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敦煌莫高窟249窟壁画的美学内涵
2018-02-11罗少伟
罗少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莫高窟249窟佛道结合的表达形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整体布局始终坚持严谨周密的对称形式,但是蕴含了丰富的意象表达,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以佛教世界观为主,融合了道教思想,从而创造了瑰丽的宇宙幻象,并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249窟的研究,对我国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并对弘扬和发扬本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莫高窟;第249窟;天人合一;文化碰撞
一、本窟壁画内容简述
闻名中外的莫高窟249窟是北魏晚期-西魏时期开凿的殿堂窟。在窟的西侧有一尊自坐佛,而南北两侧则是一幅述说佛法的壁画,窟的顶部则是仙佛神灵。东西南北四坡之间用深褐色的飘带间隔,而窟顶的四坡分别由描绘了东西方神灵;西坡描绘的是阿修罗、须弥山和凌霄宝殿;东坡正中是摩尼宝。北坡和南坡则是乘坐龙车和凤辇的神灵。至于神灵的身份,学界存在争议,一说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一说是帝释天和帝释天妃,也有人认为是刚刚羽化登仙的男女道士。
其中,西坡的图像最熠熠生辉。在画面的正中央。须弥山和阿修罗屹立于狂风暴雨的海面,须弥山山腰盘旋着两条巨龙,龙首啸天,龙尾垂落于碧海。须弥山峰峦起伏,宫殿雕梁画栋,而在宫殿的中轴线上,是一座汉代风格的青铜门,门扉微开。而在山门前,四目四臂的阿修罗怒目圆睁,双手高举日月,双臂抱于胸前,飘带迎风飞舞。而画面以阿修罗和须弥山为对称轴,自上而下描绘了道教诸神。风雨雷电神依次排列,南侧是石转动战鼓的雷神、手持电锤的电神,北侧是长袖善舞的雨师和大口袋鼓风的风神。画面的南北边缘瑞兽威武雄壮,而充满佛教色彩的飞天体态轻盈,凌空飞扬。画面的下部是一系列东汉时期风格的亭台楼阁,数人赤裸上身,谈笑风生,留双髻,张开双翅,与传统的“耳出于项”羽人特征相似。
二、本窟壁画中的美学内涵
(1)严谨周密的对称结构
整个洞窟最中间是一尊佛像,以此为中轴向南北对称展开,对称法则是整个洞窟创作的基本思路,正如佛教偈语“芥子纳须弥”,整个洞窟就像一个核桃的内部,而核桃的裂缝对应的是洞窟中轴线,旁边鳞次栉比排列千佛,而主尊塑像是佛祖,身旁分立几位菩萨。将视角转向顶部,窟顶的壁画以西坡为中心,仿佛一只展翅的灵鹫,西披是鹰首,东面是鹰尾,南北尾尾两翼,因此洞窟顶部也严格遵守了周密的对称结构。整个西坡壁画为一个“土”字形,将整个意向风格分割极其明了。竖线为整个洞窟的中轴线,充满佛教色彩的须弥山和阿修罗画像位于竖线上;第一条横线画的是雷公、电母、雨师、风伯四神,他们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道教神灵;而第二条横线大幅渲染了自然山川、飞禽走兽等人间景象。深入来看,第一条横线代表了天,第二天横线图像则表现了地,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最直观的认识,体现了朴素的唯心主义观。通过佛道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画家展现了一股浓烈的人文主义追求,创造了一幅古人对于宇宙最瑰丽的想象的画卷。
(2)佛道交融的文化艺术元素
随着三教合流,“来世”这一思想深入人心,道家的“羽化登仙”与佛家的“六道轮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共鸣,因此开凿洞窟的人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两者殊途同归,虽然手段方式不同,但是都可以表达相同的追求。当时整个社会上流行一种观念:无论修道成仙或是成佛,都是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进入极乐世界。因此结合这种思想,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壁画上,既有西王母等人驾车浩浩荡荡巡视天国,又有西方极乐世界须弥山巍峨耸立。
在北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大潮下,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天堂画卷,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宗教虔诚的信仰与炙热的人文主义情怀。须弥山的意象象征着佛教是宇宙的中心,西王母和东王公则以道教元素极大地丰富了画卷,整个壁画展现了在朴素主义宇宙观下一幅佛道交融的景象。
那么,北魏时期的画家是如何创造出想象如此丰富的画面呢?由于远古人民对于宇宙与时空没有正确的认识,产生了远古神话,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后来诞生的宗教吸收了神话的因素,并且通过宗教的传播,将影响进一步看扩大,因此,宗教文化与远古的神话变成了艺术家天马行空创造这一切的主要依据。自然,这洞窟美轮美奂离不开石窟开凿者敏捷的想象力。在另一层面,更多的是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结晶,凝聚了千年以来劳动人民对于广袤宇宙无垠的遐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无比科学与客观,那即使是丹青妙手,也很难将才情在墙壁上挥洒。
敦煌莫高窟虽然是以佛教为主的石窟群,但在本窟中,道教元素的渗透显而易见。可以说道教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在不经意间开阔了石窟开凿者的思路。因此,表达宇宙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一派别,通过光怪陆离的符号尽情的表达艺术形象,通过这种肆意的自由来表达对于宇宙的无限思考。这也多亏了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第249窟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3)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第249窟不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更多的是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民看天吃饭,对于天的敬畏和感恩让人们对于“天”总是顶礼膜拜,亲近也畏惧“天”的存在,因此当自然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国人便会仔细的记录并且在不自觉中适应自然细微的变化。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自然受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强调两大基本规则,一是气定神闲,而是应物象形。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在中国人更乐意亲近自然,在第249窟中,这种佛道共存的奇异状态,正是“天人合一”的最佳体现,表现对于天地人三者如何和谐共生的叩问,这也成为后世中国水墨画的独有精神。之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不同于传统的西洋画作,因为前者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宇宙,认为自己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后者则是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宇宙不过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客观物体,而不是精神共鸣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敦煌莫高窟249窟既有“无我相、无众生相的”的佛国圣地,也有仙风道骨的天上宫阙,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敦煌艺术是始于宗教,终于审美的”。