显示,发病率最高为黔东南州,其次是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其中犬为主要伤人动物 (占比89.83%),猫次之(占比 6.78%)。
有调查结果表明,贵州部分地区犬群中,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仅为60.82%,低于西安市犬免疫合格率74.64%和广西隆安县农村散养犬免疫合格率85.59%。对2001年~2010年贵州狂犬病的调查显示,218例狂犬病的疫苗接种率仅为17.87%,在131例Ⅲ级暴露者中仅16例使用过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为12.12%。完成狂犬病疫苗5针免疫接种的仅10例,而其中仅有2例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可见贵州的狂犬病免疫率相对较低。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全省、全国甚至是全球,对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时,有以下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一是从地域来看其分布;二是从时间来看其发生规律;三是应该搞清楚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四是不仅要关注人间疫情,更应该关注动物疫情。国际普遍认为经疫苗可百分之百预防狂犬病,犬的免疫密度若能超过70%,即可消灭犬狂犬病,且人间病例可快速下降至零。因此,只要加大免疫密度,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就可大大降低其发病率。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多方面数据,才能全面掌握狂犬病的流行情况,从而为防制狂犬病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