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哲学观及其形成
2018-02-11杨修志
杨修志
摘要:在康德那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这种科学性则是以往形而上学所不具有的。康德在批判和抛弃旧的形而上学的同时,致力于构建于一种像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一样具有严密科学性的形而上学体系。分析和把握康德的哲学观及其形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哲学观;物自体;先天综合判断;科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观“不仅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而且也是决定他们的哲学能否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并且还是决定他们的哲学具有何种程度的合理性的首要问题。因此,每个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的首要问题,并以自己的哲学观去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由此便形成了哲学史上的多姿多彩的哲学理论”。从哲学观问题着手,有助于从根本上保证哲学研究的整体性性和可行性。研究西方哲学,特别是研究西方哲学的集大成式的人物,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哲学观问题显的尤为重要。
一、对以往哲学的反思
康德哲学观的形成有两大渊源,一是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二是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
首先,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工作。近代启蒙主义精神彰显了理性和自由,但这个时期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哲学家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都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则,人不过是一架更精密更复杂的机器而已。这就导致了理性与自由之间的尖锐矛盾。法国思想家卢梭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卢梭把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原本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之中,而当人们进入社会后则失去了自由和平等。而对于康德来说,认识论问题和自由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重要问题。康德认为,以往形而上学的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有可能导致人门自由的丧失和道德的沦丧。由于这些问题都和知识有关,因此康德便从知识入手来解决以往形而上学的理性和自由问题。
其次,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它们的分歧——诸如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以及休谟怀疑论问题等正是康德哲学工作的重心。经验论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先天的,单纯来自于经验的知识不可靠;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和理性的冲突问题。他认为,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主体自身也有着一整套认识的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存在于经验之前并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主体的头脑中,这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形式,知识就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这样,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二、限制理性对象的范围——物自体概念的引入
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制理性研究对象的范围。他指出,逻辑学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走上科学、可靠的道路,原因就在于其自身拥有严格的限制。逻辑学将知识的一切对象和差别抽离,在其中知性除了和自身及其形式之外不和任何别的东西打交道。在数学和物理学中,也正是因为理性有其确定的限制范围,才得以走上科学的道路。以往形而上学因缺乏对理性的限制,至今仍然在原地徘徊。
随后,康德进一步引入“物自体”概念,用以限制以往形而上学的理性的滥用。“物自体”概念向人们指出,人们仅能够认识事物所呈的表象,而不能够认识事物自身。如此,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并且更糟糕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本质的理想也将不可能实现。在康德看来,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这也表明在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绝对自由的空间。这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即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志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
康德借用“物自体”概念分析灵魂的意志自由问题,很好地说明了这种限制性方法的优越性。以往我们谈到灵魂问题时总是陷入矛盾,一方面我们说灵魂的意志是自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灵魂服从自然的必然性,因而不可能是自由的。但是,我们无法承认灵魂既自由又不自由这一逻辑上相悖的结论。解决的方法就是:当我们把灵魂设想为现象加以考虑时,它必然遵循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而当我们把灵魂作为事物自身,即物自体时,它并不服从自然法则,因而是绝对自由的,这样矛盾便被消解了。
通过对理性研究对象加以限制,康德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靠的出路。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有了希望。
三、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通过限制性的方法,康德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可以再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前者是指既可以为知识提供新内容又拥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都应该以这种判断为基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亦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例,论述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问题。
首先,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严格的数学命题任何时候都是先天判斷,而不是经验性的判断,因为它具有不可能从经验中取得的必然性。”这种先天的判断综合的并且是借助于纯粹直观对数学概念进行先天的构造。
其次,康德认为,自然科学的纯粹部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所构成的。比如,物质不灭定理强调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其中“物质”、“量”这些概念本身都并不包含“不变”,是后来在判断中增添的内容。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自然界的因果律等都是这样的综合命题。但却都又都具有普遍必然性。
康德进而将先天综合判断问题转到形而上学上来,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超验的本体世界,出于人类本性对自由、道德和信仰等的追求,形而上学问题永远不会被人类所遗弃。
尽管形而上学至今还没有像数学和自然科学那样成为科学,但它至少具有要成为科学的意向。从这一点出发,形而上学就应该是包含有先天综合知识的。形而上学要想回答诸如“世界必有一个开端”等问题时,因为这类判断的宾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之中,而且这类形而上学设想又被主张为必然有效,所以,形而上学就其目的而言是由先天综合命题构成的。
在康德看来,论证出先天综合判断对于形而上学是必要性,这样就挖掘出形而上学的科学性的一面,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也将不再遥远。康德毕生致力于改造传统哲学,并把自己的哲学体系视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准备工作。我们只有抓住这一核心的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好康德的庞大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实勇著;论西方哲学的哲学观[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6月第3 期
[2]孙正聿著;《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4]宋香丽.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多维度诠释[J].河南社会科学.2014 (7).
[5]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6]胡华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
[7]沈伟华.世俗化视野下的基督教人本主义文化溯源[J].2018年10月上旬刊
[8]孙建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 (2)
[9]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 (4)
[10]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