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唐代婚俗文化对“礼”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探讨

2018-02-12杨心怡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唐代继承发展

杨心怡

摘  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环的婚俗文化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其流传下来的婚俗文化形式对当代社会生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唐代婚俗文化既有对之前朝代传统“六礼”的传承,也有因思想自由而呈现出礼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唐代;婚俗文化;“礼”;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1

中国是礼仪之邦,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婚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今天的婚俗文化中还能看到唐代流传下来的痕迹。唐代婚俗文化既有对之前朝代传统“六礼”的传承,也有因政策开明而呈现出礼的包容性发展。

一、继承“六礼”——生命繁衍与文化传承

从《大唐开元礼》和《唐律疏议·户婚》中的记载可见,唐代的婚姻礼仪与《仪礼·士昏礼》中的记载一样,也是依照六礼来完成婚姻行为。《唐律疏议·户婚》卷十三“以妻为妾”条云:“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1]说明“六礼”仍然是唐代结婚的必经程序。六礼程序以男方纳采主动启动程序开始,女方被动选择是否同意继续共同进行下去,直到婚礼完成,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既没有如同西方那样宗教式的结婚仪式,也没有朝廷官府统一办理的登记手续,“六礼”是男女双方成为合法夫妻的唯一程序和证明形式,也是民族生命得以合法繁衍的有效证明。

从纳采、问名、纳吉、納徵、请期、亲迎这“六礼”的婚俗文化背后,可以看到男女双方聘礼与嫁妆进行了经济利益的交换,看到一场婚姻与利益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更深的文化内涵层面来看,“六礼”这种婚俗文化也承载着深层次的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整体来看,在婚俗仪式中,大都是以男子为主体,在隆重与肃穆的重要礼仪下,表现着一种礼的文化传承,很多情况下个体的婚姻不是按照自身的意愿来进行的,而是因袭祖先们留传下来的“规矩”和社会文化习俗,这是一种文化模式的传承。其次,在强大的婚俗文化的社会形态背后,个体也要寻找个人在婚俗仪式中所特有的特殊精神内涵。

就个体自身来说,每个人的一生要经过四次大的礼仪形式: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和丧葬礼。而婚礼是礼仪的根本,是人生最关键最根本的程序,这种程序是传承的,是一代一代继续下去的,具有信仰的、民俗的精神。[2]婚礼是人生中的重大仪式,是一个人融入另一个家庭的鲜明标志,是努力建立个体家庭和发展一个家族必要关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六礼”的婚礼仪式把个体的“我”同化于社会之中,并确定“我”在家族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婚姻缔结中的各种仪式,则是向亲族、社会取得理解认同的最重要、最庄严的形式。因此,在“六礼”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生命的繁衍,文化的传承。

二、发展“六礼”——思想的自由与包容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习俗文化与朝廷法律规定有着很多相背离的现象。尤其在婚俗文化方面,不论是婚前恋爱还是离婚改嫁的礼仪都产生了与传统法律不一致的情况,在具体的婚俗实践上反映了社会的思想自由和极大包容性。

首先,表现在性意识和性观念的开放。《旧唐书》记载太平公主为其母亲武则天推荐男宠张昌宗兄弟。谏官朱敬也曾在朝廷当着群臣之面力谏武则天:“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固应足矣。近闻尚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髟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但对于如此大胆的建议,武则天并没有降罪于朱敬,可见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性观念十分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呆板的婚俗文化。

其次,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的社会地位相比于其他时代有所提高,当时民间劳动妇女常年在外劳动,所受礼教熏陶、束缚较少,与男性接触较多,自由恋爱、婚媾的事比较常见。此外,女子与情人私奔之事也时有发生,如《北梦琐言》卷六载:“台州女子萧惟香与进士王玄宴相恋,私奔琅琊,住在旅社中”。可见,唐代广大民间女子都能这样大胆直接地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上层社会妇女爱情自由更是不言而喻了。唐代儒家礼法教义的式微为两性自由婚恋提供了机缘。

最后,唐代婚俗礼仪中有一个比较特殊也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男到女家成婚,“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既是遂就夫家成礼,累积寒暑,不向夫家,或逢诞育,男女非止一二。”[3]这种现象属于唐代婚姻中的一般情形,但与人们常说的入赘不同,南方只是就近到岳丈家结婚而已。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合常规礼法的婚姻礼俗,却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化,使得原本的婚姻礼俗就不像古代礼书上所描述的那么刻板,体现了唐朝礼的变通性与开放性。此外,唐代寡妇改嫁现象频繁且被社会和家庭所认可。众所周知,唐高宗娶了父亲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后,唐玄宗纳儿媳杨玉环为贵妃。这种流行于统治阶级上层的改嫁现象看似目无国家法律,但毋庸置疑,这种现象不仅是妇女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而且相对于整个古代文化来说,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明显反抗,是礼对于开放思想的一种包容。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家庭的婚嫁礼俗仍有许多形式是唐代婚俗的遗留。因此了解唐代的婚俗文化,深入探究婚俗文化中蕴涵的“礼”的文化内涵,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改变当代婚姻礼俗中的陈规陋习,树立一种新型的自由、文明的婚嫁观念,将会有着很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

注释:

[1]《唐律疏议·户婚》(十三卷)。

[2]刘昌安 温勤能《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武汉:湖北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2]丛书编委会《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

[3]李盼盼《唐代婚姻制度与近代婚姻制度的对比分析》,法制博览,2017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唐代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