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生态思维探讨
2018-02-12冯文林黎敬波沈津湛陶苗苗洪睦铿吴希玲
冯文林 ,黎敬波, 沈津湛, 陶苗苗,洪睦铿,吴希玲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 510405;3.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12)
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2部分组成,古往今来成为学中医人士的必读之书。由于《内经》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现今被很多人误以为其语言晦涩难懂,致使很多非医学人士望而却步。通览《内经》,虽然其医学内容是以古代哲学、科技文化为基础,但是它的语言表达质朴,很多内容与当时社会日常朴素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必将含有原生态思维。原生态思维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1-4]。自古研读《内经》者往往将《内经》的内容复杂化,或者称之为过度解读。目前有对《内经》思维的众多论述[5-9],笔者也曾做过诸多《内经》词句的解读[10-15]。有鉴于此,本人以《内经》中载有的典型日常生活的表象事例来阐述《内经》中的原生态思维。
1 自然现象
《内经》描述自然现象最典型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描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这种原生态思维引入到《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以体现四季的脉象:“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自然界中云雨的变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古人观察自然后的感悟,也是原生态思维的直接体现。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五方地域的地貌气候的描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些原生态的阐发为后面引出五方居民饮食居处不同、疾病治疗各异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日常生活
《内经》在阐述古人饮食居住方面最典型的是《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五方地域居民饮食居住的原生态描述:“东方之域”,为“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这些内容也体现了《内经》对环境医学的贡献[16]。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此处的描述源于古人日常生活的观察所得,也是原生态思维的一种体现,即日常用盐来腌制食物时食物中的水分溢出则食材随之干瘪[17]。又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此处原生态地描述了用金属砍伐树木、用水灭火、用火融化金属以及水渗入土内而从表面消失。
3 比喻中的原生态思维
《内经》运用比喻,以原生态的思维联系到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例如,《灵枢·五变》曰:“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此处原生态地论述了树木质地有差异,因此在剖析刀斧砍伐及自然界风、霜、旱、雨等气候变化作用于不同质地树木的表现也有差异的基础上,以树喻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18]。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此处不仅原生态地描述了肌肉扎了刺,物体染上污点,绳索打了结,水道闭阻不通等不管发生多久都可以解决,而且还以此比喻人体患病,如肌肉扎了刺,物体染上污点,绳索打了结,水道闭阻不通,讨论了针刺治疗对病程短或者病程较长的疾患都同样有良效[20]。
但是有时候我们往往对古人原生态的比喻出现不一致的解读,甚至是有时偏离了古人的初衷。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素问·针解》篇解释曰“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尽管此处的“虎”可以解读为象征兵权的“虎符”,但是体现不出“壮”的神韵,所以“虎”可以尝试原生态的解释为“老虎”,那么面对老虎之类的猛兽,胆子就应该壮大。再比如,《素问·痹证》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尽管大多数人将“虫”解读为“痋”,即“疼”,或者“急”,即拘急[18],但是按照原生态思维保留“虫”的本体,体现了痹证发作时自我感觉有虫的蠕动应该更能体现出痹证患者自觉症状。
4 小结
《黄帝内经》是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实践的智慧结晶。虽然《内经》是医学书籍,但是其中的原生态思维是与古人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的。其实,古人的思维非常简单明了,我们不必过于复杂地去解读《内经》,否则不但学中医的人士会觉得晦涩难懂,非中医人士会更加望而却步并,将其束之高阁,这样不利于《内经》的发展。总之,回归原生态思维去解读《内经》,或言之将《内经》原生态思维释放出来将更加有利于《内经》为世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