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调查研究与分析
2018-02-12孟浩天
孟浩天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
大学新生对专业的适应性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95后大学新生有着更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独立、热情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热衷于各类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心理脆弱,依赖性强。学校应该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展针对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培养教育,使这些95后能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95后”大学生适应现状调查
大学新生多是“95后”,这一群体有着新时代孩子所具备的鲜明个性,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适应性上的问题,下文将对“95后”的适应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校园归属感较低,对校园环境适应度低
调查显示,高达60%的“95后”大学新生对校园内的公共资源设施、行政部门设定等情形十分不熟悉,有一种陌生感,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反应。另外,还有约30%的学生对自己的校园环境不太满意,现实中的种种情形与理想中的不太一样,因此也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感。
2、大学新生的专业不适应感较强烈
关于专业适应性的问题,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表现得各有不同,在各自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过程中也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0%的大学新生进入新学习环境后都存着学习问题,有一部分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能够渐渐适应学习生活,有13%的学生会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无法迅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存着各种学习问题。
针对所学专业及学生自己理想中的专业的调查显示,仅有17%的学生觉得专业非常适合自己,有40%的学生觉得专业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还有23%学生是不确定自己是喜欢或不喜欢这一专业。另外,有20%的学生是明确表示自己非常不喜欢目前的专业。这一部分人群中,有14%的人是认为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比较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另有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是非常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综上可知,大多数大学新生在专业适应性上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感,仅有少部分学生觉得非常适应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
3、“95后”大学新生的网络依赖性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着。调整发现,“95后”大学新生普遍地对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APID等有很强的依赖性。常常是无论上课还是课外休息都是低头族。同时,也发现“95后”大学新生对于公众号、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用于交际非常热衷,是网上购物及一些网络游戏的忠实粉丝。
4、“95后”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性较差
大学阶段的生活也高中相比,还是差异性很大的,很多学生表示以前多是单调的学习生活,如今变成了比较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学习之余面对更多的活动及实践选择,变得很容易兴奋,也很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组织及团体活动。因此,面对新环境新生们在生活上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如36%的学生出现了经济问题,不知如何正确调配自己的生活花销。22%的学生出现了人际沟通问题,一些人际障碍及挫折比率上升。另外有5%的新生虽然刚进入校园但已经面临恋爱等情感问题。针对大学新生活学子们在生活诸多层面感觉不适应。
二、高校针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问题的引导措施
高校在面对新生刚入校的专业不适应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惟帮助大学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能够更好地投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及生活,树立正确优良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1、学生干部是引导新生品行的榜样
大学新生刚入校,有一件很受关注的事情就是选举出每个班的学生干部,这也是一个新生相互认识及表现自我的好机会。每一位新选出来的学生干部,都代表着学生们对在同龄人能力、性格、品德等个性及能力的认可方向标。同时,学生干部也是也新生接触最多,比较有号召力的一个群体。因此,学校在应对新生适应性的问题上,可充分利用好学生干部的影响力,使他们能够成为传递爱心,传达关怀,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校园新生活的旗手。
2、丰富学生的专业认知途径,让学生渐渐爱上自己的专业
据上文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刚入校园时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表现出较强烈的不适应性,极少部分的学生甚至是非常讨厌自己的专业学习活动。新生刚入学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往往认识的不太全面,仅有一个较模糊的学科背景概念,并未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学科魅力。因此,学校可积极邀请一些学科专家,来为新生做一些专业内的演讲,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相关课程及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所学专业,进而爱上自己的专业。
3、注重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新生更快速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能够更好的与同学交流和协作。一旦新生在新环境及新集体中有了和谐愉悦地人际交流氛围,就能增强他们对专业及生活的适应性。首先,通过一些集中的心理教育课程,使新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去优化自我形象,积极地参与课余生活,从而塑造出积极、开放、豁达的个性品质,将大学生活转变成一种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及学识的生活场所。
4、关注新生中的特殊群体,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在刚入校后,会面临一系列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这需要新生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够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下自行解决学习、生活、人际等层面的不适应性问题。针对一些新生凭自我无法调适的心理不适应,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走入学生群体中去,为新生排忧解难。
三、促进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教育活动的思考
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中很重要一段黄金岁月,也是学子人生观、世界观成形的重要时期。新生刚入学的一段时间,往往是学子开局之役的关键期,能够迅速适应学习及生活环境,无疑能使青年学子的大学生活更加顺畅,各项能力及学科学习更加积极有效。
1、高校针对新生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涯发展理念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指导,不仅是要培育优秀的学生,更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及发展的成长观。入学管理阶段的一系列举措,能够使新生产生更深远的生涯影响。创新高校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首先需要理念的更新,将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独立的生活,与新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等协同融入教育活动中来。
2、高效要构建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学业指导机制
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往往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很模糊,常常会产生专业不适应感。因此,在学校层面可以从机制上设立二级学业指导机制,负责新生的学业适应指导项目,协助学校的各个学院及各个部门的专业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业指导及咨询活动,使学生在入校初期能够更准确的认知自己的专业,同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而能够更积极地投身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来。学业适应指导项目可针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专业指导,为学生搭建起长效的跨部门咨询及专业学科领域的咨询服务性平台。
如,高校可以学院为主导,建立各专业的学业指导中心,确定每一个专业的学业指导联络教师,筹建学业指导的教师及学长团队。随后,针对大学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困惑,可通过一些小型沙龙或专题讲座,有针对性的将新生的学业适应性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落实好高校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性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爱上专业学习。
3、针对新生的专业适应性问题搭建分层分类地指导性内容体系
大学的学习与高中阶段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专业性、阶段性、探索性的特点。因此,新生刚入校的学习生活将面临着信息量大、学习进度快、自由支配时间多等学习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很多新生会感觉到不适应。因此,针对新生的专业适应性问题,有必要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分层分类的学业指导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生涯规划及过程性学习的指导下,更加目标明确地进行后续的学习生活。
如,新生入学的前两周,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适应及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学习资源及资料使用上的指导。在第一学期的期中阶段,可为新生提供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甚至是一些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心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指导。第二学期可为新生提供关于职业规划及生涯规划层面的课程指导等。总之,通过分模块与分阶段的学业指导,使新生能够从学习模式、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层面多层次多方面的提升自我。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的专业适应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院校学生工作,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在大学时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及提升,也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重视新生专业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新生完成大学学习任务,能够为其规划未来,为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奠定更加坚实有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自李辉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