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阳—病络”论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病机

2018-02-13李世杰熊绍权

江苏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玄府络脉中焦

苏 化 李世杰 熊绍权 聂 丹 杜 娟 唐 瑞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

伏阳,初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云:“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是论伏阳化热,阳气温煦、推动功能失常,又致寒厥。清代张秉成在《成方便读》[1]59中云:“郁则必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提出临证需顾及痰、瘀等遏阻阳气,阳郁化热。笔者结合二家之言,联系王好古“阴毒”论、刘完素“阳热怫郁”说,构建“中焦脾乏,痰瘀内生,介导伏阳为患。阳失疏布,固护失司,寒、痰、瘀蕴结积久酿生阴毒;阳热怫郁,游弋经络脏腑;阴毒、阳热藉伤血而损络脉,邪毒以病络为载毒之舟楫滞留久积、鸱张流窜”的病理模型,阐释肿瘤复发、转移的理论机制。

1 中焦脾乏,痰瘀为患,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目前临床上接受中医诊疗的肿瘤患者,绝大部分是术后、放化疗后,或复发、转移的中晚期病人,正气虚损而体质较弱[2]。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放化疗后,多发口干、纳差、恶心、呕吐,常兼疲乏、多汗、烦热。其证候偏于脾胃损伤、中阳式微,并有虚实夹杂的特点。分析证候特征,多可辨证归咎于脾胃损伤,中阳式微,清阳不升,运化失司。我们将“伏阳”引入讨论,认为中焦脾乏可致痰瘀内生,郁遏阳气以构成张秉成所论“伏阳”的致病基础。

1.1 中阳温运,气血输布 阳气以升发为常态,推行气血,渗灌气液,荣养周身。脾胃为水谷之海,气机升降之枢轴,中焦阳气在运化水谷以滋养后天,推动气血渗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方便读》[1]68云:“人身中真阳之气,虽藏于两肾之中,然自有生以来,莫不藉脾胃以为充长……若脾胃一虚,则阳气生化之源衰少,且所以为之敷布而运行者,亦失其权,于是阳气下陷,卫气不固。”

1.2 中焦脾乏,津失输布,酿生痰湿 津液输布依赖于阳气升发,循其常态,“阳气升则津液化,而得上输下步也”(《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焦脾乏,阳气升发、推动失司,津失输布,化生水饮。此外,水谷运化依赖阳气充盛,“火旺土燥,方能运化”(《四圣心源》),脾胃虚损,水谷不化,酿生湿浊。中焦脾乏,既是津失疏布,化生水湿泛溢,藉水道充斥上下的致病基础,且湿阻阳气、水谷积热,均可施于水湿而炼液成痰,所谓“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而为痰”[1]182。

1.3 中焦脾乏,里虚外寒,血瘀为患 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营血受阳气温煦、推动而运行周身,渗灌玄府,充盈机体,濡养神明。中焦脾乏,一方面,如前所述,人体真阳之气藉中焦脾胃以为充养,脾胃功能紊乱直接导致机体阳气失于常态,介导血行欠通、渗灌失司。“若血中之气一滞,则血亦不流,为痛,为疝,为癥瘕,诸病均由来矣。”[1]88另一方面,“阳气者,若天与日”,司温煦、护卫之职。中焦虚损,阳气不充,清阳不升,卫外不固,外来寒邪施于营血,则血行不利而为瘀。

1.4 痰瘀互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张秉成认为,“伏阳”系病理因素或产物郁遏阳气的结果。肿瘤患者中焦脾乏,痰湿血瘀互结,阻滞气机,可致阳气运行、输布失司,伏阳为患。参考前述,怫郁化热是伏阳致病特点之一端。肿瘤患者正气式微,中焦脾乏,尚需考虑伏阳状态下阳气乏源,卫外失司,阴邪侵袭,与内生痰瘀互结久积,酿毒为患。

2 阴毒鸱张,阳热怫郁,共伤血络

伏阳状态下,内生痰瘀,外受阴邪,内外相引,蕴结积久酿生阴毒。阳气不升,伏阳化热,阴毒、阳热均可伤血,并藉此损及络脉。

2.1 内外合邪,蕴结积久,酿生阴毒 阴毒是寓于传统三因学说之内的新一类病因,是内邪或外邪蕴结积久的产物。王好古《阴证略例》论阴毒最详,其在《阴证略例·活人阴脉例》中论述阴毒有骤生、缓成之分[3][4]18。肿瘤多为迁延致病,其复发、转移也多历时较长,符合慢性病特征。王好古论阴毒,基于“肾气虚寒”或“冷物伤脾”等所致的“内已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在此基础上阴邪侵袭,邪气在机体中随着时间的延伸,有蕴积成毒,即从化为毒的趋势[5]。尤在泾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邪在阴者为阴毒。”对肿瘤患者而言,其脾虚伏阳构成“内已伏阴”致病基础,在内痰、瘀为患,在外则阳气固护失司,阴邪侵袭,《阴证略例·仲景阴证论例》[4]11所谓“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内已伏阴,外受阴邪,内外相合,迁延日久,酿生阴毒。

2.2 伏阳化热,阳热怫郁,玄府闭塞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阳气敷布失司、运行障碍可致阳热怫郁,阳热怫郁可致玄府“闭塞而不通畅”。

气液涵盖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生理情况下,阳气主导、推动气液经由络脉内及脏腑,外达皮腠,运送全身。玄府遍布机体,作为络脉之门户,以其开阖之功,司理气液渗灌[6]。阳热怫郁,玄府闭密,气液在玄府、络脉的“宣通”受阻,可致机体病变。《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7]

2.3 阴毒鸱张,阳热游弋,共伤血络 血是疾病伤及络脉的中介,《灵枢·痈疽》:“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溢乃注于经脉”,血与络构成统一整体,伤血即伤络[8],“病络”生则“络病”成[9]。基于前述,一方面,阴毒可致血行阻滞,血积成瘀,络脉充盈失常、灌注失司,病延及络。且常富业等[5]认为,毒邪可损伤人体络脉,启动病络机制,影响络脉沟通上下内外、畅流气血、运毒排毒的功能,使络脉成为邪气作祟,众邪内蕴、积聚、留滞和传播的作伥地。另一方面,伏阳化热,阳热怫郁,“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煎灼营阴,气液不宣,血不充络,络脉损伤。阴毒鸱张,阳热游弋,“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卷上·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寒热均可藉血为中介,伤及于络。

3 络脉损伤,始作舟楫,载毒流窜

络脉损伤可被视为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之一,恶性肿瘤邪毒亢盛,络脉破损不能约束络内痰瘀毒邪,可致其向周围组织扩散[10]。

伏阳状态下阳气卫外失司,寒邪易凑,内外相合,寒、痰、瘀在损伤之络脉中留滞、流窜、鸱张。寒邪可介导无形之邪稽留成实,“凡积之所成,无不皆由寒滞而来”[1]197。寒邪、痰湿相凑,“夫寒为无形之邪,温之自去,若挟身中有形之痰湿,互结不散,则为实矣”[1]110。寒邪、瘀血相凑,“瘀血留滞作癥”(《景岳全书·妇人规》)。《本草经疏》云:“癥坚积聚血瘕,皆血分虚寒,凝而不行所成。”中焦伏阳,络脉损伤,内外合邪,积聚成实,故《成方便读》云:“人之脏腑经络,气血通畅流行,纤毫不滞,一有停阻,则无形之邪挟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相搏结,稽留不去,如是则气道不利,日以滋盛,则为积为聚,为癥为瘕”[1]191。寒、痰、瘀互结成实,尚可蛰伏机体,蕴结积久而酿生毒邪,其势更险,其害更广,其位更深。上述均可藉病络为运毒之舟楫,构成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病理基础。

4 结语

基于“伏阳”理论,以病络为中心构建肿瘤复发、转移机制,为探索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肿瘤病机寒热杂糅、错综复杂,然细究可知,其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病机发展、变化规律,故早期中医药干预对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玄府络脉中焦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