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关节炎最新研究进展
2018-02-13胡晓悦卢军霞赵志强赵博伟
张 宁 ,胡晓悦 ,韩 昱 ,卢军霞 ,赵志强 ,赵博伟
(1.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071000;2.河北北方学院 075000;3.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050061;4.河北省畜牧站 050031)
鸡病毒性关节炎 (Viral arthritis)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引起的,临床上以跗、趾关节肿大,腱鞘发炎,腓肠肌断裂,跛行为主要特征。1954年Faheyt Crawley首次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美国、英格兰、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荷兰、匈牙利等国均有报道,1985年我国王锡堃[1]等首次报道了鸡病毒性关节炎。目前我国河北、山东、黑龙江、上海、四川、云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地区都有该病的报道。因该病不仅会导致跋行、生长停滞,还可引起免疫抑制,增加霉形体、鸡贫血因子、巴氏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球虫等感染的机会,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病原学
呼肠孤病毒是RNA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的双层衣壳结构,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约为75nm,在氯化铯的浮密度为1.36~1.37g/mL。 ARV 对热有抵抗力,能耐受 60℃ 8~10h,56℃ 能够存活 22~24h 、37℃ 15~16周、4℃可以存活 3年以上、-63℃可以保存10年以上。半纯化病毒于60℃5h条件下,其毒价降低,但并不完全使病毒失活。氯化镁能够增强病毒对热的稳定性。ARV对乙醚不敏感,70%乙醇、0.5%有机碘和5%过氧化氢溶液可灭活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各毒株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反应,因此有些群不能作为独立的血清型,病毒通常以抗原亚型存在。Wood[2]等对发现了11个血清型,各血清型毒株之间存在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中和关系。
2017年钟丽[3]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流行毒株致病性不同。ARV病毒体内复制能力与其致病性存在正相关性;ARV体内复制能力并不是决定其致病性的唯一因素。某些基因片段单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其致病性的不同,但具体位点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初次分离ARV一般用卵黄囊接种,在接种后3~5d鸡胚死亡。ARV还可以在绿猴肾细胞(Vero)、猪肾细胞(PK)和猫肾细胞(CRFK)、兔肾(PK)、乳地鼠肾细胞(BHK-21/13)、佐治亚牛肾(GBK)、来自被诱导的纤维肉瘤的日本鸽细胞系(QT35)和鸡淋巴母细胞内生长。
2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ARV的自然宿主。2017年我国尚丽元[4]报道了莫莫格保护区3例丹顶鹤发生病毒性关节炎的病例。ARV可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的致病型、宿主年龄和感染途径。直接接触和气管内接种病毒,发病潜伏期分别为13d和9d。自然感染发病多见于4~7周龄鸡,发病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通常低于6%。
该病传播迅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些感染鸡群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引起不同程度继发感染,或使其他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症状和病变加重,导致淘汰率和死亡率增加。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ARV急性感染的主要特征是被感染鸡跛行、关节肿胀、腱鞘炎、传染性滑膜炎、生长停滞。急性感染的鸡滑膜内发生充血或存在出血点,腱鞘和关节囊发生充血。慢性感染的鸡关节腔内存在较少的渗出物,腱鞘慢性纤维化,趾向后弯曲,跗关节软骨溃烂,伴发肉芽组织的生成。心肌纤维之间的异嗜细胞浸润,肝脏、肾脏、脾脏肿大,有些可见坏死灶。
4 诊断检测
通过感染鸡跛行、跗趾关节肿大等症状及肝脾肿大、滑膜细胞的萎缩及增生、心脏组织内异嗜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有些鸡感染ARV后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该病与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痛风等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所以确诊需要进一步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鸡病毒性关节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病原学检测方法
病毒分离虽然耗时较长,但检测结果准确。可用病鸡的组织悬液、全血、血浆或其他易感的组织培养物,接种6~7日龄 SPF鸡胚卵黄囊,接种后 3~5d鸡胚胎出现死亡 ,胚胎明显出血或紫红,肝呈绿色,脾脏肿大。若通过尿囊接种10日龄SPF鸡胚,接种后,鸡胚的死亡规律基本和卵黄囊接种结果基本一致。取接种致死的鸡胚绒毛尿囊膜或病变细胞做切片,电镜下可观察到胞浆内包涵体和病毒呈晶格状排列。
4.2 血清学检测方法
从可疑分离物接种或自然感染鸡血清中检测到抗体或ARV抗原,采用ELISA、琼脂扩散实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等可从感染鸡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
2007年陈元坤[5]以差速离心纯化的鸡关节炎病毒(ARV)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 ARV抗体的间接 ELISA方法,确定了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252 ug/mL,1%BSA封闭1.5h,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160,37℃反应1.5h,酶标兔抗鸡的稀释度为1∶5000,37℃作用1h,底物37℃作用15min。所建立的方法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
2013年谢志勤[6]等用克隆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 ARV的单克隆抗体,并用此抗体作为包被抗体,成功建立了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性达到 5×10-5ug/uL的病毒。
2014年尹春红[7]应用纯化的σB和σC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到抗体的产生及消长规律,可以用于ARV的临床诊断和免疫监测。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ARV的检测取得了很大进展。试验证明,PCR试验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诊断血清、感染组织中的ARV。
2013 年马超英[8]根椐 GenBank中禽呼肠孤病毒(ARV)、禽白血病病毒(ALV)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两种病毒的双重RT-PCR。对同一样品中的ARV、ALV核酸模板进行双重RT-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ARV 485bp、ALV 673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5种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双重RT-PCR技术能检出10pg的ALV和10pg的ARV模板。用31份临床病料对本研究双重RT-PCR技术和单项RT-PCR技术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符合率为100%。
2014年曹琛福[9]等建立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鸡病毒性关节炎病原,针对特异性的禽呼肠孤病毒S1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及探针,建立了鸡病毒性关节炎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可应用于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普查监测和检验检疫。
2017年钟丽[3]等建立的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在1×1011×1010copies/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达到10 copies/μL,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
2018年郑丽[10]等建立了ARV纳米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仅从ARV核酸样品可检测到约332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对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其他11种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纳米PCR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质量浓度为56pg/L,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倍。ARV核酸被重复检测3次,结果均一致。应用建立的纳米PCR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对临床送检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
5 防治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用于治疗该病的方法,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做好各种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降低机体对禽呼肠孤病毒的易感性。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垫料,对鸡舍内外及饲养工具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液可采用3%的火碱溶液进行舍内外消毒,或用0.5%有机碘液或百毒杀溶液1∶200稀释带鸡喷雾消毒,饲养工具用10%的百毒杀等消毒药物进行清洗消毒。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疫苗免疫对预防鸡病毒性关节炎效果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功研制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四联油乳剂灭活疫苗,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蛋鸡和肉鸡,接种10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5个月。
2009年王存伟[11]成功构建了介导禽呼肠孤病毒σC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株,制备出禽呼肠孤病毒σC基因疫苗,应用于雏鸡,以 1.0×l09 CFU剂量 1次免疫6日龄雏鸡,并于2周后进行二免,结果显示,免疫2周后 ,可诱导机体产生ARVσC蛋白的特异血清Ig G抗体,差异显著(P<0.01),二免后 3周进行攻毒试验,保护率可达 66.7%,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株对雏鸡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2012年徐延伟[12]等根据已公布的禽呼肠孤病毒 S1133毒株σC基因克隆至p PIC9K酵母表达载体当中,成功构建了重组酵母菌株p PIC9K-σC/GS115。 将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σC蛋白用法国佐剂乳化后,免疫3周龄 SPF鸡,并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该重组σC蛋白可以阻止 ARV在体内的复制,且能够对感染病毒进行清除。
2012年谢志勤[13]等构建了含禽呼肠孤病毒S1133毒株的σ3基因重组质粒 pc DNA3.1-σ3,免疫 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灭活 S1133、表达σ3蛋白及生理盐水对照,二次加强免疫2周后,用S1133毒株进行攻毒,结果表明,pc DNA3.1-σ3处理 、灭活S1133处理 、表达σ3蛋白处理和生理盐水处理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7.4%、3.7%、11.1%、29.6% ,pc DNA-σ3处理与生理盐水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但与灭活 S1133处理、表达σ3蛋白处理的差异不显著(P>0.05)。
另外,在诊治时,尽管鸡的病毒性关节炎病临床症状明显,但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在诊断时,应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的结果作出确诊,及时进行处置,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