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的一部力作
——评方光华主编《中国百年文化思潮》

2018-02-13

关键词:思潮世纪思想

刘 怡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69)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面对社会剧变,思想文化界亦呈现出相互争鸣、相互融合的局面。全面回顾、反思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化思潮》,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正式出版。该书在严谨详实钩沉史料的基础上,认为20世纪中国文化是一个发展演变的整体系统,通过对辛亥革命以来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系统研究,客观地呈现了20世纪中国四大文化思潮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彼此交锋情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

20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情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彭明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吴雁南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等著作,均是这一阶段社会思潮研究的代表作。通观上述专著,目前学术界往往将20世纪划分为中国近代与中国现代,以两个不同历史阶段考察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而且学术界往往注重研究1949年以前的文化思潮,对1949年以来的文化思潮论述相对较少。

相较而言,《中国百年文化思潮》的一大特色就在于突破了近代与现代的框架限制,首次以20世纪百年文化思潮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发展演变的整体面貌,创造性地提出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是百年中国文化反思的四个高峰。与此相应,20世纪中国主要文化思潮大体上可以用自由主义文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文化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来概括。在这一基本框架下,该书分四篇概述四大文化思潮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历史分期、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等。该书不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同时也具体考察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综合考察社会思潮的面貌。该书还将研究视角延伸至除重要思想家以外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如编者特意考察了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的思想主张、政治理念以及政治实践等,由此纵观三民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蜕变及至式微的全过程,使读者能更理性地认识到影响思潮发展的诸多现实因素。

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方法。侯外庐提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思想是存在的反映。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因此,社会历史的演进与社会思潮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我的具体方法是,在研究社会史的基础上,注重对社会思潮作比较全面的考察,力图把握社会思潮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进而研究不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1](P12)张岂之在继承侯外庐这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思潮就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思潮往往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相互联系”[2](原序)。在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等系列著作中,始终贯穿着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样,《中国百年文化思潮》一书也始终贯彻“社会历史的演进与社会思潮的发展相一致”[1](P12)的理念,采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社会历史变迁与文化思潮发展演变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文化思潮的产生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说“救国论是当时所有文化思潮出现与兴起的根本目的”[3](P15)。思潮的发展更是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辛亥革命时期高涨的革命形势,使革命思潮迅速走向高峰。五四时期的社会危机,促使文化人士从不同角度思考救国的方式,由此形成了四大文化思潮争相斗艳的盛况。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亡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潮。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潮。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及当代新儒学等文化思潮又得以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演变也能反哺社会发展的进程,引导甚至规划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如保守主义思潮的基本特点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理性探索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思考中国社会的出路。如梁濑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即希望通过文化教育等形式重塑乡民的伦理道德风气,以期达到救国救民、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社会思潮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系统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任务、性质和前途,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深化,使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和完善,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偏离,则使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又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该书高度凝练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变迁的学术价值, 认为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具有以下特点:①始终不忘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根本宗旨;②四种文化思潮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③四种文化思潮的相互冲突与融合贯穿于发展变化的全过程;④该书着重将百年中国文化思潮发展交锋的历史放在文化自信的视野下加以审视。

该书史料翔实,参考资料集35种,文集、选集132种,报纸杂志75种,传记、年谱27种,日记、回忆录8种,著作224种,译著28种,同时还参考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中国百年文化思潮》一书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视野宽广,结构得当,观点清晰,论证严谨,语言平实,具有非常强的学术性,是学术界研究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部力作,也必将推动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思潮世纪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世纪赞歌
思想与“剑”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My School Life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