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国际化视域下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2018-02-12石兆宏

关键词:国际化现代化转型

石兆宏

(济南社会科学院 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99)

城市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趋势。城市国际化通常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催发有关,但城市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基于全球化背景和国际化要求所展开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城市国际化往往有着更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城市国际化视域下的城市现代化转型作出研究,推动更加贴近国际化要求的城市现代化转型,为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谋得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一、城市国际化理论进程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定方向与轨迹,城市国际化的主要成果就是国际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回溯这个理论过程并对其中涉猎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是进一步讨论城市国际化视域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前提。

(一)城市国际化及国际城市研究的兴起

学术意义上的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发端于西方。近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在西方国家的展开,城市国际化成为一部分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城市作为贸易主体逐渐成为全球或地区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并拥有了国际城市的地位和发展特征。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和新国际分工的展开,西方一些主要城市进一步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控制节点,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基于这些背景,西方学者对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的关注和研究逐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和阐释也日渐清晰。

(二)西方国际城市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国际城市(世界城市)本身[注]关于“国际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表述方法。苏宁在其研究中指出,目前相关名称有“国际化都市”“国际化大都市”“国际性城市”“世界城市”“现代化世界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等诸多提法(参见苏宁:《世界城市理论综述与启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本文仍沿用“国际城市”的提法,但文献回顾涉及此概念都保留原作者的表述方法。。武前波和宁越敏[注]武前波,宁越敏:《国际城市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苏宁[注]苏宁:《世界城市理论综述与启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卫玲和戴江伟[注]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等分别对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演进过程作了梳理。总体来看,西方关于世界城市的认识与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概念提出阶段。“世界城市”(World City)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盖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提出,他从经济和商业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活动中具有最重要地位的城市。

二是概念界定阶段。20世纪60年代,霍尔(Peter Hall)从学术意义上对世界城市作了阐释,他将“世界城市”解释为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控制的大都市,并对七个世界城市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开启了对世界城市的学术研究。

三是推动世界城市研究体系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弗里德曼(J. Friedmann)和沃尔夫(G. Wolff)推动了对世界城市理论的扩展研究,他们将世界体系理论、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以及都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理论加以联结,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假设(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实现了世界城市研究体系的建构。

四是世界城市研究扩展和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扩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国学者萨森(Saskia Sassen)提出了“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概念;其二,是以拉夫堡大学泰勒(P. J. Taylor)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对相应理论体系的架构和阐释,推动了世界城市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城市国际化研究的主要视角与研究结论

(一)西方研究

西方学者对国际城市的关注和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视野扩展和研究视角转换的过程,郑剑锋[注]郑剑锋:《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11期。、苏宁[注]苏宁:《世界城市理论综述与启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屠启宇[注]屠启宇等:《国际城市发展报告》,《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卫玲和戴江伟[注]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等都关注到了这种视角转换,并作了相应的梳理和总结。大致来看,西方学术界主要是基于两个角度对问题作了透视和研究:

一是基于垂直等级关系,通过等级分层对世界城市作出界定和研究。霍尔、弗里德曼和萨森等学者都基于这一视角对问题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弗里德曼更是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将世界城市与新的国际分工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完整的“世界城市假说”。他认为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直接与它所掌握的全球经济权力有关。世界城市通常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它通过集聚和扩散全球资本,来整合和控制全球生产和市场。萨森的“全球城市”概念也是基于等级体系视角对问题作了研讨,但她更多强调了全球城市作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最佳场所的意义,认为只有那些有能力生产和出口金融产品以及高度专业化服务的城市才能成为国际城市。

二是基于横向联结关系,将不同层级的世界城市纳入一个网络体系中加以分析研究。21世纪以来,以泰勒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基于动态视角讨论了城市之间的关系和网络特征,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概念,认为“世界城市网络”是由枢纽层、节点层、次节点层城市相互联结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世界城市是这一网络体系中的“全球服务中心”。这一研究结论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等级层次角度对世界城市体系的认定,认为城市之间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关系,国际城市只是这个网络体系的主体,国际城市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网络体系,所有城市都有可能进入国际城市网络。

泰勒教授的研究团队不仅从网络联结的角度强调了世界城市的结构特征,也关注并研究了世界城市的等级关系。借助网络联结与等级层次两种视角的交叉,他们对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了更科学的认识与描述,并对世界城市展开了跟踪研究和分级排名。目前,GaWC的跟踪研究及其提出的分级排名指标,被视为最为科学的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西方学术界对国际城市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持续和深化。无论怎样,西方学者透视问题的关注点在于国际城市本身。国际城市的特征和评价标准是怎样的,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哪些城市拥有国际城市的赋存特征和地位,这些城市是基于何种机制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点城市,国际城市背后的发展依托及其与国际城市区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西方国际城市研究的主线。

(二)国内研究

国内城市国际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初期,研究者通常将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城市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来加以解释。李立勋指出,城市国际化是一种发展过程,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逐渐成为了国际型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这样的城市我们称其为国际城市[注]李立勋:《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城市》,《城市问题》,1994年第4期。。张可云基于动态视角对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作了界定,指出城市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与国际城市逐步接轨的过程,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进而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过程[注]张可云等:《中国省会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第4期。。于涛等人则进一步对国际城市作了分层,认为从动态的角度看,国际化城市是指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其中处在顶级和高级发展阶段的主要是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而国际性城市则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中级和初级发展阶段[注]于涛,徐素,杨钦宇:《国际化城市解读: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规划师》,2011年第2期。。在此,于涛等人也是基于国际城市与城市国际化的关联关系来对问题加以透视和说明的。

国内学术界这样一种研究视角,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与占据先发优势的西方老牌国际城市所处的关系模式有关。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城市首先是以融入者的姿态面向外部世界和世界城市体系,这个过程也就是城市国际化的过程。对于国内城市而言,所经历的是由城市国际化而进入国际城市体系的过程,所以,研究的视角必然是基于城市国际化过程对国际城市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城市本身有了更多关注,形成了一些更加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卫玲、戴江伟系统归纳了国际城市的内涵与属性,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城市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尤其是国际要素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二是国际城市必须是杰出的现代化城市,主要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影响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现代文明的扩散能力及其对周边区域乃至国家进步的作用等因素;三是国际城市必须具有跨国界的影响力,强调国际城市是国际性经济、文化资源集聚与释放的空间节点,要在跨国界生产活动、贸易、文化传播方面发挥枢纽作用。[注]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屠启宇等人跟踪并分析了GaWC的世界城市排名,对世界城市的构成和变动趋势做了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国家战略的布局,对国内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与走向特征作了分析[注]屠启宇,苏宁,张剑涛:《国际城市发展报告》,《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这些分析同时也为我国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关系辨析

(一)基于理论进程的考量

回顾城市国际化及国际城市的发展与理论过程,人们关于城市国际化的分析和研判,大都包含着对城市现代化的考量与要求,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彼此依存、互为支撑。

弗里德曼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世界城市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总结了世界城市的主要属性特征,认为世界城市应该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是全球资本的汇聚地,世界城市应该包括广阔的城市化空间。在此,这些对世界城市属性的描述,内含了以现代经济要素结构要求和认定世界城市的指向,这也就表明,城市国际化必须以城市现代化为表征,同时又要以城市现代化为基础和前提。萨森对全球城市的描述,强调应当更加重视全球城市的生产者服务功能,她同时认为全球城市是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和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的生产基地,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创造这些高水平商务服务的最高级生产场所。这里对全球城市的界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服务的现代化,同时也隐含着对城市功能现代化的整体要求。

西方学者对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是具体体现了对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由泰勒领导的GaWC对国际城市的分级排名,主要基于对生产者服务业和非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的分析来展开,大型公司或机构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分布,国际机场、大型港口、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水平,外来投资和移民的规模以及相应的国际文化社区及其他服务配套情况,文化机构(博物馆和大学)、有影响力且着眼全球的媒体分布水平等,都是对国际城市跟踪研究和分级排名的重要依据,这些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城市现代化的因素,体现了城市国际化对城市现代化的要求。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了国际城市的五大特征,其涉及的17项指标综合,主要就是考量城市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这些指标同时也是对城市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注]汪欢欢,兰蓓:《中西部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路径研究——基于指标体系构建与比较分析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西方国家不仅将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和判定世界城市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在考虑将此作为规划和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指标导向。基于这样的设计意图,他们对世界城市的认定和规划,更是包含了对城市现代化的目标设定。悉尼于2006年制定了2031年远景规划《城市中的城市》,明确提出悉尼的城市定位即为全球城市,其中包含了经济与就业、国际走廊、住房、交通、环境与能源、公共空间以及政府执行力等7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指标规划都包含着对城市现代化的考量与要求。[注]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国内学术界从一开始就关注了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孙革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密切相关,城市现代化构成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现实基础,城市国际化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现代化[注]孙革:《我国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述评》,《北方论丛》,1996年第6期。。肖耀秋直接将国际城市的评价指标分为“现代化质量特征”和“国际化职能效应特征”两大类,认为城市的现代化质量特征和国际化职能效应特征构成了国际城市的基本评价标准[注]肖耀秋:《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卫玲、戴江伟对国际城市属性与内涵进行表述,直接指出国际城市必须是杰出的现代化城市[注]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屠启宇就后发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作了研究,构建了一个由目标性指标群和路径性指标群组成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城市规模、控制力、沟通力、效率、创新、活力、公平、宜居和可持续等9个指标组,这些指标设计同时也是对城市现代化的全面要求[注]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最近几年,屠启宇对国际城市发展趋势作了跟踪研究,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更注重从城市创新、城市治理、城市环境、城市宜居、城市空间利用等方面强化对高品质现代城市的追求,这无疑是对城市国际化视域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更现实的解释。[注]屠启宇:《国际城市 2.0 版的升级走向——2014 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27日第2版。

(二)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关系辨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是一种彼此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现代化构成了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内涵与内在支撑。城市现代化水平不仅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的基本标准,而且也是构成城市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任何城市要推进国际化进程,都必须以城市现代化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借助城市现代化来对接国际化要求,形成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内在禀赋。城市现代化既构成了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内涵,也是城市国际化深入展开的内在支撑。

另一方面,城市国际化又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和建设依据。城市国际化的意义就在于把城市置于全球城市网络中,借助这个全新的网络视角,透视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位置以及进一步升级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进而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中分享相应的发展权和发展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更加优化的贸易规则和贸易结构、高端的技术与产业架构、优良的城市管理与城市功能、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更优质的城市环境等。这些终极成果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目标指向,只有着眼于城市国际化的目标框架并以此为引领,城市发展才能更加贴近现代化的前沿,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的协同共进。

四、城市国际化视域下的城市现代化转型:透视视角与目标要求

(一)透视城市国际化及城市现代化转型的三个基本视角

研究表明,城市国际化趋势及其格局要求,是透视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视角和依据。具体来看,一个城市对于国际化的把握及其对城市现代化转型的考虑,可立足三个视角予以展开:

1.立足城市国际化发生机制与发展格局的改变,对城市国际化总体趋势做出把握,推进与国际化最新趋势相契合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过去一百多年,城市国际化的发生机制和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的发生机制不断演化,从制造业的全球布局到生产性服务业再到互联网经济的全面铺开,这些变动意味着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内涵的改变,并直接促成了国际城市的发生机制、发展模式以及整体发展格局的改变。一方面是更多城市依托在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崛起获得了参与国际分工的资格,从而融入国际城市网络体系中;另一方面,基于城市国际化多元机制的形成,国际城市的关系格局和网络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国际城市体系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泰勒所描述的动态网络体系的特征。这些背景与趋势特征,直接为新兴国家和城市打开了融入国际城市体系的契机与空间。各地对城市国际化和建设国际城市的谋划,必须对这些背景形势有一个基本认识,形成对城市国际化的总体把握,以此推进与城市国际化最新趋势相契合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2.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对城市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和战略选择做出把握,推进与之相契合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城市研究,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对国际城市发展依托的探讨,其涉及的核心问题在于,国际城市究竟是依托单纯的城市空间获得了国际化的资本,还是需要依托一个区域乃至更大的国家地域空间来获得发展支撑。西方部分学者主张应该着眼于国际城市区域来考量国际城市的生态环境,霍尔认为全球城市区域的扩展,在空间联系上超越了城市本体,区域内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节点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注]苏宁:《世界城市理论综述与启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武前波和宁越敏等人的研究表明,国际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来自地方生产系统和全球生产网络,区位与国家则属于国际城市形成的外部环境。国际城市形成过程中,区位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够成为国际城市的稀缺条件,国家仍然是国际城市形成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如国家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方针以及市场环境等都与之密切相关。[注]武前波,宁越敏:《国际城市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显然,考量城市国际化背景下的城市现代转型,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布局要求,对城市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做出把握,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转型。

3.立足城市自身的赋存条件和国际化基础,对城市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和战略实施做出个性化选择,并对城市现代化转型做出相应的部署安排

无论是弗里德曼等人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视角将世界城市看作是城市自身显示出的突变性特征,还是以泰勒、斯科特等人强调应该从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城市区域的角度来理解国际城市的成因和发展过程,城市本身的赋存特征和国际化基础条件,都是研究城市国际化的基本出发点,这同时也是考量国际化视域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依据和背景。国内许多城市对国际化战略的选择,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视角和选择机制。青岛市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强调要在与亚太地区主要国际城市广泛开展合作的基础上,汇聚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现代化城市品质,奠定东亚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基础,逐步实现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基本目标。这里对城市国际化的目标定位以及对现代城市品质的追求,都是基于对城市自身的赋存条件和国际化基础所做出的个性化选择。[注]普华永道:《青岛市实施国际城市战略综合发展愿景报告(2017/2050)》。

(二)城市国际化视域下的城市现代化转型:主要目标与要求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通常借助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主要领域的现代化转型来完成。基于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城市现代化转型,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要求,具体来说,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把握:

1.推进城市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要把握国际城市发展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方面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国际化要求出发,推进城市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主要包括:要构建更加符合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重点推进金融服务、贸易服务、总部经济、信息网络等现代产业形态的培育与壮大,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对接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与绩效;要加大力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投资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提升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形成与新理念、新技术、新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对接能力;要深刻把握以创新为主导的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创新在促进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引擎作用,推动城市经济体系实现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跨越转型。

2.推进城市功能环境的现代化转型

要立足城市国际化的功能要求,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形成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城市功能环境,主要包括:要不断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在交通、居住、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打造更符合国际规范的基础设施环境;要全力建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方面全面对接城市国际化要求,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导,推进城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以自然生态更加优化、人文环境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对接城市国际化要求。

3.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城市治理理念。要全面认识政府、社会及市民个体对于城市治理的意义,充分认识城市治理机制的多向度作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宗旨,为城市治理转型奠定理念基础。其次,要对城市治理的多元共治系统做出探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治理转型,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律法规建设,以更加科学、公开、公正的政府治理,建立更优良的城市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和支持各个社会阶层参与城市治理,逐步建立和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及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再次,要推进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智能化。一方面要注重从法治化入手,通过健全法治框架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面对智能时代的来临,积极推进城市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以此回应城市国际化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4.推进城市空间利用的现代化转型

以往的城市空间利用通常与传统的城市功能要求相契合,较少考虑城市国际化的内在要求。而从城市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来看,国际城市作为地方生产系统,其产业布局除了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之外,还包括高技术、创意、金融等生产服务行业。不仅如此,国际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供给系统,还需要在基础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满足相应的设置要求。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城市国际化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特定要求,使城市空间利用的现代化转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与意义。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城市国际化要求,围绕中心城市空间加快布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体系,努力按照“作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最佳场所”的方向推进空间利用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要立足国际城市区域空间,加快跨区域的融合发展,借助国际城市区域空间利用的优化,扩展国际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其作为国际城市网络节点的控制力和作用效应。

猜你喜欢

国际化现代化转型
聚焦港口国际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