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黄瓜角斑病综合防治
2018-02-12李宏东赵江涛吉根林
郭 亮 李宏东 赵江涛 吉根林
黄瓜角斑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在田间与黄瓜霜霉病混合发生,病斑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但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浸状病斑,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浸状病斑,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
1 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茎蔓。叶片染病后,先呈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淡黄色、灰白色、白色,因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病斑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干燥时呈白色薄膜状或白色粉末状,质脆易穿孔。
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严重者病部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
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病菌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棚室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凝结水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发病温限10~30℃,适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3 防治方法
1)选用明净华PO膜。能提高温度,降低湿度,并增加白天通风和透光时间,可起到良好的控病防病效果。
2)选用抗病品种和轮作倒茬。不同品种对黄瓜角斑病抗性存在差异,要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抗病和耐病品种。与豆科等作物进行轮作。
3)冬季深翻土壤。冬季收获后要及早深翻,揭膜接纳雨雪,以利冻死病虫,疏松土壤。深翻深度40 cm以上,翻地时间不晚于定植前20天。
4)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3000 kg或二伽一有机肥40 kg和高磷高钾复合肥75 kg加免深耕2 kg。
5)温室大棚消毒。将棚内前茬枯枝败叶带出棚外进行焚烧或深埋后,冬春茬甜瓜定植前,每亩温室大棚用2~3 kg硫磺粉掺锯末5~6 kg点燃熏蒸,还可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1 kg熏蒸,熏蒸时,温室大棚需密闭。
6)采用高畦种植。结合土壤墒情起垄,一般以不粘手为宜,起垄时两垄中心间距1 m,垄沟宽 0.3 m、深 0.15 m。
7)合理密植。创造合理的通风透光条件,亩栽3000窝。苗期喷施碧护3 g+碧欧30 g,隔20天再喷1次,防止徒长。
8)控制棚内温湿度。32℃时放风,降至22℃关闭风口,使夜间室温保持在15~17℃。阴天应根据实情,适当、及时通风。合理灌溉。浇地前收听天气预报,至少晴天或无雨多云天再浇水。
9)化学防治。黄瓜角斑病发病初期,使用5%DT(琥胶肥酸铜)5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也可用95%矿物油300倍液7~10天喷1次。治疗用77%可杀得1200倍液均匀喷雾,隔4天喷1次,连续喷雾2~3次。或用72%农用链霉素10 g加水15 kg,均匀喷雾,隔4天喷1次,连续喷雾2~3次。每亩喷施药液最少6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