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骏治湿经验举要
2018-02-12温晶朱子昭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天津301500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天津300070
★ 温晶 朱子昭(1.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500;2.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 天津 300070)
湿为六气之一,为长夏主气。湿气太过则为湿邪,是属性潮湿的致病因素的总称[1]。其致病范围广泛,可影响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涉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在诸多疾病中,都可以看到湿证或兼夹湿邪的表现。张国骏教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上潜心钻研《伤寒论》,继承发扬仲景辨证论治思维。笔者在跟随张教授门诊期间,发现湿邪为患者甚多,有体内生湿阻塞经络者,有湿浊内蕴而发湿疹、荨麻疹者,其类型多,范围广,经服用中药治疗后效果甚佳,值得我们悉心学习。笔者兹不揣浅陋,将张教授治湿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张教授认为湿邪当分为内外二种,外感湿者多伴有内伤。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所致,内伤多因脾胃运化水湿失调为主,涉及肺、肾两脏。但脏腑原本各司其职,若相互间功能不协调,则可造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失调,其他脏腑亦可导致湿邪为患。
2 病势预后
湿性粘滞,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以慢性者、病久者及体弱或年老者多见。但张教授认为,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而对于年轻、新发、体质较强者,尤其病性属实证者,可通过利小便法使湿邪速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3 临床治疗
在治疗方面,张教授经验丰富,认识颇有见地,临床疗效确切。笔者根据随诊心得,将张教授治疗经验概括为五大方面。
3.1 调理脾胃为先 脾胃同居中焦,脾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健,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则可减少湿浊内生之可能。因此,张教授治湿从脾胃着手,且标本兼顾,祛湿的同时注重健脾,多以山药、白术、茯苓之药健脾以化湿,脾健而湿运。对于脾虚湿盛型患者,此法更为适用。
3.2 注重予邪出路 予邪出路是张仲景治湿乃至贯穿于整部《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张教授经过数十年精心研读,不光对其进行总结,亦谨承仲景之志,将其应用于临床湿证的治疗当中。
“利小便”和“发汗”为祛湿的两大途径。对于湿浊内蕴较盛者,临床常以五苓散、三仁汤、八正散及萹蓄、瞿麦、车前等利其小便,使湿浊从小便而去。张教授祛湿却少用汗法,以汗法需掌控分寸,而病人多不易把握,且不甚便捷。谨以少量风药,如防风、荆芥等以微散其风寒湿。另外,对于一些兼夹湿邪的病证,如湿浊为重,常先行祛湿而后随证治之。
3.3 适当运用温药温药 可用于寒湿证毫无疑问,但张教授认为湿热证亦可用温药。在湿热证的治疗中,若一味单用寒凉药物,则恐寒凉太过而伤及阳气。因湿为阴邪,温性药物可助阳化气,阳气通行则利于湿化。因此,恰当运用温药,一则助人阳气以化湿,二则顾护人体阳气。只是须谨记温药运用的比例,要恰到好处,以免过于温燥伤阴。
3.4 治湿不忘养阴 通常在体内津液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湿浊愈多则津伤愈重。临证中,湿浊内蕴患者亦多伴有津伤症状。因此,张教授在祛湿的同时,不忘滋养阴津,对于阴伤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沙参之属,而阴伤不明显者,亦于后期酌加护阴药物,以免湿去而阴伤。此外,阴液得养有助于行湿。《温病条辨》记载:“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有增水行舟之说,此处但取其意,而成增水以行湿,阴足而湿去[2]。
3.5 和解以助祛湿 和解法即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津液的偏盛得到调整,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3]。脏腑功能不相调和,亦可化生湿浊,因此,以和解法来调和脏腑功能,使相互间恢复平衡状态,对祛湿运湿大有裨益。临床上,张教授多运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调理枢机,半夏泻心汤及泻心汤类以调和脾胃斡旋中焦,疗效良好。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42岁,2011年7月以荨麻疹3个月就诊于张教授。患者平素喜食肉类,4月身起荨麻疹,至今未愈。周身均有发作,呈大小不等风团样,色红,瘙痒难耐,纳可,寐安,大便日一行,经用外敷药效果不明显。观其舌红暗而腻,诊为湿热内蕴。拟汤剂7剂。方为:柴胡15g,黄芩10g,杏仁 15g,白蔻 6g,薏苡仁20g,萹蓄15g,瞿麦 15g,通草 10g,厚朴 10g,半夏 12g,滑石 15g,竹叶10g,白术15g,茯苓20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防风15g,野菊花15g,芦根20g。7剂后复诊,荨麻疹明显减轻,舌淡而苔薄。故减去野菊花、竹叶,并减少萹蓄、瞿麦、滑石、通草的药量,加山药15g,又服10剂而愈。
按语:张教授治湿,标本兼顾,治从脾胃。患者舌红暗而腻,荨麻疹色红,又平素多食羊肉,故诊为湿热内蕴,治当以湿热利湿为首。而脾为生湿之源,故又当兼顾健脾以祛湿。方以三仁汤为主方,宣上、畅中、利下,调畅三焦,而清热利湿,又加萹蓄、瞿麦以助清热利湿,分消三焦,而以利小便为主,又有白术之健脾燥湿,茯苓之健脾渗湿,均取其健脾祛湿之意。因患者荨麻疹呈游走性,故加防风以祛风胜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皮科常用药。野菊花以清其热,芦根甘润性凉,可助热下,其润又防伤阴,为恩师临床常用的佐药。全方将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祛风胜湿等法融为一体,清热而有度,利湿而不伤阴,标本兼顾。二诊中因部分湿热已除,故减野菊花以防伤阳,加健脾之山药以顾护脾胃之本。
5 结语
湿证种类繁杂范围广泛,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张国骏教授在治疗湿证时,以调理脾胃功能为先,重视予邪出路和调和之法,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适当加以温药或养阴之品以助驱湿,使机体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则湿去而病情向愈,值得我们临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