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延后拱棚辣椒栽培技术
2018-02-12董建平姜金虎
董建平 姜金虎 俞 敏
秋延后拱棚辣椒生产,青椒多次采收,供应9—12月期间蔬菜市场,其生产周期短,效益好。但辣椒生长要经历一年中气温最高、雨水最多、光照最强的夏季,这样的环境条件对辣椒生产很不利,只有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取得较好收益。
1 选用良种
秋延后拱棚辣椒生长前期常经历高温、强光、干旱,后期常经历低温、寡照、高湿,对种植品种要求严格。应根据当地市场特点选择抗病、耐热、抗逆性强、早熟或中早熟、坐果集中、连续结果性好的品种。线椒品种可选用辣丰九号、美早佳、华之秀36、中辣40、鲜辣50等;螺丝椒可选用青螺王子、英雄大螺丝、西北旅旋风等品种;牛角椒可选用墨秀8号、901、拳王等品种。每亩用种量30~50 g。
2 适期育苗
拱棚秋延线椒一般6月上旬育苗,螺丝椒、牛角椒6月中下旬育苗。
3 培育壮苗
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将种子放在50~55℃的热水中并搅动,5分钟后加冷水,使水温降到30℃,继续浸泡4~6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浸种15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一般不需要催芽即可播种。秋延辣椒在扣膜的大棚内育苗,棚膜外覆盖遮阳网,四边农膜撩起,保证通风,同时在通风口处加防虫网。苗床四周修筑土堰,严防雨天进水。
1)土法育苗。苗床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通风条件好,前茬未种植茄果类、瓜豆类蔬菜的地块。每亩需苗床20 m2。每20 m2苗床施入优质商品有机肥15 kg左右,充分旋耕后,喷洒90%恶霉灵3 000倍液+50%辛硫磷800倍液,然后灌水,待水渗完、土表无明水时,均匀撒播种子,播种盖土后再用90%恶霉灵3 000倍液喷洒床面,也可亩用武夷菌素1 kg处理土壤,预防苗期病害。
2)基质育苗。选用有机质含量高、保水性较好的商品基质,为防止高温天气基质失水快,浇水勤则易脱肥等情况发生,可在基质中添加5%左右的生茬土或者10%左右的腐熟羊粪。播种浇水后,覆盖报纸或草帘。大部分种子出苗时,在傍晚及时取掉覆盖物。
育苗期间主要做好降温、防雨、防蚜工作。苗龄35~40天(真叶 5~7片)即可定植。
4 合理定植
1)整地施肥。前茬收获后,立即整地施肥,亩施生物有机肥100 kg、硫基复合肥50 kg。滴灌栽培的采用垄上定植法,非滴灌栽培的采用垄沟半坡定植法。
2)定植。定植前建好大棚。线椒定植时间为7月上中旬,密度4 000株/亩左右,行距60 cm,株距30 cm。螺丝椒和牛角椒定植时间7月中下旬,密度3 000/株亩左右,行距 60 cm,株距40 cm。
选阴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可用恩益碧每袋对水15 kg蘸根,以促进辣椒缓苗提高抗病性。定植结束后,可用70%恶霉灵+50%烯酰吗啉或50%氟啶胺(福帅得)进行定向喷雾,喷雾的部位以根颈与土壤接触处为主,使药液顺茎干渗入土壤,效果较好。结合浇定植水,每亩可冲施真根 (40%腐殖酸)2.5 kg促进缓苗。分墒后立即使用70%恶霉灵+50%烯酰吗啉或50%氟啶胺进行第2次定向喷雾,预防疫病(注意在浇缓苗水前必须定向喷药,否则可能出现全田死苗现象)。定植后1周左右浇第2次水,促进缓苗,降低地温。
5 科学管理
1)结果前期。以降温补水成花为主,8月下旬以前天气以高温、强光为主,不适宜辣椒的正常生长,可在棚膜上覆盖遮阳网、泼泥浆或向棚膜喷降温剂(利凉)等,棚膜四周离地面1 m左右,以利通风(8月上旬,可取掉遮阳网)。小水勤浇,并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气。门椒坐稳后及时浇水,亩冲施水溶复合肥5 kg,促果膨大。
2)结果盛期。以控温补肥促产为主,9月至10月进入大量结果期,温度和光照均适宜辣椒生长。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28℃,夜温应保持在15℃以上。土壤保持见干见湿,小水勤浇,严禁大水漫灌和积水。结合浇水,冲施水溶复合肥2~3次,每次10 kg/亩。进入盛果期枝叶郁闭,打掉门椒以下的全部侧枝,剪除下部的老、病、黄叶,及细小的侧枝以及无果枝,促进集中多结果。
3)采收期。以促熟集养增质为主,10月下旬,当夜间气温降至15℃以下时,夜间应把棚膜盖严,仅白天放风。当外界气温降至5℃时,棚内加盖小拱棚,以防辣椒受冻害。摘除嫩梢,必要时还要清除部分上层小果,促进营养向下部果实集中,可有效提高单果重量。这样非常有利于形成均匀一致的大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应积极采用。
6 病虫防治
秋延后辣椒主要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蚜虫等。防治疫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氰霜唑3 000倍液,38%精甲·霜脲氰 1 500倍液或18.7%烯酰·吡唑醚菌酯1 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病毒病要及早防治媒介昆虫,在病害发生初期可喷0.5%甾烯醇500倍液或6%寡糖·蛋白800倍液+碧护5 000倍液,连喷2~3次。炭疽病可选用50%咪鲜胺锰盐1 500倍液,或30%吡唑醚菌酯2 000倍液,或70%肟菌·戊唑醇3 000倍喷雾。蚜虫、白粉虱可用75%螺虫·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800倍液,20%啶虫脒5 000倍液+5%联苯菊酯1 500倍液进行喷雾,喷雾时应将喷头对准叶背,药液要尽可能喷到虫体上,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轮换用药。菜青虫用5%美除1 000倍液杀卵,用5%天剑3 000倍液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