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的弥漫性”唱歌教学课堂设计与应用

2018-02-11栗玉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摇篮曲小宝宝旋律

栗玉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既具有感染力与情绪性,又具有弥漫性,音乐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依据音乐弥漫性的特点,在歌唱教学中,我采用创设音乐情景,营造音乐氛围,设计不同方式聆听、体验、感受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将音乐弥漫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音乐中,润物无声地学习音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以一年级的唱歌课《小宝宝睡着了》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在我的音乐课妈妈的摇篮曲《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两个部分:1聆听、感受和体验、熟悉音乐的过程;2师生学唱表演歌曲,抒发情感,展示自我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我仅把自己如何贯穿“音乐的弥漫性”,设计应用在聆听、感受和体验、熟悉音乐中的教学,展开每一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受和收获。

整节课,我都把音乐与情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在创设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融入我的新歌音乐。精心设计每一次聆听的过程,让重复的每一次聆听都充满了美、情和趣,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情景的弥漫下,乐于去聆听、倾心去感受、主动去体验!

妈妈的摇篮曲《小宝宝睡着了》,我安排学生聆听了七次歌曲,每一次都换着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模仿,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列举如下:

第一次:在两遍歌曲的音乐伴奏背景下,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贴星星,创设了一个“静静地夜”的安宁氛围与美好情境。

第二次:在“静静地夜”的氛围中,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老师的范唱,请他们猜一猜。歌是唱给谁的?谁唱的?听了以后会怎么样?三个设问引出了摇篮曲,今天的新歌《小宝宝睡着了》。

第三次:緊接着一个质疑:“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请学生对比聆听,听老师变化速度、力度地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体会快速、强力度、欢快的歌唱,小宝宝听了是睡不着的。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应该怎样为小宝宝唱摇篮曲(怎样的速度?怎样的声音?):慢速和轻柔。一下子找出了摇篮曲的两个主要特点,这也正是妈妈歌声中的两个重要魔力,解决了教学的第一目标——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第四次:妈妈的歌声还有很多魔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再去听一听、找一找。让孩子们来评价妈妈的歌声,谈谈自己的感受,把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答案都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我主动”的参与性。

第五次:听+律动+哼唱

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合作为小宝宝搭摇篮、摇摇篮、哼唱摇篮曲哄宝宝睡觉。在摇摇篮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速度、节拍,熟悉音乐的节奏。听、动、唱三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了摇篮曲的特点,并熟悉了音乐的旋律。

第六次:听+律动+模唱

在多媒体创设的童话色彩梦境中,为小宝宝划船,送他去神奇的童话王国。指挥学生手持小木棒来做小船的船桨,划着小船的航行路线(歌曲的旋律线),身体随小船起伏摇荡,并用U为宝宝唱摇篮曲旋律,熟悉演唱了歌曲的旋律部分。

第七次:听+读

按节奏带着动作表演读歌词,读的时候依然不脱离歌曲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读歌词,又一次巩固对音乐旋律的记忆。在这个环节,我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歌词了。

在音乐与情境密切结合的弥漫下,我引导学生一共聆听了七次歌曲,每次歌曲是两遍音乐,无形中孩子们听了14遍歌曲。在14遍的聆听过程中,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体验歌曲,将音乐已经形成了记忆。旋律的高低,音乐的节奏和情感都在孩子们大脑留驻,为后面的歌曲演唱,声音处理,情感融入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歌唱教学在音乐的弥漫下成功了一半,学生听进去了,学生也就会唱了,学生会唱了,才能去唱好歌!

猜你喜欢

摇篮曲小宝宝旋律
我是小宝宝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摇篮曲
母鸡的小宝宝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