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猪群疫病控制需从应激管理抓起
——消除引起病毒复制反强迁移的应激因子

2018-02-13吴荣杰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蓝耳一氧化氮耳病

吴荣杰

(重庆南方金山谷农牧有限公司 400039)

国内实际上大多数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不全,很多规模猪场猪瘟、蓝耳、伪狂犬、圆环等十几大疫病病毒同时存在,如何控制疫病发生。靠疫苗?疫苗不能阻止易感猪感染、排毒、病毒复制和毒力反强、迁移,猪群免疫力也不等于抗病能力。靠治疗?实际是让病毒在病弱残猪身上毒力反强,带来更大危害,不可行。还得从猪群应激管理抓起,应激管理就是从掌握病原生态学传播、感染、储存(或寄生、潜伏)、复制、毒力恢复或反强、迁移、适应和消失的规律入手,以疫病发生的气候、环境、营养、人为等应激因子以及疾病之间互为条件性为主要抓手,以消除引起病毒复制反强迁移的应激因子为目的采取措施。现将病原生态规律、应激控制措施等抛砖引玉供大家深入探讨,其中不妥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1 病菌依附宿主而存在

病菌只有当宿主受到应激,机体出现恶化及病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或病菌复制加快或毒力恢复,宿主出于自救产生系列应激反应损害自身致病或病菌复制减慢毒力衰退适应宿主与宿主共处稳态(或共生)。就像蓝耳病毒即使猪感染率超过90%,猪群都可以处于稳定状态,而且免疫抑制作用也不一定产生。

2 不同的病菌存在(储存、寄生、潜伏)于宿主不同的组织细胞

对于病菌已经存在的宿主来说,一般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宿主该组织细胞受到较强刺激或环境破坏,病菌复制加快或毒力反强或迁移到其他系统组织致病。猪瘟病毒主要寄生于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系统,横向传播感染猪,排毒期很短,发病猪康复后排毒3~5个月,垂直传播新生带毒仔猪终身带毒,排毒时间至少500d以上。蓝耳病毒寄生于巨噬细胞,胎盘感染的仔猪带毒200d,保育期感染的猪带毒160d,中大猪感染带毒50d,公猪感染带毒95d,成年母猪感染带毒14d。圆环病毒存在于猪上皮细胞,终生带毒排毒。伪狂犬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嗅球和扁桃体组织,康复6个月后的猪三叉神经和扁桃体可分离到病毒,有的猪可持续排毒带毒1年。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猪上皮组织、淋巴组织的时间不超过28d(康复猪健康猪不携带病毒)。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轮状病毒存在于猪肠绒毛组织,康复后粪便排毒时间不超过15d,长期循环感染带毒。乙脑病毒存在于猪血液、脾脏组织,隐性感染不排毒,仅通过三带喙库蚊等蚊虫吸血传播,感染猪带毒半年,感染蚊虫终身带毒,并通过虫卵传代越冬,到次年成为传染源。猪细小病毒病只发生于猪,猪是细小病毒病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细小病毒存在于肾、睾丸及传代细胞,新感染猪排毒期14d,终生带毒,目前全球很难找到细小病毒阴性猪群。

3 病菌复制、毒力恢复或迁移都需要特殊条件或环境

有研究证明氧化应激有利于猪瘟病毒复制,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抑制猪瘟病毒的增值,猪瘟病毒复制需要氧化应激环境。野猪从不发猪瘟,猪瘟病毒感染野猪也不发猪瘟,野猪觅食的食物新鲜无霉变,体内不存在自由基过剩、活性氧增多的应激环境。家猪的采食一切听从主人的安排,是霉变饲料也得吃,如果感染猪瘟病毒恰好叠加猪瘟抗体不足和氧化应激环境,就会爆发猪瘟,携带猪瘟病毒猪氧化应激程度不同引起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猪瘟,典型猪瘟在典型的氧化应激环境中形成,非典型猪瘟是在非典型的氧化应激环境中形成。蓝耳病毒(PRRSV)寄生于巨噬细胞,PRRSV人工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后第27h,活细胞中的超氧阴离子浓度从3.9%升至42.5%,过氧化氢浓度从7.0%升至57.1%,当蓝耳病毒复制时,氧消耗突然增长,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过氧化亚硝基等杀灭蓝耳病毒,正常情况下机体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蓝耳病防治实践中发现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类糖皮质激素及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烧药会加重病情,增加死亡,发热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发热时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退烧会抑制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的产生,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及超氧阴离子产生等;相反大环内酯类药物泰万菌素和替米考星可迅速抑制蓝耳病毒的复制,达到控制蓝耳病的目的,泰万菌素和替米考星可刺激吞噬细胞呼吸暴发,高度活性的一氧化氮、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分子生成增多,上述临床实践及有关科学研究证明一旦机体供氧不足或吞噬细胞呼吸暴发不足,一氧化氮、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活性氧减少就会导致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降低,蓝耳病毒复制加快,暴发蓝耳病。2006年6~7月,在江西南昌、东乡、万年、余干、高安、抚州等地暴发蓝耳病,主要以中小型规模猪场暴发严重,发病猪主要发生在生长育成猪体重30~80kg居多,母猪发病较少且主要是妊娠后期,公猪未见发病。经考证分析,当年9月江西横峰县出现有记载以来温差闷热剧烈,江西中小型规模猪场使用沙丁胺醇促生长泛滥成灾;闷热天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沙丁胺醇抑制超氧阴离子及过氧化氢等的生成;空气氧气含量低吸收不足叠加活性氧生成不足和机体额外耗氧,以及生长育肥猪快速生长增加耗氧,加上部分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等运氧能力不足等,体内活性氧严重缺失,导致蓝耳病大面积暴发。纵观2006年蓝耳病的暴发,与饲料中泛滥超量添加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等有很大关系。圆环病毒复制与过氧化氢和硒有关,黄克和教授实验测定PCV2的DNA拷贝数和PCV2阳性感染的细胞数发现,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能够促进PCV2的复制;高剂量的硒蛋氨酸能够抑制PCV2的复制;而生理剂量的硒蛋氨酸则能够阻断氧化应激对PCV2复制的促进作用。冷应激可使过氧化氢、超氧化物(O2-)等活性氧族物质(ROS)生成增多,紫外线照射后机体内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升高,空气中的湿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可直接生成过氧化氢(H2O2)和游离氢(H2)。养猪实践中发现,冬天冷应激保育猪易得多系统衰竭症,南方春夏3~5月湿气重生长育成猪皮肤红斑红点多,夏季紫外线强如直接照射生长育成猪皮质肾炎综合症比例不少。伪狂犬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是猪,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嗅球和扁桃体组织细胞内,病毒的毒力完全取决于宿主机体本身,只要病毒不发生迁移宿主就不会发病,但如果三叉神经、嗅球和扁桃体组织细胞受到损伤,病毒会迁移到中枢神经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迁移到生殖系统引起生殖障碍,迁移到消化道引起腹泻等,临床实践很多例证分析发现刺激性噪声、带猪油漆、氨气过重诱发伪狂犬疾病发生。在流行性腹泻防控实践中,发现猪场内部生物安全做不好的情况,会规律性的每3~4个月重复发生流行性腹泻,极可能是流行性腹泻暴发后病毒毒力减弱,需要3~4个月毒力才能恢复,经过循环感染传代恢复毒力(以前所有研究资料说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猪身上是持续带毒其实是种误导),产房“藏猪”“留猪”返舍极易引起流行性腹泻暴发,佐证30日龄左右仔猪传代病毒毒力恢复较快,下雪天产房停电温度低于4℃以下极易引起流行性腹泻暴发,认证流行性腹泻病毒在4℃以下环境中毒价高毒力恢复快。春秋季节自然通风保温情况下,突然产房温度降到12℃以下易引起流行性腹泻,认证了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8℃~12℃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温度越低毒价越高。

3.1 猪瘟病毒的氧化应激主要来源于霉菌毒素,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关键,特别是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时不产生免疫应答,出现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遇到霉菌毒素猪瘟必发。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维生素E、硒、锌或者锰缺乏,铁过多,维生素A过多以及存在各种毒素或有毒化合物,氧化性调节产物的分泌增加,氧自由基也增多,也出现氧化应激。高温(35℃以上)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不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堆积,引起氧化应激。要控制猪瘟从管理的角度就是控制氧化应激,严格控制霉菌毒素;消除环境应激维持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等适度的活性有效地消除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自由基,在饲料中适度增加 α-生育酚(VE)、抗坏血酸(VC)、微量元素硒(Se)、类胡萝卜素、谷胱甘肽等生物抗氧物质含量;短期适量使用天然中草药如黄芪、当归、五味子、枸杞、杜仲、茯苓等提纯的抗氧化多糖等,以及大蒜素、大豆异黄酮、茶多酚(TP)、银杏提取物(EG6)、竹叶提取物(EBI)药物保健,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对防控蓝耳病不利。

3.2 蓝耳病毒的缺氧应激原因比较复杂,空气闷缺氧(氧含量低于17%)吸氧不足;潲水中的亚硝酸盐可使血液的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克仑特罗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之类促生长剂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及过氧化氢等的生成;糖皮质激素快速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及超氧阴离子产生;大蒜素能抑制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清除超氧负离子;黄芪多糖等抗氧化剂之类能促进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增强,大量清除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要控制蓝耳病从管理的角度就是控制缺氧应激,保持猪舍通风和空气质量(含氧量在18%以上),公猪舍、配种舍和妊娠后期要确保空气质量良好(21%),产房冬天一定要采用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模式,以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公猪站严禁使用耗氧式电空调升温降温模式;避免使用含亚硝酸盐过多的青储饲料或潲水;饲料中严禁添加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克仑特罗等瘦肉精;除霉菌毒素严重或猪瘟病毒不稳定外应尽量少用大蒜素、黄芪多糖、大豆异黄酮等之类保健药,使用期限不得超过7d,对快速生长的肥猪及妊娠后期禁止使用,在蓝耳病不稳定猪场要严禁使用;在蓝耳病发病猪场严禁使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类糖皮质激素及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烧药。蓝耳病毒会引起机体耗氧应激,影响受精率和妊娠后期胎儿存活率,蓝耳病稳定阳性场要减少使用蓝耳弱疫苗的强度和次数,以提高产仔数,严禁使用高致病性蓝耳弱疫苗;猪舍内空气质量好、无副猪、传胸、附红细胞体病威胁,使用无霉变且未添加促生长剂的优质饲料,长期不使用黄芪多糖之类抗氧化剂保健等的健康猪场,机体完全能靠自身抵抗蓝耳病毒,可以不使用蓝耳疫苗,2006年广东省饶平郑坤龙同志没有围墙的饶平县千秋绿农牧有限公司猪场处在高热病包围圈中未发生高热病,就是最好的例证。对蓝耳病不稳定场可以使用高致病性蓝耳弱疫苗免疫,同时定期使用泰万菌素和替米考星等大环内酯类等保健抑制蓝耳病毒的复制,有利于机体内蓝耳病毒的稳定。

3.3 圆环病毒的过氧化氢应激目前了解的不多,缺硒、冷应激、高湿、紫外线光线等能引起过氧化氢的产生增加或堆积,消除这些因素就能减少圆环病毒病的发生;一氧化氮能抑制圆环病毒的复制,饲料中添加瓜氨酸、精氨酸、N-氨甲酰谷氨酸及饲喂青饲料可以减少圆环病毒病发生比例。另外可能与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保健有关,泰万菌素和替米考星等大环内酯类保健不宜长期使用;南方高湿季节前即3月份使用圆环疫苗免疫可减轻皮肤红斑症状,能明显缩短圆环引起皮肤红斑病期。

3.4 伪狂犬病毒的刺激应激仅从临床实践中了解了一部分,强刺激性噪音、油漆味、氨气等强刺激能损伤三叉神经、嗅球、扁桃体等组织细胞,导致伪狂犬病毒迁移。远离刺激性噪音关键在选址,如果猪场在火车站或铁路边上,伪狂犬病毒难以净化;猪场内部修理车间跟猪舍要相隔一定距离,避免猪只听到切割机声音;限位栏、产床、高床等不能带猪油漆;猪舍及时清粪加强通风严格控制氨气等刺激性气体浓度;后备母猪引进要求伪狂犬野毒血清阴性;使用伪狂犬gE基因缺失疫苗可有效控制伪狂犬病毒复制,但不能有效阻止病毒体内迁移,要彻底净化伪狂犬,必须淘汰伪狂犬野毒阳性猪。

3.5 腹泻病毒(包括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的应激毒力恢复来自体外环境温度和自身外不同生长阶段的病毒传代猪只,在特定的温度(4℃以下、8℃~12℃)下毒力快速恢复,在特定猪群(30日龄左右断奶)毒力经传代恢复较快等。室外气温无法控制,传代猪只就是生产的产品不可能清除,防控腹泻因此复杂,但是防止产房仔猪腹泻办法还是确实的,做好后备母猪的混合驯化感染,妊娠母猪的免疫确保母源抗体,保证初生仔猪吃足初乳等;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来自场内、猪只体外毒力恢复的高毒价腹泻病毒,不是机体内病毒反强(毒力恢复)引起的,做好场内生物安全工作至关重要,产房清洗消毒后空栏保持温度20℃以上干燥不得低于7d(冬天不低于10d),严防饲养员及待产母猪带进舍外污染物,严禁产房饲养员“藏猪”“留猪”返舍,做好场内猪舍之间道路石灰(乳)泼洒消毒,每半月1次(冬季、雨季每周1次),以防老鼠等动物串舍带进被高毒价腹泻病毒污染的污泥等,随时淘汰清除产房病残猪;对其他猪群要做到分群饲养,多点式饲养,防止携带毒价高低不同病毒猪只交叉混群,避免猪只感染高毒价病毒致病,哺乳仔猪是病毒的易感群,保育猪是病毒的毒力恢复群,中大猪是病毒的传代反强群,后备猪是病毒的强弱混感群,成年种猪是病毒的衰减清除群。病弱残猪是病毒的毒力反强群,健康猪是病毒的毒力清除群,亚健康猪是病毒的毒力潜伏群。同一生长阶段不同饲养环境不同免疫程序不同保健方案不同饲料饲喂的猪群病毒毒力强弱不同,严禁混群饲养,后备母猪非得混群必须严格按驯化混群流程操作。另霉菌毒素或内毒素会协同加重腹泻症状,严格控制霉菌毒素或内毒素可减少发病率减轻腹泻症状。

3.6 口蹄疫病毒是唯一的场外(牛)应激病毒。猪康复后不带毒,如果牛不发口蹄疫,羊猪也不发病。羊是口蹄疫病毒的储存宿主,可长期携带口蹄病毒不发病,一旦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则毒力恢复致病,再引起羊发口蹄疫、猪发口蹄疫。要控制口蹄疫选址很重要,远离牛羊生产基地,远离屠宰场、农贸市场;密切注视周边100km内疫情情况,一旦发现周边有疫情必须紧急加强免疫。防控口蹄疫唯一最保险的就是疫苗免疫,选择对型可靠的疫苗是关键,确保疫苗储存效力,做到不漏打,剂量足,饲养超过保护期必须提前补打,疫苗接种前后一周严禁使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口蹄疫病毒对体内外过氧化氢非常敏感,冬季及周边疫情发生期间添加黄芪多糖类药物保健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免疫效力;口蹄疫主要是在无紫外线辐射的天气通过空气中的水气(水珠)传播,舍内紫外线照射可以提高空气中水气(水珠)里的过氧化氢浓度,也可电离增加空气中臭氧浓度,杀灭口蹄疫病毒,减少感染几率。

3.7 乙脑病毒的毒力与热应激条件下的一氧化氮合酶活力不足有关。有实验数据,在26℃~31℃的条件下,库蚊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成功率61%;在18℃~22℃的条件下叮咬感染成功率12.5%,在16℃以下的条件下无感染,乙脑的流行具有严格季节性5~10月。感染的成功率与热应激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升高热应激加重,体内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及一氧化氮浓度越来越低,感染成功率越高。南方地区每年在3月末和9月初做2次疫苗免疫可达预防效果;热应激条件下饲料中添加1%精氨酸或0.1%N-氨甲酰谷氨酸,以及添加苍术提取物可显著提高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及一氧化氮浓度,抑制乙脑病毒毒力,提高妊娠母猪窝产活仔数和出生窝重;特别关键的是要做好防暑降温,使公猪舍、妊娠舍、产房保持温度在28℃以下;运动促进体内精氨酸生成和一氧化氮生成增多,大栏饲喂妊娠猪有利于乙脑病的控制。

3.8 细小病毒的应激复制与一氧化氮的缺乏有关。有资料证明一氧化氮可以抑制细小病毒的复制,一氧化氮缺乏会导致细小病毒复制增加。最新研究发现一氧化氮缺乏导致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和细小病毒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理一致,一氧化氮缺乏影响排卵、胚胎着床,抑制胚胎发育;细小病毒感染妊娠30d内母猪导致胎儿死亡、重吸收;在母猪妊娠30~50d内感染表现为胎儿木乃伊化;妊娠50~60d内感染发生流产、产死胎。体内的一氧化氮,来源青饲料中硝酸盐在唾液及胃酸作用下在胃内生成,和组织细胞由精氨酸和氧在一氧化氮合酶作用下产生等,规模养猪未饲喂青饲料及饲料中添加精氨酸不足常导致猪组织细胞一氧化氮缺乏。保持饲料的精氨酸的营养平衡及饲喂青饲料有利于细小病毒病控制,免疫细小病毒疫苗也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母猪抗病力和繁殖率的有效方法。

4 保持场内病原稳定和抗体水平的一致性是应激管理的首要任务

养殖场内什么病菌都有,要彻底清除每种病毒成本很高,在生物安全措施不全的情况下,变成阴性场风险更大。为此保持场内病原稳定和抗体水平的一致性是应激管理的首要任务。除了冬虫夏草、甘露聚糖肽极少数阴阳皆补药外,其他所有保健治疗药相对不同的病菌药效大多都是相左甚至相反的,比如黄芪多糖对治疗猪瘟有辅助作用,但对蓝耳病会加重病情,泰万菌素对稳定蓝耳病有效,但对猪瘟防控不利等;有些疾病相互转化,如副猪、传胸等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导致呼吸困难吸氧不足引发蓝耳病,蓝耳病导致免疫抑制致继发副猪、传胸等。为保证场内病菌毒力强弱的一致性,在同一时间段同样生长阶段的不同猪群必须使用同一保健治疗方案,绝不许可使用不同甚至相左的保健方案。疫苗之间也有相互产生免疫抑制,蓝耳抑制猪瘟,猪瘟抑制蓝耳,公司关联猪场免疫程序必须保持一致。为保证经常性执行力度的到位,组织架构设计上不能设置重复职位,比如猪场不能设置2个副场长或2个场长助理,班组不能设置2个副职等,确保猪场每个员工的上级只有1个,只听从1个上级的,如果是养猪公司,建议设置技术总监1人总管兽医工作,各猪场不设置兽医岗位只设防疫技术员具体执行,以确保免疫程序、保健治疗方案执行的一致性。员工考核制度要结合疾病控制统筹考虑,有利于疾病控制,杜绝产房出现“藏猪”“留猪”现象,促进病残弱猪坚决及时淘汰处理。建立“责任、细节、执行、坚持”八字执行文化,建立干部人才培养体系师傅带徒弟,以利于应激管理的落实。

总之,要遏制猪群某病毒复制反强迁移,必须消除或减弱引起该病毒复制反强迁移的应激因子,使该病毒处于稳态或逐步衰弱。霉菌毒素是应激之首百病之源,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应激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控制黄曲霉毒素在10ppb以内,赭曲霉毒素在50ppb以内,赤霉烯酮在100ppb以内,呕吐毒素在500ppb以内,T2-毒素在1000ppb以内。氧是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活性物质是机体生存的基本元素,要保证机体足够的吸收量,必须保证空气中足够的氧含量,夏天选用负压通风水帘风机降温增加氧负离子,严禁选用耗氧降温设施(如空调等),冬天按舍内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的原则选用保温设施,严禁使用耗氧保温设施(如空调、热风炉等),确保空气氧气含量20%以上,防止猪只缺氧应激是应激管理最主要的方面。冷热应激和高湿应激是最常见的应激,猪舍硬件设施必须保证冬季温度控制在16℃以上、夏季在30℃以下,湿度控制在60%~80%。刺激性噪声、异味、刺激性气体、紫外光线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应激因子,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减轻断奶应激、减轻转群应激、降低饲养密度、防止过度用药、防止过度营养、防止过度促长等应激管理也很关键。配合场内定期卫生消毒灭蚊灭鼠等阻断病源传播;严格做好分阶段饲养全进全出饲养管理阻断病毒循环;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确保机体应有的抗体水平;有针对性开展保健工作杀灭潜伏细菌抑制潜伏病毒复制;充分利用检测手段清除伪狂犬、蓝耳、猪瘟等野毒阳性猪;强制淘汰病弱残猪清除反强(毒力恢复)病毒等措施,最终达到控制猪群疫病确保猪群健康的目的。

猜你喜欢

蓝耳一氧化氮耳病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中国蓝耳病疫苗市场情况调研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银屑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测定的意义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