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洛尼姆斯基短篇小说中的印象主义元素探究

2018-02-12牛姗姗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

牛姗姗

摘  要:米哈伊尔·莱昂尼多维奇·斯洛尼姆斯基(1897-1972)苏联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重要成员之一。早期短篇小说集《第六步兵营》曾受到高尔基,什克洛夫斯基,施瓦尔茨等人的好评。受俄罗斯二十年代文学思潮影响,其作品中存在鲜明的现代元素,其中以印象主义元素最为突出。本文以短篇小说《野蛮人》为例,对其印象主义元素及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斯洛尼姆斯基;印象主义;《野蛮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一、前言

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流派起源于绘画领域。印象派绘画这种新艺术形式从产生开始,便迅速发展成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当时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他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尤其是对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88年,詹姆斯在其创作随笔《小说的艺术》中提到:“小说,在其最宽泛的定义上就是个人生活印象的直接反映。”詹姆斯的理论使小说创作思想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即从以思考为写作基础发展到以感悟为写作基础。因为这种新的写作技巧跟印象派绘画有着相似的美学追求,福特把这种新的写作技巧命名为“印象主义”。

俄罗斯文学的印象主义启蒙于费特和丘特切夫等为代表的“纯艺术”派,这不可避免地会对俄国其他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

二、印象式开篇

印象主义代表作家康拉德和福特就曾逐渐发展起一种印象主义文学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故事由一个给出的强烈印象开始,然后闪回,再向前推进。印象主义代表作家福特认为,必须要以给出强烈印象的方式让主人公出场,然后闪回,再向前推进。斯洛尼姆斯基的《野蛮人》就是以非编年史的叙事展开故事情节的 ,主人公的出场方式也是从给出的强烈印象开始。

下面是短篇小说《野蛮人》的开篇:

“当人的裸体被改变的时候,他就用衣服遮盖住那些人类的缺陷,为了不让眼睛看到在战争中被割伤的身体。亚伯拉罕用长长的线从这本厚重泛黄的订购簿中划去了那些在西装做好后偿还完债务和那些死掉了的订购人。”——这两句话表现出了当时正值战乱年代,残酷的战争吞噬着人类的肉体甚至生命,而老裁缝则是专门为军人和士兵做衣服的人。

“如果亚伯拉罕死去,他的名字也会跟着腐烂,就像那被蛾子磕出洞的裙子。”——表现出亚伯拉罕对生活的绝望态度,以及窘迫的生活状态。

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最富有特征性的、最朴素精确的东西,把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形象、所从事的工作等等都交代出来,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段长长的内容。

小说的开篇是对老裁缝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一段描写。虽然语言质朴,却把老裁缝的生活状态和当时时代背景刻画栩栩如生,犹如一幅画像,映入读者的脑海中。虽然场景很简单,却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刺激到了读者的感官。

三、碎片式叙述手法

印象主义作家为了创造空间化的时间瞬间来展示印象,通过场景片段的来回穿插把过去和现在融合在一起。为了描述不同事件产生的印象,通过模仿印象主义画家常常使用的并置手段,他们或将不同的画面穿插放置在一起,或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章节分别处理,这种对故事情节的空间化处理,融进了作家的审美观,体现了作家对主体意识的建构。

短篇小说《野蛮人》共分为八章。作者运用分隔章节的方式将两条线索交缠起来。第 I,III,V,VII,VIII 章叙述的是裁缝亚伯拉罕一家的故事;第 II,IV,VI,VII 章讲述的是军人伊万·格鲁德的故事。

从小说的情节和场景的安排上来看,《野蛮人》已不再是把断裂的场景简单地拼贴重置。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节奏。小说的场景在老裁缝家,格鲁达家,战场之间穿梭。几乎每一章节都是以冲突开头,并以冲突暂时缓解而结束。然而前一章的沖突又引起后一章新的冲突。

第二章,冲突体现在格鲁达与抽屉柜。每次格鲁达都会撞到那个抽屉柜,然后暴怒,暴露了格鲁达的野蛮性格。

第三章,冲突体现在格鲁达与老裁缝之间。暴躁的格鲁达找老裁缝做衣服,紧张的气氛也是人物关系中的冲突体现。冲突缓解体现在老裁缝让妻子列维卡把做好的衣服给格鲁达送去。

第四章中,冲突体现在格鲁达对列维卡心生歹意,企图侵犯她。冲突缓解体现在偷窥者大胡子的出现。

第五章,冲突体现在大胡子企图侵犯列维卡,并用国家的食材贿赂她。冲突缓解体现在茶炊摔碎,食物洒落一地。格鲁达闯进房间。

第六章,冲突体现在格鲁达与苏维埃成员开会,被指控侵占国家食材为私用。冲突缓解,格鲁达上前线。

第七章,冲突体现在格鲁达在战场上与敌人的火拼。冲突缓解体现在格鲁达战死沙场。

第八章,冲突体现在老裁缝在订购簿上划掉格鲁达名字时情绪上的波动。冲突缓解体现在面朝大海,潮来潮去,悟出人生真谛。

四、人物刻画凝聚法

印象主义作家善于在某一条件下描绘瞬间的感觉印象。这也是斯洛尼姆斯基在文学中常用的印象主义手法之一。用某一最富特征的词句来刻画人物,并给读者留下整体印象的方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凝聚法。在大胡子男人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就特意写到他令人作呕的鼻毛“在那张圆形的脸上,右鼻孔里的一颗痦子上支棱出一根黑色的毛”,这颗痦子在他对亚伯拉罕的妻子列维卡心生歹意的时候再次出现“他向坐在沙发上的列为卡紧紧地靠过去,软塌塌的肩膀烧得滚烫。一根黑色蜷曲的毛着从右边的鼻孔里支棱出来。”作者将人物的某一身体特征放大到遮蔽人本身的程度,从而揭示人物的另一张兽性面孔。斯洛尼姆斯基直接将同一画面置于不同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借由后者的联想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作者通篇从未提及大胡子的姓氏,全篇称其为大胡子,或者长痦子的人,除此之外并未对该人物的其他特点进行描绘。这一手法旨在用其标志性的特征来刻画人物的同时,也暗指该人物的平庸,苍白,毫无个性。

再来看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老裁縫名叫亚伯拉罕,圣经中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拣选并给予祝福的人。神赐名“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因此亚伯拉罕也是虔诚信徒的象征。命名老裁缝为亚伯拉罕也是对其形象的一种印象式标记。而格鲁达在俄语中含义为“一大堆”,表明其固执笨重的人物属性。

五、瞬间与永恒的融合

短篇小说《野蛮人》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以亚伯拉罕一家为主的宗教性质的故事线,另一条则是以伊万·格鲁达为主的日常性质的故事线。主人公老裁缝亚伯拉罕的形象具有恒常的时间模糊感,我们不知道他的身世,不知道他所处的年代,更不知他从何时起坐在登记簿前工作的,在故事结尾处,他依旧坐在登记簿前,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时间消融生命,制造离奇,在亚伯拉罕一家亘古如斯的时间现实感面前,滋生了历史。从而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这个故事仿佛发生在过去,也仿佛就在眼前。

印象主义作家往往热衷于将主客观的时间或瞬间与超时空的无限的延续性相融合。作家对短篇小说《野蛮人》结尾的处理就具有这种延续性。

小说的结尾,首先是老裁缝的孩子在大海前哭叫着,因为他知道自己将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裁缝,他的儿子也将成为一个裁缝,儿子的儿子,也将成为一个裁缝。作者借孩子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子承父业的景象。通过永恒的职业表达了对永恒命运的思考。

老裁缝坐在大海面前,看着浪花来了又去,不禁思考着:“人啊——就像这海浪。来了又去……来了又去”

老裁缝面朝大海,思索着人生。此时大海已成为一个媒介,与老裁缝之间发生了镜像反应,之前所有印象的叠加,通过镜像的催发,产生了质变,故事由原本的外部世界转移到了主人公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使老裁缝产生了精神上的顿悟,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升华,并道出令人绝望的人生真谛。

结语:

一百个印象主义作家会描绘出一百个形态各异的现实,这取决于作家们各不相同的文化底蕴与内在气质。斯洛尼姆斯基对印象主义元素的运用体现出其丰富的创造力及对现有文学形式的突破与新的尝试。作家作品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象征主义元素,怪诞因素等等。其作品还有继续深度挖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淼文,赵晓彬. “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J]. 俄罗斯文艺,2015(3).

[2]孙晓青. 文学印象主义[J]. 外国文学,2015,(7).

[3]肖艳丹. 契诃夫小说与文学印象主义[D].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张捷. 关于“谢拉皮翁兄弟”及其自传[J]. 苏联文学, 1986(4).

[5]Слонимский М.Л. Завтра: Проз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M]. Л.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87.

[6]Тынянов Ю.Н.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АльманахI//Поэтика. Исто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ино[M]. М., Наука, 1977.

[7]Фрезинский Б.Я. Судьбы Серапионов[M]. М.,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 2003.

[8]Фрезинский Б.Я. Моиска еврейских судеб. ХХ век. [M]. М. Книжники, 2008.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光与色
沈从文文学评论的印象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