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小林教授从脾论治郁火
2018-02-12郑玉娇赵林华
郑玉娇,逄 冰,杨 帆,赵林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郁火”是阳气不得发散,郁于体内而化火的一 种热性病证。其热势郁遏缠绵,见证独特,非一般之火热病邪,盖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或无力散发所致为病[1]。仝小林教授秉承李东垣“ 补土”学术思想,认为郁火证的病机要点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试对郁火证进行总结和分析,将仝教授临床对于该病的理解和治疗论述如下。
1 郁火证的理论基础
从字面上解读郁火证,郁者,积聚也。气化失司,气机阻滞闭而不行则为郁[2]。《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乃内生致病的主要病机,气血不和,诸邪积郁体内不得散而发为疾病。火者,阳邪也。其性炎上,其性燔灼。又有言“气有余便是火”,说明阳气偏盛,郁于体内,阳亢而产生各种火症。此“火”乃内生之火,与阳气有直接的关系。
郁火证溯源可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提出了火郁于内而应发散之治则,为人们认识“郁火”做了铺垫。《证治汇补》中明确提出了郁火的3种病因病机,包括素体内热者外感风寒所致郁火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者以及脾胃虚弱阳气被遏导致郁火者,说明了郁火证非一般之火证,外感内生均可致病。而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提出应根据郁火的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方药。若因外邪为犯则宜柴胡剂或升阳散火汤,若郁火在经发为疮疡痈疽则当用连翘归尾煎之类轻宣散之。李东垣称郁火证为“阴火”,其有“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论,明确指出该病的核心病位在于中焦脾胃。对于“阴火”的症状,东垣描述为“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等火热症状。总体来说,郁火证病位在脾,其病变主要乘袭人体之眼、耳、口、鼻、咽喉等官窍及肌表皮肤,表现为火热之症。
西医疾病中并没有“郁火”一病,但根据郁火证之症状和病理病机,可以把慢性鼻炎、咽炎、口腔溃疡等兼见目干、咽干、病变部位灼热感等火热症状的这部分情况归属于郁火证[3-5]。一些皮肤病如痤疮、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等也常具有郁火证的病机特点[6-9]。另外,郁火证还可以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特殊表现等同,即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不出现常见的疼、麻、木、凉症状,反而出现四肢灼热甚或灼痛,又称为“反雷诺现象”,西医认为此为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损伤[10-12]。除此之外,凡见肤灼窍热之症及伴随脾胃症状,临床诊疗时均可以考虑从“郁火”入手。
2 郁火证的病机探讨
仝教授认为郁火证之病机有三[13]:一是阳气偏盛,郁于中焦,脾胃壅滞而使其不得发散,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出现各种火热之症,此为阳气的相对不足,即阳气遏型郁火证;二是脾胃气虚,无力散发阳气,致使阳气郁积于官窍肌表等留止之处,化火化热,故出现虚性功能亢进,表现出体表的火热症状,其为阳气的绝对不足,即阳气虚型郁火证;三是脾胃虚而湿热遏于中焦,阳被湿困,难以升发而郁积于肤窍,此即阳气虚而湿热郁遏型郁火证。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阳气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乃为其病机核心。
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郁火证之病位主要表现在官窍、皮肤及四肢。并提出了郁火证的病理特点乃“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窍为阳气升散游行之出路,也是病理性阳气留止之处。若阳郁于内不得发散,则容易郁积在各窍而化火。此处窍泛指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咽喉等。郁火在眼则为结膜炎,在耳则为耳鸣如蝉、中耳炎,在口则为唇炎、口腔溃疡,在鼻则为鼻炎,在舌则为舌炎,在咽喉则为咽喉炎,等等。同时,郁火证发于皮肤、四肢则表现为皮肤灼热,以四肢灼热或手足心热为主,通常不伴皮温升高,临床常见的典型疾病是灼热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于典型的火热证,郁火证是由于热郁于里而不张扬于外,其表里不一,仅观其症状则很难一目了然[14]。但究郁火证之根本病机,乃病在脾。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有病,气机升降失调,首先引起的是气机紊乱,可致气滞、气郁。因此,郁火证实因气机升降紊乱,阳气发越受阻不得外达而化为火。可以说脾是解郁升阳散热之根本,故火郁者首当治脾。
3 郁火证的辨证论治
3.1 阳气遏型郁火证——升阳散火汤 阳气遏型郁火证的病机是脾胃气机壅滞使阳气无法发散,为阳气的相对不足。其火热症状较明显,而虚象不明显或较轻。所谓“火郁发之”,阳热郁于体内,当以因势利导之大法发之散之,给邪气以出路,我们又称此治法为“升阳散火”。阳气在上而走清窍,在用药上当以中药清轻上浮之品升发阳气。常用的药有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这些药均味辛质轻药性升浮,又统称为“风药”,其功能疏散宣透,能引邪上行发表而散郁火。风药又包括温性风药和凉性风药,在临床运用时又须根据不同的症状而具体对待[15]。治疗阳气遏型郁火证的代表方剂则为李东垣经典名方——升阳散火汤。此方乃运用风药升发阳气,宣散郁火的典型方剂,运用要点在于郁火证中脾虚症状较轻,热象明显者[16]。仝教授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阳气遏型郁火证,疗效甚佳。
3.2 阳气虚型郁火证——补中益气汤 阳气虚型郁火证则主因脾虚严重,中气不足无力托举,清阳不升,热壅于内,为阳气的绝对不足。该证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低热缠绵难愈,气短乏力,纳差,困倦,可见久泻、小腹坠胀、脏器脱垂等中气下陷症状。因此治疗该证型时应当着重于本,以固护脾土为要。在临床上,我们采用的治法主要是甘温除热。“甘温除热”大法由李东垣首先系统地提出,在《脾胃论》《内伤外辨惑论》中多有提及,其含义是用味甘性温的中药治疗虚证发热。甘温除热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所谓内伤劳倦当以补脾土为要,而补益之药多味甘性温。常用药为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等药益气补中,中土健而气机调,郁火得以散。运用该法治疗此证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强健中焦而除虚热。气血相互为依。气虚严重通常影响血的正常生理功能,故临床该方常可根据实际病情配伍一些补血行血之药,使气血皆能得以扶持,阴阳和谐而郁火消[17]。
3.3 阳气虚而湿热郁遏型郁火证——升阳益胃汤 郁火证的重要病机之一为湿热[18],为阴土,喜燥恶湿。脾胃气虚则无法运化水湿,日久化热而导致湿热内生。因此,阳气虚而湿热郁遏型郁火证亦为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患者临床常见热势缠绵,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或有口苦,或有大便黏臭等湿热之象。针对此证,当以“益气升阳,清热化湿”为主要治法。我们临床上常以陈皮、茯苓、泽泻等药以运脾化湿,助中焦运化而调气机;黄连、半夏清热燥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等风药升发阳气。诸药配伍,升阳除湿健脾并举而除郁火。治疗此证的代表方剂为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该方的核心指征为脾胃的症状,包括纳呆、神疲、大便溏泄或黏臭,舌象通常为胖大齿痕,脉常濡或细弱[19]。该方中诸药相伍为用,运脾化湿,升中寓补,补脾胃除湿热而散阴火,虚实皆调[20]。
4 病案举例
4.1 升阳散火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女,60岁,2015年就诊。症见耳鸣、耳痒,咽部干痒、咽部异物感,晨起口苦,自汗、烘热汗出,急躁易怒,喜太息,头晕,记忆力减退,食凉、硬食物则胃胀,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沉弦弱。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郁火证。处方:升阳益胃汤加减。方药:葛根 30 g,升麻 9 g,柴胡 9 g,羌活 9 g,独活 15 g,防风 9 g,黄连 15 g,知母 30 g,赤芍 30 g,黄芪 30 g,党参 15 g,淫羊藿 15 g,枸杞子 15 g,鸡血藤 15 g,生姜 15 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12剂后患者咽痒、咽部异物感较前明显减轻,急躁易怒改善80%,自汗、烘热汗出减轻50%,余症皆见不同程度的缓解。
按:本案为升阳散火汤治疗郁火证的典型案例。患者见明显的耳部、咽部、口部热症,为阳气不升,滞于官窍,郁而化热,故当因势利导而散其热。而饮食不适则胃胀,此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故观该患者诸热之象,盖因脾胃气虚,阳气无力散发,从而表现出虚性亢进,因此当补脾土而除其虚热。同时考虑到患者年逾六十,肝脾肾功能皆见减退,虽在外表现为急躁易怒、烘热汗出等一系列更年期诸症,在治疗上当着眼于肝脾肾而调其本。综合辨证,施以升阳散火汤加减,以葛根、升麻、柴胡、羌活、独活升发阳气,散其郁热,以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加淫羊藿、枸杞子以补肝肾固根本。诸药并用,标本兼治。
4.2 升阳散火汤治疗灼热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女,44岁。患者2014年因口干渴、下肢烧灼感就诊于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FBG) 17.58 mmol/L。症见四肢发麻、干燥,双下肢沉重、烧灼感,双足过电感,口干、口渴,大便日1行、质干,小便黄,尿频、夜尿4~5次。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弱。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郁火证。处方:升阳散火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药:黄芪 30 g,桂枝 9 g,鸡血藤 30 g,葛根 30 g,羌活 9 g,独活 15 g,黄连 6 g,知母 15 g,生姜 9 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8剂后患者双下肢沉重、烧灼感减轻40%,口干渴明显缓解,自觉四肢皮肤较前湿润,双手掌尤甚,大便日1次、稍干,小便调,夜尿3~4次。继服该方加减后诸症大有改善。
按:本案患者见四肢干燥、下肢烧灼感及口干口渴等“热态”,脾虚症状虽不显,但从舌脉上看为湿热中阻,运化无力。脾气无力运化,则阳气被遏于脾土之中,郁而化热。此热尤以四肢、官窍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热缠绵难愈。故治疗应因势利导,使阳气升而郁火散,以升阳散火汤宣发郁热而治其“热态”。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中属于“血痹”范畴,盖因营卫不和,血脉痹而不通,出现四肢的感觉神经异常。黄芪桂枝五物汤则为治疗该病的“靶方”,因此本案在治疗上施以升阳散火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态靶结合而治其标本。
4.3 升阳益胃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患者,女,62岁。患者素有急躁易怒,2010年因大怒而全身气窜,影响睡眠,中西医治疗均不见缓解,于2015年仝教授处就诊。症见急躁易怒,周身气窜,右胁下胀痛,得嗳气或矢气后舒,胃脘及腹部胀满不适,自觉胸腹、后背烧灼感,口苦,身热不扬,纳可,眠差,大便日行1次,质黏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据证舌脉,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为郁火证。处方:升阳益胃汤加减。方药:黄芪 30 g,党参 15 g,炒白术 9 g,黄连 6 g,清半夏 9 g,陈皮 9 g,茯苓 15 g,泽泻 9 g,羌活 15 g,独活 30 g,白芍 30g,生姜 9 g,大枣 9 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上方28剂后患者周身气窜及右胁下胀痛减轻50%,胸腹后背灼热感明显缓解。现症见周身气窜、脘腹及肝周明显,右胁下胀痛,矢气较多,身热不扬,心烦易怒,改上方泽泻为15 g,加制香附 9 g,郁金 9 g,延胡索 9 g,川楝子 9 g。继服28剂后患者气窜、胁肋胀痛较前明显好转,身热减退,余诸症皆有改善。
按:分析该患者症状,其具有明显的胸腹后背灼热及脘腹胀满,伴身热不扬、口苦、便黏臭等症状,此为湿热困脾,气机紊乱,阳气不升,可以明确辨证为阳气虚而湿热郁遏郁火证。而周身气窜、胁肋胀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均为肝郁化火之证。因此选用升阳益胃汤以运脾化湿,升发阳气。方中党参、白术、黄芪甘温补中,健脾益气;陈皮、茯苓、泽泻、黄连则运脾化湿清热,以除中焦湿热;同时配以升散之羌活、独活而助阳气之升发。2诊考虑到患者胁下胀痛未除,肝郁气滞明显,故针对该证加以香附、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等“靶药”,理肝气之郁滞而缓解疼痛。此案患者症状特殊,西医无从入手,仝师从“郁火”考虑,另辟蹊径,疗效颇佳。
[1]刘鸿达. 郁火证初探[J]. 河北中医, 1985(2):15-16.
[2]杨琳,张丽萍. 浅论“火郁发之”[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9(10):727-729.
[3]许荣正.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在耳鼻眼口腔科中的临床应用[J]. 中医杂志, 1990(4):27-28.
[4]王素琴. 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60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00(6):31-32.
[5]丁阳,王长松. 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5(4):592-594.
[6]张等锋,裴海霞. 运用“火郁发之”理论治疗痤疮理论探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34):248.
[7]嘉士健,廖剑坤,曾德军,等. “火郁发之”立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5, 37(7):977-979,1072.
[8]唐伟,李里. 从“火郁发之”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12):19-21.
[9]汪静,谢志军,李海昌. 基于火郁理论探讨皮肤瘙痒症辨治[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6):64-66.
[10]韦姗姗. 仝小林教授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总结及其他运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牛玉红. 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6例[J].陕西中医, 2008, 29(10):1321-1322.
[12]刘文科,王佳,仝小林. 仝小林辨治糖尿病皮肤温度异常验案举隅[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4):625-626.
[13]仝小林. 维新医集[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4.
[14]赵绍琴,刘景源. 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J]. 中医杂志,1980(10):24-26.
[15]王中琳. 风药治疗火郁证配伍浅探[J]. 吉林中医药, 2003,23(8):42.
[16]王涵,周强,仝小林,等. 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5):743-744,753.
[17]胡一莉. 《内经》“火郁发之”内涵和实践价值[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6):1150-1152.
[18]黄为钧,赵进喜,丘立富. 李东垣“阴火学说”初探[J].中医杂志, 2015, 56(15):1265-1268.
[19]冯玉华,杨育同,闫润红. 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关性的文本挖掘[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3):359-362.
[20]袁媛,曾庆明.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4, 34(7):66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