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2018-02-12邵希芸
王 霞 邵希芸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在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社会中一支重要的组成力量,但是由于网络社会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网络内容显得鱼龙混杂,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上网目的,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网络道德是自律的道德,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与儒家“慎独”思想存在着内在契合性。因此,将“慎独”思想应用于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
一、“慎独”思想的提出与内容
1、“慎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慎”与“独”在最早的时候是以单独的概念广泛见于先秦典籍中的。“慎独”作为独立的词汇是在战国之际的《中庸》《大学》等著作中。《中庸》开篇便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可见在《中庸》里慎独的立足点是“隐”与“微”二字,强调地是越是在隐匿和细小的地方,越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品行。之后在《大学》中也提到:“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于独也。”②由此可见《大学》中的慎独则是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诚”上,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做出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内心,要让自己感受到心安理得。不管是《中庸》还是《大学》,讲的都是当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能做坏事并不被他人知晓的条件时,能够坚定自身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地依照原本的道德准则去为人行事,保持严谨态度,不做坏事。
继《中庸》《大学》之后,曹植、郑玄、刘安等人都对“慎独”做出了传统的字面解释。直到后期宋明理学出现,理学家程颢和程颐把“慎独”和“理”相联系,他们指出,“理”乃万物的本原,想要达到最高境界,就要遏制私欲,自省自察,在细微隐匿之处也不能丝毫懈怠,要谨言慎行。二程赋予了“慎独”具有典型理学意义的说明。明中期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关于“慎独”的理解从内向自觉提升带了外向实践上,他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明清之后的进步思想家们更是认为“慎独”精神是塑造理想人格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当代,共产党人更是非常注重“慎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严三实”思想中明确提出:“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的“慎独”和“自律”,只有做到慎初、慎微、慎行,才能保证忠诚、干净和问心无愧。由此可见,“慎独”作为传统道德精神流传至今且一直被人们借鉴与提倡,是有极大的社会意义的。
2、“慎独”思想的内容
在儒家文化中,“慎独”是修身思想的一部分,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慎独”的本质强调的是自律,即道德主体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能够不受其诱惑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每一件事。因此,“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慎隐。“莫显乎隐”指的就是越是在你认为最隐匿的地方,就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慎隐的意思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独处,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不能胡作非为毫不顾忌,在这种时候更应该要严于律己,谨慎小心。在现在的社会中,做好慎隐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当人们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他们没有了外向的监督,只能靠自己内心的信念去管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律呢?因为在隐蔽的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放下自己心里最后的一道防线,那就是自律。
(2)慎微。“莫显乎微”就是越微小看不见的事物,也是越容易显现出来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慎微这一道理。一种错误的行为,不要觉得很小就不去纠正他,因为任何大事、大错都是由一点一点的小事铸成的。一个人善与不善,不是看他做过那些令人瞩目的大事,而是通过他日常做过的点滴小事和举止行为显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小节,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慎微”。
(3)慎欲。七情六欲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面对欲望,人们要学会管理和控制。慎欲并不是说要让人们禁欲或无欲,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在道德和法律的允许之下,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并且能够谨慎的处理好那些违反社会规定,有悖良心的不正当欲望。对待欲望,要把握好度,任何事情,一旦超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独处时,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严格自律,以坚定的内心信念去压制眼前的诱惑,克服心中的邪念,做一个“正人君子”。
(4)慎省。慎省就是做完事情后,要回过头来认真的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自身上去找原因。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强调的都是慎省。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处在“人所不知而己独处”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着个人意志,忘乎所以,不计后果的做着自己想要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慎省来控制人们的行为,慎省要求人们在做事之前要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有所考虑,要让自身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并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加以反省,看其是否能够到达自身和社会的道德标准,积极主动的纠正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达到“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
二、儒家“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
1、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与“慎独”思想相一致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资源共享时代,他为每一个网民提供了选择、阅读和学习的机会。只要你在搜索引擎上打出你想还要了解的知识,与其相关联的的资料都会呈现在你的眼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是网上的信息复杂多样,其中包括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人文精华同样也有大量的不良糟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网络主体进行主体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思考,增强自身的自主和自控能力。而“慎独”思想所强调的就是在无人监督时,人们能够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和自觉。由此可见,“慎独”所提倡的主体自觉性与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具有一致性。
2、网络道德教育的道德自律与“慎独”思想相契合
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多采用的是以面对面为形式的交流,这种方式既普遍又直接,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多以数字和符号为传播媒介来进行间接的交流,在这种交流模式下,想要对网络主体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是很难进行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教育,可以通过直面的说服教导或者凭借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来加以引导和完善,但是在虚拟的网络条件下,大部分的网络主体都是采用匿名的形式,他们在自认为“天知、地知、我知”的环境下为所欲为,不负责任的宣泄。这种隐匿性使得法律、道德等约束机制远远失去了他应有的功效。因此,在这种外部监督缺失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对网络主体进行自律教育,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同样,“慎独”思想强调地也正是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强调地是对自身行为自觉控制的自律精神。因此两者之间是相契合的。
3、网络道德教育的道德责任与“慎独”思想相关联
在现实社会,由于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人们总是会谨慎管理着自己的所言所行,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隐蔽的网络世界,人们会利用网络外在监督的缺失做出很多道德失范的行为,轻则攻击他人隐私,传播不良的信息,重则窃取他人成果,泄露国家机密,社会责任感大大降低。面对如此情况,对网络主体进行道德责任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要将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慎独”强调的是在独处时,要谨慎行事,时刻监督自己,使自己的所言所行符合道德要求和社会规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因此,“慎独”所强调的理性认知和高度自觉是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基础,大学生只有牢记自己的这份道德责任,才会实现网络行为上的升华。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1)道德认知迷茫,价值观念扭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并将自己相似的观念与之融合,在个人形成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行为或现象加以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信息的更新速度飞快,很多的观点思想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面临刚刚做好选择,又要做出新的选择的困难。同时,在开放和多元的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没有了外界的监督和束缚,他们在选择和选取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使得他们原本形成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造成网络道德认知的迷茫。
(2)道德情感冷漠,人际交往淡化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时代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网络打交道,各种社交、交友软件层出不穷,微信、QQ、陌陌几乎成为大学生群体人手必备。显然这种网上交往模式已经在逐渐取代现实生活上的直接交往。但是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只有人与现实中的人进行交流,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才能有真实的体验。网络交流虽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但是当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而又隐蔽的环境下时,他们会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会出现对身边的人越来越冷漠的表现。同时,长时间面对手机或电脑,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的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表现会使他们更加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影响他们与人的正常交往,从而也会使人际关系逐渐淡化。
(3)道德行为缺失,个人行为失控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但是三者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在网络这个自由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针对某一现象高谈阔论而不受道德的限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很容易失控。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很多学生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他们用自己休息甚至是上课的时间去打游戏,刷网页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为了展现自己计算机技术的高超,竟然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甚至会制造网络病毒,运用熟练的“黑客”技术去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危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4)道德信念薄弱,个人意志弱化
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践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并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种道德责任感。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通常深受自身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能够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而不动摇,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行为。但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一方面作为一个“百宝箱”的角色,能够解决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给人们多种多样的内容,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大量的不良信息、污秽信息。在这种双面性下,大部分大学生往往会抵制不了不良信息的诱惑,出现个人意志的弱化。比如说大学生会受到某些反动、迷信信息的诱惑而加入反动或传销组织,会受到庸俗、色情信息的感染而做出伤天害理的违法行为,近些年来甚至会有大学生受到金钱的诱惑而参加一些网络赌博到导致家破人亡。无论这些信息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都会对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
2、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网络道德缺失已经不单单是某个大学生所犯的错误问题了,而是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些问题在多方面呈现出了大学生内心的多层问题,对大学生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1)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确立,阻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自主能力显著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有外界监督的他律性向内在自觉的自律性转变的过渡时期。但是,在虚拟网络社会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表现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并没有直面现实社会,而是在网络环境中而无法自拔,呈现出了道德认知的迷茫、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信念的薄弱以及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可见,网络道德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2)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在现实社会,大学生的行为会受到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很强,道德行为也合乎法理,可是这种合乎道德的行为有可能在外界监督和社会舆论的条件下,是做给他人看的,自觉性较差。但是如果一旦让大学生进入到互联网这个“自由”的世界当中,大学生在信息双面化,鱼龙混杂的虚拟环境下很难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便会挣脱道德原则的束缚,从而迷失自我,在互联网这块开放多元的领域中堕落,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3)降低学生素质,阻碍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
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相关资料,一方面有助长了大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借助网络资源的便捷,一些学生直接模仿甚至复制他人的知识成果,他们放弃学习,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同样也使得自身的素质逐渐下降。同时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向大学校园不断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又注入了不少垃圾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流,严重阻碍了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错误的道德思想和失范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不仅给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大学生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是,这也更加说明了我们借鉴“慎独”思想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四、“慎独”思想应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慎独”是儒家修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达到修身律己的理想境界,是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慎独”思想在其内容上强调的是慎隐慎微,慎欲慎省。而这些传统的“慎独”内容为我们今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
(1)做好“慎隐”,自觉养成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要做到严于律己,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⑤习近平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我们阐明了“慎隐”的内涵,也就是要做到在隐处自律。那么基于此,我们想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也要结合“慎隐”教育来进行。首先,要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所具有的特性,明确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原因。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同,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通常以数字符号或是虚假的昵称为媒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活动,这种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大学生的行为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而也让他们对虚拟和现实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主体行为和责任意识的弱化。其次,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环境,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慎隐”提倡的是隐处自律,大学生必须明白自己身处的网络环境是一个“己独处而人不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无人知晓和毫无责任的,只有让大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才会自觉的去遵守网络世界中的游戏规则,才会纠正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会在知道在隐蔽的网络之中做好隐处自律。
2、做好“慎微”,自觉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自古以来“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⑥“慎微”提倡的就是要重视和正确处理细小的事情。大学生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会让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自制能力和责任意识大大降低,再加上网络监管不力,他们很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因此,结合“慎微”思想来教育大学生,让他们能够达到微处自律。首先,要教育大学生“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让他们自觉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识。在网络媒体时代,你在网上发的任何一个细微的行为或是言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都可能会对某一个人或者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必须清醒明确的认识这一点,才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其次,告诫他们在上网时要注意自己的所言所行,做到防微杜渐。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地球村”,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做出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比如说一个小小的网络病毒就可以使某个地区或是整个社会的网络瘫痪,一个小小的网络编程就可以使个人甚至国家的机密文件丢失,而这些行为的始作俑者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出的细小行为会发展成这样一种不可收拾的境地。因此,抓好“慎微”方能让大学生对自身的所言所行加以规范和约束,方能压制自身的恶端,做出正确的网络行为。
3、做好“慎欲”,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
“慎欲”慎的是不当之欲,违法之欲。在网络这个双面世界中,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精华,同样也有腐朽和不良的糟粕,而这些糟粕却并不是众人不理和所弃的,面对网上形形色色不良信息的诱惑,一部分大学生终究会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做出错误行为。因此,要与“慎欲”教育相结合,充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诱惑的自控力。首先,要教育大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的理解“欲”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上网目的和行为。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时,总会被其中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吸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这种欲望的负面影响便会将他们带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所以,必须要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防止被不当欲望左右。其次,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欲望,时刻保持理智,增强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但是辨别还好的能力还相对欠缺,他们的意志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其自制力却极不稳定,这些种种心理特征表明,当大学生在开放、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是多么重要。因此,面对欲望,大学生要慎之又慎,坚决抵抗不正之欲,积极追求健康之欲。
4、做好“慎省”,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
慎独离不开“慎省”,想要做到“慎独”,不让人生的道路偏离正确的轨道,就需要时时自省。儒家强调的是反求诸己,提倡的是克己内省,主张以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这是一种高度自律的修身方法,也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得不到外界的管理和监督,这就需要他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且要通过反省时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不要让小事酿成大祸。其次,教育大学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逐渐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大学生应该在身边无人而己独处时,把自身的言行与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范相联系,自觉审视自己的言行,反省出自身的错误,从而把不道德、不良的思想扼杀在萌芽之时,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
总之,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种种问题,仅仅凭借外界社会舆论和法律道德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重点还是要让传统的“慎独”思想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做到把“慎隐慎微,慎欲慎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旬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163.
②朱熹.四书章旬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155.
③陈蒲清.论语注释[M].广州出版社,2007:31.
④⑥不忘初心始于“慎独”要闻光明网.http://dangjian.gmw.cn/2016-07/11/content_20909519.htm.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邓乾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诸子百家·现代版[M].成都:巴蜀书社,1998.
[4]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曹树明.刘蕺山的慎独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罗久.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思想史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谢凯.“慎独”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15).
[8]汪寅.儒家“慎独”思想对网络伦理建设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