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2018-02-12张曙婷
张曙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学会巧思妙解。这样,学生对问题就能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解题思路得到开阔,其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会了巧思妙解,还可以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高效地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巧思妙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巧思妙解呢?
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充分放飞思维、快乐学习、巧思妙解的阵地,这需要教师积极营造和构建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快乐的心态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尽情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功。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巧思妙解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涉及师生关系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带微笑、话语亲切、目光真诚,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巧思妙解的效率会更高更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巧思妙解,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启发诱导他们不断探索,努力钻研,这样数学学习中的巧思妙解就会落到实处。同时,要做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双边互动中达到认识和创造的最佳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就是自己和老师共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挖掘教材潜力,启发多样思维
数学是锻炼人思维的体操。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圆柱表面展开,得到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底面积。实际教学中,笔者又引导学生回忆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同时以课件展示,将圆柱的表面积割补成一个长方形。
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圆柱表面积还可以怎样计算?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归纳出:圆柱表面积=(圆柱的高+底面圆的半径)×底面圆的周长。用字母表示是:S=2πr(h+r)。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打开思维的单一和局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解决问题的奇妙。
掌握和运用不同方法解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障碍而止步不前。教师应该指引给学生多样的解题策略,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解题方法得以优化,思维得以训练和拓宽。如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服装厂原计划做一套制服用3.8米布。改变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省0.2米。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为了降低难度,设置台阶,举一反三,笔者出了一道准备题:“少先队第一小队有6人修补图书,按计划平均每人修补10本,实际修补时有一人没来,要完成任务每人应多修补多少本?”学生的一般解法是:10×6÷(6-1)-10=2(本)。笔者根据题意指导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不同解法:
引用了画图策略后,学生从图上清楚地看出实际有1人没来,还剩下5人,这5个人除了修补原有任务10本外,还要共同完成没来那个人的10本,每人就要多修补2本。从而得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了算式:10÷(6-1)=2(本)。接着,可把条件“实际修补时有1个人没来”改为“实际修补时有2个人没来”,要完成任务,每人应多修补多少本?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总结出规律:“多修补的总本数÷实际人数=平均每人多修补本数”。再回过头来解书上的这道习题,就触类旁通、迎刃而解了。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思维训练,一题多想,一题多用,开拓思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思维训练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再综合运用知识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例一:由给出的条件,你能想到些什么?工地运来一堆砂,用去的是剩下的 。(从分率角度想,剩下的是单位“1”,用去的占 ,总数是 ;从份数角度想,用去2份,剩下5份,共运来7份,用去的占总数的 ,剩下的占总数的 ,总数是剩下的 或1.4倍……)
例二:小红读一本书,已读48页,未读的占总数的 。这本书有多少页没有读?学生一般都把总数看做单位“1”,利用分率与数的对应关系列式为48÷(1― )× 或48÷(1― )-48。而经过了思维训练后,同学们的思路开阔了很多,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从份的角度考虑来解决问题,总数看作5份,未读的占2份,已读的占(5-2)份,列式为48÷(5-2)×2或48÷[(5-2)÷2]有的同学把已读的看作单位“1”,未读的是已读的 ,列式为48× ,也有的同学把未读的看作单位“1”,已读的是未读的
,列式为48÷ 等。
通过思维训练,进一步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使所學知识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跳出旧的思维模式,求异创新,异中求佳,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